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过家族手艺接力棒的银匠陈贵敏
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首府都匀市有一条石板街,街上那一溜青石板铺就的路面虽并不算长,但在贵州省却很有点名气,因为它集中了几乎黔南州所有的民间工艺。
就在石板街这青石路面上,我们常能看见一个忙碌的水族汉子身影,他就是在水族中久负盛名的银匠陈贵敏。
陈贵敏从小就在在银器加工制作的大环境下熏陶成长,他家从事银匠这一行已经好几代了,他爷爷就是黔南方圆数百里内有名的水族银匠,而他父亲制作的水族银烟杆至今也是家族的骄傲之一。
黔南水族银饰的工艺特点是擅长加工卵形小开口的银器,这从陈贵敏家族所擅长的龙形、蛇形银烟杆上就能看出来:那是一个近似卵形的造型,开口极小,把焊线与图案无缝地接合在一起,从而使得造型丰满圆润。水族银饰取材极广,花鸟鱼虫无所不有,但更擅长有鳞动物的制作,这与水族文化中的龙文化和水文化不无关联。继承家业的陈贵敏把水族银饰手艺进一步发展得淋漓尽致,不论衣饰、头饰,还是民间生活用品,都得到周边水族、布依族群众的广泛认可,并在多彩贵州“两赛一会”上多次获奖。
陈贵敏常常感叹自己生逢其时,他很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在他爷爷作为银匠的巅峰年代是在新中国成立前,那时城乡土匪、强人众多,为保安全,他爷爷只能躲在密林深处的山洞里悄悄从事银饰加工。那个山洞至今仍遗留着他爷爷用过的简陋工具,一盏小油灯上那厚厚的油垢见证了他爷爷做银匠的辛酸和屈辱。他父亲继承了银匠的手艺后,正恰逢“极左”思想泛滥之时,为防被“割资本主义尾巴”,他父亲只能悄悄地躲在家里面加工,就连那捶击银饰的声音也被破棉絮、烂棉袄牢牢地封锁在家里。现在,同样以银匠为职业的陈贵敏可以在大街上大张旗鼓地加工银饰了,而且做得比他爷爷、父亲还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