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隐于集市的老银匠杨昌吉
所属图书:《指掌间的舞蹈》 出版日期:2014-02-01 文章字数:666字

隐于集市的老银匠杨昌吉

俗话说:“大隐隐于市,高手在民间。”在凯里市有一条老街,老街对面的巷子里,藏着工艺一条街,街上无一例外卖的都是银饰。更具特色的是,在每一个铺面里,叮叮当当的打银声后都藏着一个苗族银匠艺人。这堆艺人中,论打银资历最深的当属杨昌吉,而他,就是银匠界的一位“大隐”。

杨昌吉是一个地道的苗族银匠,1946年出生的他,九岁就开始学打银。那时,新中国成立才没有几年,生活还远不如今天这样富裕,再加上随后而来的20世纪50年代末的大饥荒,学会了银匠手艺的杨昌吉十四岁便只身到黄平去闯天下。4年后,在黄平的银匠中已经小有名气的杨昌吉被炉山供销社相中,到供销社做了当家银匠。

炉山又叫“香炉山”,是苗族心目中的一个圣地。随着香炉山人员的往来,杨昌吉的影响也越来越大。1966年,州民贸系统几下香炉山,硬是把杨昌吉请回了凯里市。在州民贸系统的支持下,杨昌吉打银的技术不断提升,终于在黔东南州银匠中成为举足轻重的人物。正当杨昌吉在事业上不断发展并向行业巅峰冲击时,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横扫中国大地,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也不能例外,传统的苗族银饰也被划入“封资修”的行列,一时间对银饰的需求量大减,银匠也成为专政对象。为求自保,杨昌吉辞掉工作回到家乡。

回家后的杨昌吉,一边务农一边悄悄地琢磨着自己的银饰手艺,没有银就用铝和锡,甚至是铁皮捶打着自己心目中的那些图案与图腾。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杨昌吉所做的第一桩事就是收拾起自己那尘封已久的银匠工具,乐呵呵地到凯里租了一间门面,又开始了自己的银匠生涯,把一生的事业做得风生水起。

指掌间的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