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接过家族手艺接力棒的银匠陈贵敏
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首府都匀市有一条石板街,街上那一溜青石板铺就的路面虽并不算长,但在贵州省却很有点名气,因为它集中了几乎黔南州所有的民间工艺。
就在石板街这青石路面上,我们常能看见一个忙碌的水族汉子身影,他就是在水族中久负盛名的银匠陈贵敏。
陈贵敏从小就在在银器加工制作的大环境下熏陶成长,他家从事银匠这一行已经好几代了,他爷爷就是黔南方圆数百里内有名的水族银匠,而他父亲制作的水族银烟杆至今也是家族的骄傲之一。
黔南水族银饰的工艺特点是擅长加工卵形小开口的银器,这从陈贵敏家族所擅长的龙形、蛇形银烟杆上就能看出来:那是一个近似卵形的造型,开口极小,把焊线与图案无缝地接合在一起,从而使得造型丰满圆润。水族银饰取材极广,花鸟鱼虫无所不有,但更擅长有鳞动物的制作,这与水族文化中的龙文化和水文化不无关联。继承家业的陈贵敏把水族银饰手艺进一步发展得淋漓尽致,不论衣饰、头饰,还是民间生活用品,都得到周边水族、布依族群众的广泛认可,并在多彩贵州“两赛一会”上多次获奖。
陈贵敏常常感叹自己生逢其时,他很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在他爷爷作为银匠的巅峰年代是在新中国成立前,那时城乡土匪、强人众多,为保安全,他爷爷只能躲在密林深处的山洞里悄悄从事银饰加工。那个山洞至今仍遗留着他爷爷用过的简陋工具,一盏小油灯上那厚厚的油垢见证了他爷爷做银匠的辛酸和屈辱。他父亲继承了银匠的手艺后,正恰逢“极左”思想泛滥之时,为防被“割资本主义尾巴”,他父亲只能悄悄地躲在家里面加工,就连那捶击银饰的声音也被破棉絮、烂棉袄牢牢地封锁在家里。现在,同样以银匠为职业的陈贵敏可以在大街上大张旗鼓地加工银饰了,而且做得比他爷爷、父亲还好。
用手撕出一片天地的黄国祥
几张普普通通的纸,经黄国祥双手不经意地一撕,顿时就身价倍增。少则数百元,多则能上万,这就是黔南独山特有的“黄国祥蜡纹手撕画”。
手撕画属剪纸的一类。中国的剪纸分类除按地区不同进行分类外,按工艺的不同也分为剪纸、刻纸和手撕纸三大类。很多人都见识过中国北方老太太剪窗花,一张普通大红纸提在左手上,一把剪刀在右手掌控下游走于红纸之间,不大一会,用双手把剪得丝丝缕缕的红纸抖开,一幅生动传神的窗花就产生了,让观者大呼神奇。如果你感叹于北方老太太剪纸的神奇,那么当你见识了黄国祥的手撕画后,你则不能不大呼不可思议了!
