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不懂生意”的付朝荣和他的生意经
付朝荣不像个生意人,却是个性情中人。
一般来说,生意人不容易冲动,但人们眼中的付朝荣特别容易冲动;生意人大都很精明,但人们眼中的付朝荣就缺少这种精明。记得有一次在意大利搞展销,同行的人聊得高兴,才和别人认识没几天的付朝荣兴奋中就把成本近百元的黄虎眼手链以每串十元的价格出让给了大家。一时间造成大家哄抢,让付朝荣在随后几天里都无货可售。
这样的事其实不止一次两次,就算是刚认识的,只要你和他谈得投机,他的加工厂和库房中的产品,你可以任意去挑,他只象征性地收一点不是成本的“成本”;老朋友来了还要管饭,甚至他还会放下生意开着车子一路陪伴客人看看黔西南的景点。按常理,付朝荣这样的营销方式,他的生意不会长久,但奇怪的是他的生意不但维持了下来,近些年还不断地发展扩大。
其实,正是因为他这种待人处事的态度,极大地丰富和扩展了他的客源。现在全国各地到他那儿批发或经销他产品的个人和企业越来越多,企业的员工也随着生意的发展而不断增加。但随着交往面的扩大,付朝荣赠送和半赠半卖的石雕越来越多,而他的工人除了基本工资以外还要拿计件工资,这样无限制无休止的赠送确实让他感觉吃不消,于是这个从石雕匠人成长起来的商人又恢复了自己匠人的身份。每天闲暇时,付朝荣仍然会躲在家或者在办公室里精心地雕琢他那些贵翠、虎眼石和其他工艺石雕。对这一点,付朝荣自得其乐地认为做点加工也好,不会让自己失掉了匠人本分,也不会让自己在事务繁杂的市场营销中完全丢掉自己的技艺。
把自然一针针数到绣布上的杨光琼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仁县就生活着一群被人们称为“黑苗”的苗族。在黑苗绣娘中有个“七仙女”群体,这“七仙女”是指七位绣娘,她们是黑苗数纱绣的代表人物,杨光琼是则是“七仙女”的领头人。她们走南闯北,在许多大城市都留下了自己的倩影。
在多年走南闯北的生涯中,杨光琼也积累起自己的经验和家底。有了一点积蓄后,杨光琼在丈夫支持下办起自己的数纱绣企业。
这种数纱绣的特点是刺绣没有事先准备好的图案,全凭绣娘在刺绣时数着面纱下针。这种绣法特别的费眼力,个把小时下来眼睛就会酸涩充血,但杨光琼却在这中间寻找着属于自己的乐趣。数纱绣特别适合加工带有图案特色的几何图形,而这种有规律的二联方、四联方图形特别适合使用在现代饰品饰物之上。根据这一特点,杨光琼也在不断地开发着自己的产品,不论是服装还是饰品饰物,那点缀其上的数纱绣使得产品在律动中呈现美感,在平衡中充满了灵动。
如今,靠数纱绣发家的杨光琼常常会开着小车到山谷河边等环境优美的地方去刺绣,因为绣品在苗族看来就是一种美的代表,是对自然界美的提升和升华。只有到自然界中去寻找灵感,才能把那些美丽的花草鱼虫一针一针地数到绣布上去。
被贵州山水民俗留住的郭天飞
郭天飞是不是贵州人,是一个因为迷恋贵州的山水和民风民俗而留在贵州的河南人。
