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杨正洪与他的创新
所属图书:《指掌间的舞蹈》 出版日期:2014-02-01 文章字数:757字

杨正洪与他的创新

最初接触杨正洪,给人以两个深刻的印象:首先,是够规模。在地戏木雕面具艺人中能像杨正洪这般拥有初加工车间、精加工工坊和专门陈列室的并不多见。精于面具加工又颇具市场意识的杨正洪随着屯堡旅游和江浙、南京一带民间寻根认祖活动的展开,借势发展自己所擅长的面具制作,确实挣了一把,使得自己的面具生产初具规模。其次,走进杨正洪的陈列室,给人的另一个印象是不纯粹。六百年来,地戏是屯堡人自娱自乐的一种方式,更是大明王朝的一种宣传手段。因此,安顺一带的屯堡地戏面具在选题上有严格的要求,所有的地戏人物均出自《三国》和《说唐》,所以剧目均是精忠报国一类。走进今天的屯堡,你仍能感到一股雄浑豪迈的军人气息,以及屯堡人隐隐透出的精忠救国、戍边守疆的自豪。但杨正洪的作品中,除了传统的人物形象外,还与众不同地包含了不少不应属于屯堡地戏面具内容的神、鬼、怪的形象。

贵州的面具一般分为两类。第一类题材相对单一,也就是屯堡人的地戏面具,这类面具的人物形象多为历史或传说中的军人,也包括神话传说中的军人形象。另一类则属于傩戏,包括土家傩堂戏、布依古傩、仡佬傩戏和彝族撮泰吉。这类傩戏与地戏面具不同,其人物均为民间神祇,主要为原始宗教中的傩神。而在杨正洪的作品中,却包含了不少山鬼等非地戏的形象,而且造型独特。与安顺地戏面具中近十多年来出现的山鬼面具不同,杨正洪面具中的山鬼形象更多地脱胎于黔南地区地戏中五显神形象,色彩也以青、蓝为主。杨正洪木雕面具产品中的这一变化,其实正好反映了在现代信息社会中,随着信息的广泛交流和快速传播,贵州民间工艺也正呈现出一种不断融合的趋势。

此外,在杨正洪的创新面具作品中,色彩上所追求的神秘感觉和造型上的张扬风格与他的传统作品中那种凝练沉稳的风格形成了鲜明对比,给庄重的屯堡面具世界带来一股清新的空气。

指掌间的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