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赵德军和他的余热
所属图书:《指掌间的舞蹈》 出版日期:2014-02-01 文章字数:964字

赵德军和他的余热

赵德军早先是威宁县牛棚镇的副镇长,在做镇长之前他还做了许多年的镇党委组织委员。从乡镇领导的岗位上退休后,赵德军回到了生他养他的村子白碗窑。这个生长在乌蒙山区的汉子闲不下来,总琢磨着要为地方做点事,贡献点余热。

琢磨来琢磨去,赵德军就瞄上了村口那几孔破瓷窑,原来白碗窑周边多瓷土,上几辈子的先人们就开始以烧陶瓷为生,光赵德军知道的就有四百来年的历史。能不能让这几孔老窑洞也发挥一点余热呢?赵德军是属于那种想了就要干的人,于是他发挥自己的长处,做了不少工作,说动镇里召开了一个镇政府工作之外的会议,获得了镇里的支持。随后,赵德军拉上几位儿时的伙伴,商量着能否让这几孔废弃了几十年的老窑洞重新恢复生机。他这几位老伙计碰巧也全都是热心人,于是大家一起把窑洞修补了起来,不长的时间里村口又添了一个大水坑,从山上担下来的瓷土在水坑里泡得满满的。一切就绪,赵德军利用自己长期从事党政工作的关系,又请来了县主管部门的领导,摆上十来张桌子,在一挂鞭炮后,这几孔废弃多年的老窑洞又重新冒起了青烟。赵德军带着王文贤、赵英平、袁海、陈祖清等几位老伙计又窑前窑后、山上山下地忙活开了。

第一窑烧出的产品用一个成语——惨不忍睹来形容毫不过分,那几十个瓷碗东倒西歪、奇形怪状的,看着好像什么都像,就是没一个像碗的。那十来个瓷马就更惨了,有的干脆就化成了一堆,剩下的高高低低更像是乌蒙山那些山岭。参与的这些老人看完这些“作品”后全都泄了气,村里与老赵关系不错的朋友也劝他放弃——赵德军退休本就有一份不算低的工资,儿子的生意收入也不错,他完全可以在家悠闲地养老。但他不是这种人,倔犟的赵德军认定了的事就一定要干成。他先到几位合伙的老朋友家一一进行了走访,取得家属们的理解和支持,然后又把人们召在一起开了几天的会,内容从打气鼓劲慢慢地转移到技术的讨论上。赵德军知道土窑毕竟已经停了几十年了,村里真正掌握烧瓷技术的人已经没有了,要烧出好瓷必须走出去。他上贵阳下牙舟,向贵州省陶协和省内同行请教。长期从事党政工作练就的组织和协调能力使得他的土窑得到了省、市、县相关机构的重视和帮助。几年下来,他的土窑终于在各方的扶持下发展成了二三十人的合作社,烧出来的瓷器也越来越上档次。后来,赵德军说动县里,被破例推选进入多彩贵州“两赛一会”,成为赛会上的一支“新军”。

指掌间的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