郭天飞又是一个喜欢成天到处跑的手艺人。按他自己的说法,他原来天性不安分,无论到哪里待的时间都不会超过一年。2008年,郭天飞来到贵州后,就再也走不出贵州,最后他停留在黔西南州晴隆县的大场乡,而且一留至今。现在,在晴隆县怡丰源从事贵翠雕刻的郭天飞自己也说不清楚为什么会留在这里,“大概是因为贵州的山山水水和人情世故吧,再加上我认为贵翠今后的前途也很大”。就因为贵州多彩多姿的山水和民风民俗,加上对贵翠的认可,郭天飞再也离不开这片土地。如今的郭天飞正盘算着如何在当地安个家,让自己能更好地从事贵翠雕刻创作。
郭天飞学习玉雕已经有十多年的历史。在河南时,三年的学徒生涯已经定型了他的工艺手法。如今遇到了贵翠的郭天飞却对自己过去的技术产生了不满,他认为河南在制作玉石工艺时造型比较单一,这大概和当地旺盛的市场以及原材料都有关系。目前黔西南工艺品的市场需求还不算太旺,这就使得他有时间沉静下来反思自己的技术,加上贵翠石料形态和纹理的多样性,这就要求在作品设计和加工时必须做到一石一品、一品一韵,对加工者各方面素质的要求就增加了不少。也只有这种方式的加工,才能促使他不停地提升自己的设计能力和加工水平。谈到接触贵翠前后的造型能力,现在的郭天飞会淡淡一笑,然后认真地告诉你,“不可同日而语”。
从树根柴中走出一片天地的贾文国
过去贾文国的家乡烧火做饭都是用柴火,老百姓最喜欢的柴火要算树根了。在过去,家家农户院子里都会堆有树根柴。贾文国从小就熟悉这些奇形怪状的树根,而且他的家乡还有一个习俗,每年都会举行一次树根卦。早春,村里人会找一块树根放在坑里,在上面堆满木柴之后燃烧来预测这一年的收获:如果这时篝火的火焰高且亮,而且旋转,那就代表今年的气候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如果火光暗淡、漂浮且散乱,就表明今年的天气一定会出问题,收成欠佳。待篝火烧尽后,人们还要扒出里面的树根,如果树根已经烧得分辨不出原形,则代表寨子里会出现不利于大家的事;如果树根依旧保留完整,就表明寨子一年里会六畜兴旺、人们安居乐业。
这种仪式深深地影响着贾文国,让他对这些树根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敬仰与崇拜。从那时起,贾文国就有刻意收藏树根的习惯。在他不大的居室里堆满了各种各样的树根,当他对这些树根的某处形状不甚满意时,就会用家里的菜刀柴刀来进行修整。
久而久之,贾文国能够从各种树根中看出各种鸟兽及奇花异草,这导致他开始把树根往这些方面进行修整。在这些摸索中,贾文国开始逐渐完善自己的工具,刀、錾、锉、刨……他不断从各种加工工艺中寻找自己需要的工具,从而把自己的工艺品逐渐推上一个又一个的高峰。如今贾文国生活的周围仍然堆满着这些树根,但再也不会被劈碎烧掉当柴火,反而小时候做树根卦时对这些树根产生的敬仰和崇尚已经上升为对树根艺术品的追求。
近数十年来,贵州大兴水利,使得水库建设中出现大量的树根,这些树根为贾文国提供了大量的加工原料。当问到贾文国为何不在山上进一步开发树根时,小贾会认真地告诉你:“我是因为爱这方山水和生活在这方山水中的花鸟鱼虫,尊敬它们,敬仰它们,才做树根雕。如果我到山上去刨树根,不就违背了我做树根雕的初衷了?”
