搜索
   登录

目录

曾用礼 钟声其人
所属图书:《黔岭星空:贵州老艺术家剪影.第五辑》 出版日期:2016-10-01 文章字数:2286字

曾用礼 钟声其人

贵州省花灯剧团“改制”“变院”后,从领导到各专业演职人员,平均年龄都在30岁左右。令人好奇的是,每遇新戏落地,人们都会发现一位老人的身影出现在充满青春活力的排练场。这位老人或看戏,或改戏,神情专注,谈笑风生,他就是剧作家钟声。

钟声(本名曾用礼),原贵州省花灯剧团编剧,党支部副书记、团长。1938年春,钟声出生在四川省自贡市一个殷实的盐商家庭。1950年参军。在人民军队里,做过通讯员、看护员、文工团员。1958年转业到贵州省花灯剧团,在这里一干就是一辈子。

少年时代的钟声,读过私塾,加之喜欢阅读,参加工作后,便萌发了写书、当作家的念头。曾利用业余时间写了不少小说,都未被采用。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他才见到了一缕淡淡的希望之光。他的小说《月夜飞车》、小戏《问路》分别由贵州的《山花》月刊和贵州人民出版社发表和出版。与此同时,由他根据民间故事改编的花灯小戏《南山打笋》被剧团采用,并由他作曲。在农村分队演出时,还由他拉二胡领弦。好事连连,这对于一个年轻的写作者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鼓励。他决意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更大步地走下去。

当年的贵州花灯剧团,对创作这一环十分重视。尤其是罗坚任团长时期,对于剧团“第一车间”的建设,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文字创作组最兴旺时,其创作员多达十余名。钟声也是在这一时期,从乐队调到创作组,成为这个组最年轻的编剧。

钟声对组里的前辈,向来是敬重如师。相处久了,便形成一种师徒关系。当时,流行集体创作,每当有任务,老师们都带着钟声一同深入生活,一同讨论剧本提纲,一同分场写戏。钟声完稿之后,老师们都会不厌其烦地给予指点、润色。截至“文革”前,剧团排练上演的大小剧(节)目,钟声都以“集体”的名义,参与其中。实事求是地说,钟声和这些老师们共事的那一段时间,无论在戏剧理论方面,还是写作实践方面都获益匪浅。

深入生活,被当年的剧团领导视为培养创作人才的必由之路。钟声调到创作组不到一个月,便同导演吴天石下到了大方县长石公社体验生活。那里是“大跃进”年代农业“放卫星”的典型。“苞谷插上竹签,即可长两尺余长”的神话,就出自于此。闻风而动的省文化局、省文联在这里举办了一个写作班。省里许多知名作家都聚集在那里。白天,作家们跟社员们共同劳动,收集创作素材。晚上挑灯畅谈心得和写作计划。一日三餐是酸菜汤,苞谷饭,渴了一碗茶。“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组织上这样的培养,在钟声的创作生涯里,成了家常便饭。他每年都会有三五个月下到农村和农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很辛苦,也很愉快。这些经历为他后来的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正当钟声在事业上走向成熟的时候,“文革”开始了。他所敬重的老师们,有的进了“牛棚”,有的坐了“冷板凳”。庞大的创作组,就剩下钟声孤零零的一个人。他没兴趣,也没资格在“大海”里弄潮,乐得逍遥。值得庆幸的是,他曾一度被抽调到由省军区、省革委联合成立的《四渡赤水》创作组,负责剧本创作。

“文革”终于过去了。钟声和所有人一样欢欣鼓舞。他满以为可以坐下来,为剧团写些东西。谁知又被抽调到省委扶贫工作队,下到了偏远的沿河县思渠乡当了一年的挂职乡长。一年的走村串寨,他不负众望,以一副为人民服务的暖心热肠,为小学生修教室,为乡亲们搭便桥,深受百姓爱戴,为剧团捧回了“全省扶贫先进工作者”的荣誉奖状。

在农村工作期间,钟声写了厚厚一本日记,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当他正打算铺开稿纸,大书特书之际,组织上又委任他担任剧团的领导工作。他不负组织重托,拼尽全力想把剧团带好,更希望再现昔日的辉煌。然而,事与愿违。“文革”之后,剧团像一辆伤了轮胎的破车,累死了车夫,也不见轱辘旋转。他虽两度组团参加中国艺术节,终因火焰不高,未能驱走剧团的严寒。加之剧团的经费捉襟见肘,迫使他常年陷入“借债、还债”的行政事务之中,无暇顾及业务建设。怅然若失、焦躁不安的阴影,一直伴随他走到任职的终点。

“写戏真好。为剧团写戏,无论成败,都是告慰人生的一种精神享受。”已经赋闲在家的钟声,常望着窗外的夕阳,自思自叹。某一天,新一届年轻领导叩响了他家房门。邀他为剧团写剧本,并指派了罗江禹、张孝先两位著名花灯表演艺术家协助钟声筛选剧本题材,讨论剧本提纲。人到暮年,功名利禄已被抛之脑后。老人们唯一的渴望,是把自己带不走的精神财富,多留一点给后人。团领导的约稿,给钟声提供了一个可以奉献余热的平台。他欣然接下了写作任务。他和罗江禹、张孝先一同讨论题材,一同赴赤水采风,一同在贞丰三岔河畔研讨剧本。三人迅速完成了大型花灯剧《月照枫林渡》的初稿。团领导很满意。在广泛听取专家意见之后,又连续做了两轮修改。这年的夏天,原创剧《月照枫林渡》排练落地,并于这年的秋天,隆重登上贵阳的大舞台,观众和专家们对剧团刮目相看。

随着《月》剧的演出成功,钟声的创作热情一发不可收拾。十年间,他为剧团写作了《月照枫林渡》(经过数十次易稿,更名《枫染秋渡》)、《雁过二郎滩》(由国家级戏剧月刊《剧作》发表)、《征人行》(曾赴京展演)、《盐道》(计划赴京展演)等几出有声、有色、有一定分量的大型剧目。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根据《月照枫林渡》改编的《枫染秋渡》一剧。贵州省花灯剧院凭借这出戏,为该戏主演摘冠“梅花”铺平了成功之路;凭借这出戏,剧院荣获了“全国地方戏创作重点院团”称号;凭借这出戏,剧院收获了国家为戏剧创作设置的包括“文华”大奖在内的所有奖项;凭借这出戏,剧团巡演了大江南北十余个大中城市,场次逾百场,所到之处,座无虚席,好评如潮、盛况空前。

钟声认为,《枫染秋渡》的成功,是群策群力的体现,集体智慧的结晶。

黔岭星空:贵州老艺术家剪影.第五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