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潘晓菊和她的女人帮
所属图书:《指掌间的舞蹈》 出版日期:2014-02-01 文章字数:760字

潘晓菊和她的女人帮

到三都县的潘晓菊家时,离午饭时间很近。她家堂屋里已经早早地摆上了一张圆桌,圆桌中间的锅子里煮上了一锅水族特色的冷水酸汤鱼,周围一溜排上了十来张小凳,如水缸一样的饭甑里,热腾腾的盛满了一甑大米饭,而潘晓菊正一个人静静地坐在大门口绣着她的马尾绣。

打过招呼以后才得知,今天是她手下那十来号绣娘要来交接绣品的日子。三洞乡板告村一带的水族妇女大都精于马尾绣,随着多彩贵州“两赛一会”的不断推进,市场上对马尾绣的需求也日益增大,而潘晓菊作为马尾绣的刺绣好手,在妙良村的家也日渐成为马尾绣收购者常来光顾的地方。潘晓菊自己制作的马尾绣作品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这时精于生意的她就组织了一个属于自己的马尾绣匠人圈子,“既然有需求,那为什么不能带着大家一起致富呢”?潘晓菊是这样想的。这个看似柔弱的水族妇人,想了就踏踏实实地去落实。于是,她的那些姊妹、亲属和朋友在她的动员下,纷纷加入了潘晓菊的事业中来,天长日久逐渐就形成了今天的规模。

每个月总有几天是她们聚会的日子,大家到潘晓菊这儿来交成品,同时领走要加工的原材料。“来的都是客”,客人来了总要吃饭,而且借着吃饭的时间,潘晓菊会和大家唠一唠目前的市场需求情况,让大家准备好下次的产品。

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当十来个水家妇女聚集在一起,那热闹劲就别提了。她们正是在这热闹中交流了技艺:“辫彩线要用九根线,这样编成的辫子才宽,钉在布底上才鼓得起,一圈圈的铺在布上时要斜起铺,钉的线要用同色。”正是在这种交流中,她们的整体技艺得到了不断提升,民族文化也得到了传承。

也正是在这随和而热闹的氛围中,潘晓菊的产业渐渐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把生意和友情、亲情结合在一起,把生意做得更人性化,是潘晓菊的一种尝试,也是属于她的一种生活,与此同时,水族的文化也随着她们的产品流传开来。

指掌间的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