以假胜真的郎金凯
在兴义市布依族聚居的顶效镇,有个世界闻名的绿荫村。之所以世界闻名,皆因以绿荫村为圆心在横跨黔西南和安顺的范围内出产了大量“贵州龙”古生物化石。
贵州龙的发现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1957年5月,中国地质博物馆古生物学家胡承志先生从云南考察返回时路过贵州,胡先生无意中发现农户房上覆盖的石片上有花纹。征得农户同意后,他取下石片观察,发现是一片恐龙化石,而且是从未见过的种类。胡先生兴奋地带着这块化石回到北京,经我国古脊椎动物研究的开山鼻祖杨钟健先生鉴定,它是一类繁盛于三叠纪的鳍龙类化石,距今约2亿多年。这种生物是以前还没见过的新标本,因为是在贵州发现的,被命名为“贵州龙科贵州龙属胡氏贵州龙”。这里的“胡氏”是为了纪念化石的发现者胡承志先生。因此,现在它就是今天人们常说的“胡氏贵州龙”了。此后,人们在同一地区采集到大量贵州龙化石的同时,又发现了大量棘皮类动物化石(即海百合)和鱼类化石。现保存在省州市有关部门的龙、鱼化石藏品近千件。1995年4月下旬,经中国科学院有关专家鉴定,将其中226件定为国家级珍贵文物,其中一级龙化石17件,二级35件,三级112件;二三级鱼化石62件。当年5月21日《光明日报》头版头条作了报道后,国内外广播、电视、报刊亦作了大量报道,贵州龙动物群化石在国内外引起轰动。
贵州龙动物群化石的发现,让绿荫村这个布依村寨在全世界都具有了相当的知名度,但也给当地带来了不少的烦恼。贵州龙化石是国家文物,严禁乱采滥挖和买卖。当时,很多慕名而来的游客来到绿荫村观赏,却又往往为不能收藏而感到遗憾。
从那时起,聪明的布依人郎金凯开始仿制贵州龙。十五六年过去了,郎金凯不但把贵州龙做得惟妙惟肖,而且在布局、构图以及形态上更胜原生化石一筹,已经完全达到真假难辨的程度。如今,这一工艺品已发展成为当地景区景点的特色旅游纪念品。
把龙溪砚市场做活的罗代发
大家都知道中国有四大名砚,其中最有名的是端砚和徽砚。其实,由于过去交通不够发达,信息传播交流缓慢,远在中国西南边陲的贵州有非常多的好东西是藏在深闺人未识,其实在贵州也不乏好砚。
在贵州,除了现在已被人们认可的思州星石砚和织金金墨玉砚外,在黔西南还有一种质地优良适合做砚的石头叫龙溪石,而以制砚为业的罗代发,在他的产品中就有一大类——龙溪砚。与思州星石砚的满天金星和金墨玉砚的石质黝黑、浑然一体不同,龙溪石以自然形成的石纹见长。龙溪石少眼而多石纹,而且有一个特点,不论石纹变化多么丰富,它的密度和质感都不会改变。这样一来,就使得龙溪石制作的龙溪砚质地细腻、墨色乌黑,书写后墨色黑而发亮不显沉闷。
罗代发出生于四川,从小随父母迁居贵州,在他身上有四川人的大胆泼辣,也有贵州人的执著沉稳。投身龙溪砚的生产后,这两种性格在他的生产、开发和市场开拓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他所开发的古钱砚、山水砚、动物砚、植物砚远销大江南北各省,得到人们的一致肯定。因为做工用心,选料精良,他的大型砚售价最高的能达到数十万。
但罗代发并不因为自己有这样的高端市场就放弃大众砚台的生产,他认为砚台就是为人服务的,不论是地位和财富的高低,人人都有权利使用龙溪砚。所以在简化的大众风格上,罗代发也花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使得这些大众产品也匠心独运、别具一格,从而使他的产品覆盖高、中、低各个市场,赢得了人们的普遍赞誉。
阿訇女儿马灵凤的特色饮食
阿訇是回族中伊斯兰教神职人员的称呼,马灵凤是黔西南州著名的马阿訇的女儿。