手撕画的工艺看似简单,但十指间那撕、切、扯、绷、按、错、提的手法,却不是三年两年就能熟练掌控的。1971年,黄国祥正式开始民间工艺的学习,专攻贵州民族民间剪纸;1977年他参加了省里的一次民间工艺讲习会,从此开始对剪纸中的手撕技法产生兴趣。那时,他整个人就成了一台碎纸机,家中随时堆满了大堆的碎纸屑。功夫不负有心人,黄国祥撕纸也渐渐地撕出了一点门道。
当黄国祥步入手撕纸的大门时,面对我国源远流长的剪纸艺术,他却茫然与无措。如何从形似走向神似,如何撕出自己的个性,黄国祥带着这些问题走进了天津美院进修。在美院,不但学到了技法,更关键的是黄国祥学到了一套系统的思维方法。回来后,经过不断的实践,黄国祥把贵州蜡染工艺中被称为“蜡染之魂”的冰纹引进手撕画,经过揉、理、排、染、洇、展、熨等七道工艺制成白底青纹的衬底,再配上颇具贵州民族特色的手撕主题画,终于诞生了“黄国祥蜡纹手撕画”这一独有的民间绝技。
廖世开和家乡罗甸的那些石头
与许多世代家传的民间艺人不同,廖世开的玉雕手艺不是家传的,廖世开是从石雕开始走进玉雕这个行当中来的,而且廖世开的石雕手艺也不是家传的。他的祖辈,包括他的父母都只是一个普通的农人,如果没有那一次偶然的机会,廖世开到今天也只会是一个普通的农人。
十五岁那年,廖世开的一个长辈叫他去广东帮着看管一个小小的工艺厂,首次离开家乡的廖世开没有被沿海灯红酒绿的世界迷住,反而迷上了神奇的石雕工艺,小小年纪就进入管理层的廖世开利用自己的身份向石雕工人学习讨教。对雕刻的酷爱和执著,廖世开没有成为优秀的管理者,反而成长为一个不错的民间石雕艺人。
年轻的廖世开非常幸运,他的家乡盛产各式各样的石头,“奇彩玉”“虎皮石”“隐花石”等等色彩斑斓的石头在罗甸县储量丰富,其中不少奇石介于石头与玉之间,也就是被人们称为“琇石”的那一种。家乡丰富的资源就像一块磁石,吸引着学艺已成的廖世开义无反顾地返回到家乡创业。从此,廖世开在罗甸丰富的奇石世界里面遨游,不断地锤炼着自己的技术,随着自己琇石加工技术的不断提升,廖世开也开始尝试着玉石雕刻。
也许是天公作美,2011年,罗甸县发现了巨大的玉石储藏,这种后来被定名为“罗甸玉”的玉石,在品质上与新疆和田玉非常接近,只是表层在密度上与和田玉还有一点差异而已。已经有了一定玉石加工经验的廖世开如鱼得水,很快在罗甸的玉石加工匠人中脱颖而出,在对罗甸玉进经了充分的摸索后,廖世开对罗甸玉的加工技艺有了自己的见解:因为罗甸玉质地较软,所以下刀要快,打磨要慢。下刀慢了雕件会减少立体感,而打磨快了会产生糊皮和烧灼的痕迹。正是凭着这份对玉雕手艺的酷爱和执著,廖世开把自己的罗甸玉雕推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用民族文化串起水晶的罗小珠
罗小珠是位文静的“七零后”,这位罗甸县的布依族姑娘正如她的名字一样,这一生都与珠子有了解不开的缘分。
罗小珠二十二岁前的生活与普通布依姑娘没有什么两样,但2006年的多彩贵州“两赛一会”却彻底改变了罗小珠的生活。用她的话来说,“是多彩贵州‘两赛一会’改变了我”。当观看了2006年首届贵州“两赛一会”的盛况后,罗小珠毅然进入了贵州省旅游商品生产者的行列。
罗甸自古以盛产各类奇石、水晶著称。除了日常的销售工作外,罗小珠更主要的工作就是串制各种各样的水晶项链、手链,那些五颜六色的水晶珠子,经过她的手就变成了琳琅满目、美轮美奂的水晶产品了,也许就连罗小珠的父母也没有想到她的名字与她今天的事业竟产生了如此的契合。
罗小珠按自己对民族文化的理解来设计串制各种水晶项链,罗小珠所串的项链不止是简单的一串,而是根据民族特性分为单层、多层、网层等不同形式,再加上色彩的搭配,确实能让人感受到浓厚的民族文化气息,“仰阿莎之恋”“娘美情深”“查白恋”就是她的代表作品。苗族是一个热情而执著的民族,于是她就以大红为主,多种色彩混合编制了多层网状“仰阿莎之恋”,以其丰富色彩和精巧繁丽的造型体现了苗族的奔放和热情。如果说苗族文化是以“刚”为特征的文化,那么侗族文化则是“柔”的代表,她就以淡蓝色调为主,由柔和的淡蓝、桃红、水绿构成的“娘美情深”链,链体由两条主链构成,两条淡蓝色主链间穿插上不同淡色调的支链,把侗族的水文化和珠郎与娘美坚贞的爱情展示出来。“查白恋”则又不同,她为了表达布依族的朴实无华,粉绿色的两条主链由十来条淡红、浅黄的短支链连接,把布依这个农耕农族的文化表达得淋漓尽致。这三个系列的项链在多彩贵州“两赛一会”上因其浓厚的民族特色而获奖。
