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为笔、布作纸“书写”水族文化的韦桃花
2006年的多彩贵州工艺大赛上,能工巧匠的得主是韦桃花。
韦桃花出生在水族聚居的三都县,她的家乡就是水族最早来到贵州的居住地三洞乡。水族的文化与水与龙联系紧密,在三洞乡这种文化也就越发的浓郁了。正是这种环境和她对刺绣的钟爱,让韦桃花第一年就为家乡捧回了省能工巧匠比赛的特等奖。她得奖的作品是工艺独特的马尾绣,就是用马的尾部毛缠裹白色丝线后,再用钉线绣法绣制,并在里面用辫绣的绣法让彩线在中间填绣出色彩。
在水族的文化中,有龙变人的故事,说是在远古,老龙王招亲,他们的始祖公用智慧赢得了龙王公主的欢心,龙女蜕去龙皮幻化为人与他们的始祖结合才传下了水族这一支。而马尾绣在水族历史上就曾经被称为“龙蜕皮”,所以这种白线将马尾密密地缠绕起来绣钉在布上的马尾,就成了“龙蜕皮化人”的象征,从而也与水族文化的源头结下了不解之缘。
水族“龙蜕皮化人”的传说正因“龙蜕皮”马尾绣而传承不绝。如今三都县凡水族聚居的乡镇无一不具备马尾绣产业,而被水族人称为贵州水族文化发源地的三洞乡更是村村寨寨都有人从事马尾绣。韦桃花这个2006年前还是普通水族农妇的女人,如今已经成为拥有数千绣工的水族乡村企业家。
韦桃花出生在三都县三洞乡板告村一个普通农家,自小就崇拜的人物是一个水族传说中的先人陆铎公,“陆铎公用左手造字,这才有了水书,水族的文化这才传了下来”。“我文化不高造不了字,但我可以用马尾绣来传承水族的文化”,韦桃花这个板告村的女儿、杨柳村的水族媳妇,就像一位当代女“陆铎公”,用她的巧手和对自己民族文化的执著,以针为笔、以布作纸“书写”、记录着水族的文化,让它世世代代地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