从小的耳闻目染让马灵凤对饮食有了自己独特的看法。马灵凤认为人们对饮食的需求有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对果腹的需求,也就是每个人都需要吃饱以维持自己的生活和生命。当这一基本层次达到要求后,人们对饮食的需求就会上升到第二个层面——养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健康饮食。这一层面要求不同的饮食对身体产生不同的作用,根据自身的身体状况和健康状况选择饮食,才能达到健身的作用。而饮食的第三个层面也即是最高要求则是养性,也就是通过饮食来调整自己的心理心态,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马灵凤是一个虔诚的伊斯兰教友,从父亲那里传承来的宗教虔诚左右着马灵凤的生活,在饮食上也毫不例外。2000年,随着当地经济的不断发展,马灵凤在兴仁县郊开设了一家回民农家乐,她开设农家乐的首要目的是要把一种有益健康的饮食文化和习惯传播给大家。
由于她在饮食上的认识和严格要求的精神,她所开设的回民农家乐日渐兴盛。在完成了资金的初步积累后,马灵凤将自己的目光放得更远,她在接触了新加坡的李锦记、西北的王守义十三香和贵州的老干妈调味品后,逐渐悟出了走调料生产的这条路子更宽广。马灵凤属于那种泼辣干练、敢作敢为的女人,想清楚了就毫不犹豫地去实施。她把多年的积蓄投入其中,于是很快她就有了属于自己的企业,她的产品线也日渐丰富,开发出油辣椒、牛干巴辣椒、鸡菌辣椒、鸡
菌油等许多品种。而且,她还在琢磨着把兔肉、羊肉等符合伊斯兰教饮食要求的原材料加入自己的食品系列。但在一点上她是始终严格坚持、毫不含糊的,那就是《古兰经》对饮食的要求,凡是丑陋肮脏凶猛及非正常死亡的肉类,像猪肉、狗肉等绝不使用,因为伊斯兰经典认为食用了这些东西,就会染上不好的习性。
精益求精的杠子面传人舒基霖
舒基霖是兴义人,但是就像大多数贵州人的祖籍地都不在贵州一样,舒基霖的祖籍在江西,他们是六百年前明朝调北填南时跟着大军进入贵州的江西人。
从先祖进入的那一天开始,他们就把杠子面的技艺带入了贵州的黔西南。杠子面是舒家的祖传技艺,但说到开业经营,到如今也已经传了五代。
过去,兴义城及周边的人们都知道兴义有个舒二嫂,舒二嫂经营着家传的传统杠子面,这个舒二嫂就是舒基霖的母亲,她具有中国传统女商人的泼辣干练。“文革”前,舒家的生意已经做得很大,临近的云南和贵州安顺、毕节都知道兴义有个舒二嫂。“文化大革命”的风暴破灭了舒二嫂的发家梦,而且随着经济的恶化,舒家连家里做顿杠子面吃都成了奢望。
改革开放以后,舒基霖把母亲未竟的事业重新打理起来,很快全兴义人都知道了在兴义街心花园有舒家的杠子面。从懂事起就跟着父母做杠子面的舒基霖认为杠子面并没有什么不可告人的诀窍,要说到诀窍也只有两点:一是和面。和面要舍得下力,杠子面和面要用杠子来压,经过反复的碾压,面团就变得特别的筋到柔韧。只有这样的面才能擀出薄如纸片的面皮,然后经过精湛的刀法切成细如棉线的面丝,这种面丝擀好后随便抓几根提在手上,用打火机一点就能燃烧。第二个诀窍是熬汤。熬汤用的料其实大家都差不多,关键是要下工夫,用文火慢慢地熬,一个昼夜后汤就变得分外的香浓。煮好后的面丝放在这种汤中,再加上精心制作的其他调料,舒家杠子面也就完成了。
一碗舒家杠子面在手,我们吃到的不仅仅是面食,更是一种精益求精的文化和精神。
山沟沟里飞出的布谷鸟王菁
王菁喜欢布谷鸟。布谷鸟在黔西南布依语中又叫“诺补谷”“诺慨哈”,老百姓也把这种鸟叫做“包谷鸟”,在布依文化中带有吉祥、祝福的意思。因为王菁最初经营的品牌叫“布谷鸟”,当地人干脆把她叫布谷鸟王菁,甚至叫她“包谷鸟”王菁。