如今,罗小珠正寻思着如何将贵州十七个世居少数民族的文化用她所熟悉的水晶体现出来。
潘晓菊和她的女人帮
到三都县的潘晓菊家时,离午饭时间很近。她家堂屋里已经早早地摆上了一张圆桌,圆桌中间的锅子里煮上了一锅水族特色的冷水酸汤鱼,周围一溜排上了十来张小凳,如水缸一样的饭甑里,热腾腾的盛满了一甑大米饭,而潘晓菊正一个人静静地坐在大门口绣着她的马尾绣。
打过招呼以后才得知,今天是她手下那十来号绣娘要来交接绣品的日子。三洞乡板告村一带的水族妇女大都精于马尾绣,随着多彩贵州“两赛一会”的不断推进,市场上对马尾绣的需求也日益增大,而潘晓菊作为马尾绣的刺绣好手,在妙良村的家也日渐成为马尾绣收购者常来光顾的地方。潘晓菊自己制作的马尾绣作品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这时精于生意的她就组织了一个属于自己的马尾绣匠人圈子,“既然有需求,那为什么不能带着大家一起致富呢”?潘晓菊是这样想的。这个看似柔弱的水族妇人,想了就踏踏实实地去落实。于是,她的那些姊妹、亲属和朋友在她的动员下,纷纷加入了潘晓菊的事业中来,天长日久逐渐就形成了今天的规模。
每个月总有几天是她们聚会的日子,大家到潘晓菊这儿来交成品,同时领走要加工的原材料。“来的都是客”,客人来了总要吃饭,而且借着吃饭的时间,潘晓菊会和大家唠一唠目前的市场需求情况,让大家准备好下次的产品。
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当十来个水家妇女聚集在一起,那热闹劲就别提了。她们正是在这热闹中交流了技艺:“辫彩线要用九根线,这样编成的辫子才宽,钉在布底上才鼓得起,一圈圈的铺在布上时要斜起铺,钉的线要用同色。”正是在这种交流中,她们的整体技艺得到了不断提升,民族文化也得到了传承。
也正是在这随和而热闹的氛围中,潘晓菊的产业渐渐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把生意和友情、亲情结合在一起,把生意做得更人性化,是潘晓菊的一种尝试,也是属于她的一种生活,与此同时,水族的文化也随着她们的产品流传开来。
坐在水族几千年生活中剪纸的韦帮粉
在贵州,都说水族人做生意很精明。韦帮粉这个典型的水族妇女不但精明,在她身上还多了几分自负,但自负的韦帮粉在言语中透露出的又有几分淡淡的自信。
多年前,作为民间剪纸艺人的韦帮粉代表贵州赴京参加全国剪纸大赛,当别人问到她参赛选手情况时,她首先介绍的是我国在剪纸上素有盛名的北方选手。赛后,当别人又问及她比赛情况时,她介绍的也是与她同住的西北选手得了一等奖,等别人再追问她自己的比赛情况时,她笑了笑,腼腆地告诉别人“我得的是特等”,语气淡淡的,但这淡淡的语气在她那自信目光的陪衬下却又显出几分自负。
韦帮粉从小就对水族民间的传统工艺充满兴趣,只要有空,她就到处去寻找那些濒临失传的民间图案。几十年的积累,这些图案成为韦帮粉的“财富”,光她最钟情的、也是水族最有特色的蝴蝶背扇花,她所收藏的图案就不下百种之多。这一资源构筑了她剪纸的基础。
现在,随着通信技术的发达,信息的交流更快速便捷,韦帮粉从中学习并吸收了一些元素,“时尚”地对水族剪纸技艺进行了创新,不过她的创新并没有脱离水族固有的文化,水族的生产、生活、歌舞、节庆仍是她剪纸的主要题材,但剪纸的文化内涵更丰满了。2006年的多彩贵州“两赛一会”上,韦帮粉的剪纸作品独具一格,成了赛会一道亮丽的风景。
现在,韦帮粉的水族剪纸在贵州旅游商品系列中成为了不可替代的一个品类。这时的韦帮粉越发地显出了她的自信以及自负,她的自负并不仅仅来自于她本身的技艺,用韦帮粉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我是坐在水族几千年的生活中剪纸”。有了这几千年的文化积淀的底气,她能不自负吗?
