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不为人理解的姚茂禄
所属图书:《指掌间的舞蹈》 出版日期:2014-02-01 文章字数:726字

不为人理解的姚茂禄

姚茂禄很苦恼,常常一个人在办公室独处时进入沉思。其实,姚茂禄应该早就超脱起来了,他已经退休多年,多年前就应该是含饴弄孙的姚茂禄,至今依然无法卸掉玉屏箫笛厂厂长的重任。

玉屏箫笛厂不大,却承载着太多的历史和文化。据清乾隆《玉屏县志》载:“平箫,邑人郑氏得之异传,音韵清越。善音者,谓不减凤笙。”相传,若干年前,由山东迁来玉屏安家的郑氏,到镇远省亲访友。路上偶遇一鹤发童颜的老道鹿皮翁,顿生敬意,与之结为知心朋友。老道来到郑家没多久,生了一场大病,郑家待他如亲人一般,煎汤送药,殷勤照料。老道病愈后,两人常出城游览。一日,游经城北玉屏峰,见翠竹满山,青郁喜人。老道选取两根凤尾水竹携回,制成箫笛一对,雌雄相配,声调婉转清幽。为表述感激之情,道人将制作箫笛的技艺传授给了郑家。雅好音律的郑氏,喜出望外,视为传家宝,代代相传,世守其业。玉屏箫笛从此成为玉屏县的一大特产。

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玉屏箫笛以其造型独特、制作精致、音韵清越、美观大方等特点而一举夺得了金奖。但传承到姚茂禄手里后,由于受社会文化趋向的影响,箫笛市场日渐萎缩,这让老姚为打开萧笛市场费尽了心思。玉屏箫笛这块品牌不能丢,但箫笛作为一种乐器受市场的制约又极难发展,这让退休后仍难卸重任的姚茂禄苦恼不已。经过反复的思索,姚茂禄最后决定走专业乐器和地方特色纪念品这两条路,在继续稳固专业品牌的基础上,还要取玉屏箫笛之名,行纪念品之实,把玉屏箫笛作为地方特色产品、纪念品和旅游产品一并开发出来,剥离玉屏箫笛作为专业乐器的功能,开发微雕、微型、纪念型玉屏箫笛。老姚知道走这条路会很难,在发展过程中还会有很多变数,但两条路平行发展已经成为姚茂禄认定的不二目标。

指掌间的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