王菁出生在兴义市万屯镇新桥村的坡落寨,每当提起自己的家乡,王菁都充满了一种自豪。万屯是一个布依族高度集中的地区,布依文化在古老的万屯也如它的名字一样显得万紫千红、千姿百态。王菁小时候,兄弟姊妹多,家里并不富裕,从小她就开始学会分担家庭生活的负担,织、剪、裁、缝,把她慢慢地培养成一个全能的小裁缝。随着生活经验的不断地积累,她的技艺渐渐地显得精道起来。这种精道成为一种财富,后来支撑着王菁从个人、作坊一直走到了今天的企业。
现在,王菁的生活和幼年时已经截然两样,但又不无联系。在王菁看来,正是改革开放这架“新桥”让她走入了一个完全不同于过去的世界,也维系了她的现在、过去与未来。
万屯有一句俗语,“坡落布谷万物兴”。坡落寨是一个吉祥鸟歇脚的地方。在中国有一句话“山沟里飞出金凤凰”,而王菁就是万屯镇新桥村坡落寨飞出来的银布谷。早期王菁以开发舞台表演服装为主,随着贵州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王菁积极地投身参与到旅游产品的设计开发行列中。
近十来年,王菁的足迹几乎踏遍整个贵州,她的产品也随着她的足迹在贵州各地生根发芽。王菁现在主要从事以布依服装为主的民族服装研制、开发及生产,由王菁亲自设计开发的休闲纪念型服装,色彩或靓丽明快,或沉稳凝重,都带着浓郁的贵州山地文化的气息。
相信未来王菁和她的产品,会如布依人的“包谷鸟”一样,为人们带来吉祥与幸运。
向基武和他的“贵翠”梦
向基武从小喜欢绘画,而且是一个充满着幻想的人。
小时候,出生在农村的向基武放牛时,看见山水就幻想着能否把它带回家,看见花草就幻想着能否把它留住不凋枯,看见鱼虫也总要想方设法地捉几只带回去……正因为这种性格,向基武很小就自己摸索着学习画画,但家住农村的向基武既没路子也没钱去拜师学艺。年龄稍长后,有点积蓄的向基武开始出外寻找名师。虽然名师没有找到,但他却在富于变化的大理石中找到了自己追寻的山水灵韵,从而追求绘画的向基武转而爱上了石头。因为爱石头,所以向基武开始学习石雕,并进入了石雕行业。
富于幻想的人大都追求完美,向基武也不例外。在从事多年大理石石雕工艺后,向基武了解到玉雕在雕刻手法上具有更高的要求,对玉石雕产生了兴趣。于是,富于幻想又追求完美的向基武又转行走向玉石雕刻。转行玉石雕是有一些难度的,不但下刀的角度力度与石雕不同,就连下刀的速度都必须严格遵循所雕玉石的特性,甚至连雕刻后的抛光都不同;如果抛光速度过快或者抛光材料过粗,就会在玉石表面留下焦痕……追求完美的向基武为此交了不少学费。
2007年因为一次偶遇,向基武结识了贵翠这种深藏在贵州大山中的绿宝石,于是向基武摸索着用自己的雕刀尝试在贵翠上去完成自己的理想。不想这一开始就一发而不可收拾。为了能够更好的利用贵翠来实现自己的幻想和追求,向基武走进了贵翠的原产地黔西南州晴隆县大场,从此就把自己的根深深植根于晴隆这块土地上。
如今的向基武已成为贵翠加工工匠中的佼佼者,但他却不满足于目前的现状。今天的向基武仍像少年时代寻找绘画名师一样在寻找着自己工艺技术上的名师和构图上的名师。他一方面利用贵翠的影响向玉石雕刻大师学习,另一方面则延续了自己少年时的梦想向绘画,特别是国画大师那里学习构图的韵味和风格。
现在,向基武已经没有太大的可能去从事绘画,但他却用自己的雕刀在贵翠这种深山美玉上描绘着自己青少年时期的梦想。
绣入真性情的杨再蓉
杨再蓉很“野”,在她身上充满了黑苗人与生俱来的泼辣和野性。
第一次见杨再蓉,是在有“水墨金州十八景”之一的兴仁县屯脚镇鲤鱼坝。我到寨中打听杨再蓉时,寨里的老老少少都笑着告诉我应该到河边去找。来到寨侧的小河畔,四顾无人,正彷徨时,头顶上大树的枝叶间却传来一串银铃般的笑声。只见一个苗女拨开枝叶问我:“你慌慌张张的找啥?”当知道我的来意后,杨再蓉提着她刺绣用的竹篮从大树上来到地面。