宋水仙和她的马尾绣生意
宋水仙很委屈,因为有人说她的马尾绣技术并不怎样。为此,宋水仙频频参加多彩贵州“两赛一会”中的能工巧匠大赛,用作品证明自己的能力;但获奖后的宋水仙,其刺绣技术仍然遭到不少人的质疑,为此,宋水仙多次当众展示她的刺绣技艺。
其实宋水仙是很会做马尾绣的,之所以被人质疑,大概是因为她太会做生意了。三都县在水族博物馆后专设了一条水族文化街,街上一溜的全是水族那种独特的木质干栏楼,楼里全是水族特有的餐饮和工艺品经营店。
这条街建好后,率先搬入的商家中就有宋水仙。宋水仙的生意做得不错,每次走进她的小店,总会碰到来自云南、四川的采购者,既有来零买的游客,也有来批发的商家,当地来采购的也不在少数。每当人少时,宋水仙就会把生意交给手下的人去做,而自己到楼上去,在窗口用白线慢慢地缠绕马尾,“马尾绣缠的马尾必须是单数,以三、五、七股为多,最好卖的是三股,缠五股的不多,七股的更少,因为缠多了线硬,不好绣钉上去。缠三股做出的马尾绣张力好又灵巧,如果缠的是双数,绣起来就会打滚。因为单数是阳数,而我们水族不喜欢作为阴数的双数”,“水族的马尾绣用缠上白线的马尾围出图形,过去的老人管这些围出的图形叫海子,在海子里要有龙,所以在围出的图形里用一条条不同颜色的辫绣去填绣里面。过去这叫龙戏海子,深颜色的是老龙王,浅颜色的是小龙,红色、黄色的是母龙,蓝色、绿色的是公龙,我们水族的始祖母就是龙王公主变来的”。宋水仙在经营中常常把水族的文化、传说和故事作为她的促销手段。
现在,她的生意已不止这家店铺,而是常常走南闯北地推销产品。也许正因为她在市场促销和开发上花的精力太多,才被人误认为她并不精于马尾绣,但正是这个被人认为“不精于马尾绣”的宋水仙把马尾绣产品的生意做得风生水起,远销到周边的省份和地区。
韦光启的牛角号音
第一次到板告村,是很多年前的事了。才进村就听到一阵阵激昂浑厚的牛角声,经人介绍后才知道是水族艺人韦光启在测试他所雕刻的牛角号。
韦光启出生在1972年,当他懂事的时候,改革开放的浪潮已经涌进了贵州山区,这时韦光启的父亲也重抄起牛角雕这一搁置多年的水族传统手艺,于是在家庭的耳闻目染之下韦光启也渐渐地爱上了这一独特的工艺。
水族是一个特别讲究协调和组织的民族,这一点从他们“过端”就可以看出来,水族过端从秋收后的第一个端日开始,一村一寨的轮流过,前前后后要持续一个月。不论哪个村寨过端,周边的水族,当然也包括其他民族都会赶去参与祭祖和庆贺。经常有集体活动的水族当然也少不了召集大伙的工具,牛号角就是其中的首选。通过牛角号声,人们可以知道召集者的意图:号声高昂激越的,多用于召集大众,发出这种声音的牛角号称“公号角”,公号角上的饰图一般简练有力。相反,号声低沉、婉转多变的,则称为“母号角”,主要用于私人约会,特别是男女之约上。由于母号角号声低沉,熟悉的人一听号声就知道是谁,有什么事。母号角上的饰图大都细腻圆润,与其号声一样,表达出所有者丰富的情感。