杨再蓉长得很漂亮,在漂亮中透着一股子山里人的辣劲。穿着黑苗典型裙装的杨再蓉按黑苗的习俗撒开她的长裙坐在地上与我聊了起来。周边散落着火红色的辣椒,越发映衬出杨再蓉那如山椒般泼辣的个性,使得绣娘杨再蓉的形象越发的鲜明起来。
杨再蓉目前主要刺绣的作品是领带,人都说“画如其人”,对杨再蓉来说是绣如其人。她刺绣的每一条领带,色彩和图案都显得那么的泼辣,在飘逸中不乏杨再蓉身上的那种“野”劲。不论是火辣的红色、黄色,甚至是清秀沉静的蓝色、绿色,在她的针下呈现的图案中都会奇怪地具有一种泼辣的感觉。也许你会认为这种感觉会让她的作品显得过分亮丽,但喜欢杨再蓉领带的顾客中也不乏中高端的中年人群,因为杨再蓉作品中的野劲与辣劲不是通过简单的色彩和图案对比呈现出来,而是她本人真实性格的自然流露。
追寻贵翠的张国盛
张国盛来自于灯红酒绿的广东,广东是中国经济发达的地区,一个生意人向往的地方。当大家都奔广东而去时,张国盛却背着一副简单的行囊一个人来到大西南。
他来大西南干什么呢?原来,几年前有人带去了一块贵翠,张国盛一见贵翠,就被它那特有的蓝绿色深深地吸引。这时,正好他的母亲在云南,就要他去云南学习玉石雕刻。张国盛想,云南玉石多,说不定那种蓝绿色中间夹杂着棕黄色、黄色、咖啡色或黑白纹理的玉石就出在云南。到云南后,张国盛的玉石雕刻学得很顺利,有母亲在身边,生活也很安宁。但他仍然忘不了那块蓝绿色的玉石,跑遍了云南也没有找到这种石头。
后来,他知道了这种蓝绿色的美玉只出产在南美洲亚马逊河和贵州的深山里。于是,凡是碰到来自贵州的人,他就会打听贵翠。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次偶然的机缘让张国盛碰到了怡丰源的投资人王艺萍。张国盛相见恨晚,于是紧随着王艺萍来到了晴隆的大场。抚摸着一块块蓝绿色的贵翠,张国盛喃喃地告诉自己,此生再也不会离开了。
如今的张国盛已经在贵州生活了多年,在他那广东细腻的做工和云南精巧风格的基础上,张国盛的作品在日益增加着贵州山水的灵韵和民风的淳朴奔放。
从木雕匠人转身为糯食高手的周云
黔西南州糯食自古就很多,贞丰的糯米饭、兴义的饵块粑、晴隆的炭烧粽、兴仁的糍粑都是远近闻名的传统糯食。现在,时尚的糯食也越来越丰富,符合现代营养结构的生态水果粽、深具民族文化特色的炭烧牛角粽、富有特殊意义的五色糯米粽、可以一层一层剥着吃的兴义饵块粑……
但要说到传统的糯食,深得其精髓的却是一个叫周云的年轻人。周云出生在贵州的安顺,安顺也是一个饮食文化丰厚的地区,要说到吃,不论哪一个安顺人出来都能滔滔不绝地诉说好一阵子,周云也属这类“吃货”之一。
“吃货”周云对糯食情有独钟,这一爱好让十九岁就开始学习安顺木雕的周云放弃了自己所学的专业,追寻着糯食的痕迹来到兴义。经过反复的寻觅对比,周云拜在兴义“粑粑王”和生的门下。和生和老板娘季红英很欣赏这个来自安顺的小伙的执著,毫无保留地从选米、泡米、蒸米,到分水、打碓,一道道工序都手把手地进行教导。还告诉他,泡米时间不能长也不能短,时间长了,粑粑会失去筋劲;时间短了,又没有那种入口松软绵和的口感。当然选米也很重要,蒸米和分水更是一种精细活,包括蒸好后打碓时间的长短都会直接影响到糯食的质量……
在老板和生和老板娘的精心培养下,周云目前已经胜任了黔西南各种糯食的制作,特别是精于各种糕的制作。不论是花生糕、芝麻糕,还是其他的糕,都松软绵和又不失那股子嚼劲。最让周云得意的是他那一刀准的功夫,不论你买多少钱的糕,他一刀下去,放到秤上绝不会偏差分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