由于爱美的水族人不光停留在牛角那独特的声音,更是想尽办法装饰自己的牛角号。时间一长,水族中就形成了专门的牛角雕艺人,而韦光启以及他的父亲就是这样的传人。现在,召集大伙与呼唤伙伴已经不必再使用牛角号,牛角雕也从传统的牛角号演化到后来打猎装火药的火药罐以及各式各样的器皿上。但执著的韦光启十多年来仍坚守着牛角雕最传统的功能,他所制作的牛角雕不但造型精美、雕工细致,每一只都要依据号声高低来定饰图,而且做好后都要认真地试吹,只有声音符合图案风格的作品他才认为合格。
把水族文化錾凿进银器的韦良恩
在水族银饰中,最重要的一件,当数盛装时挂在胸前称之为“坝”的东西。“坝”类似于汉族的银锁,不过大了许多,更形似于苗族的“压领”;说它形似,那是因为它与“压领”却实是形似而神异。苗族的“压领”是一件功能性的银饰,它的作用除装饰外,还有在弯腰时压住衣领,不让背部外露的功能。而“坝”则不同,在水族文化中它更多的是一种精神性和纪念性的饰品。
水族的“坝”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瀑布,在水族起源的传说中有这么一种说法,说是远古时候,老龙王的女儿成年了,龙王要在天下万物中为龙女寻找一个佳婿。想来想去,老龙王想到了一个选婿的好方法,他提出天下万物中有谁能游到“坝”上去,谁就做它的女婿。于是,天下万物都去尝试,但无不以失败告终。只有水族的始祖没有立即尝试,他观察了万物百灵的尝试后认真思考,最后利用瀑布岩层及回流形成的阶梯一级级跃到坝上,从而迎娶龙王公主,传下了水族这一支。这个传说与汉族鲤鱼跃龙门有相近之处,不过鲤鱼跃龙门最后是跃过龙门的鲤鱼成龙成神,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神权崇拜;而水族传说则是龙女化人,更体现出万物平等的朴素世界观。因此,按水族民间的说法,“坝”正是对这一传说的纪念,所以水族银饰“坝”上比“压领”更多了许多簧丝挑起的花鸟鱼虫。
其实韦良恩的作品远远不止“坝”,他作品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韦良恩最拿手的水族錾凿银碗、双层镂空錾凿银碗等,其中的图案古色古香,具有浓郁的水族文化气息。
他的水族錾凿银碗图案以龙为主,具备水族龙形中短小、菱形及鱼鳍的特征,充分传达了水族起源传说和早期文化。他的双层镂空錾凿银碗,其镂空花纹部分则完全由植物叶片组成,先一片片制作好叶片,再把制作好的叶片经过焊接、打磨、拼合、整形、清光等工序,组合成型。双层镂空錾凿银碗在植物造型、组合方式上都具有水族进入贵州后形成的山地文化特征,是水族晚期文化的体现。
但精明的韦良恩并不以此为终点,现代社会的品牌意识和市场意识驱使着韦良恩又开始了他品牌锻造的行动。在多彩贵州“两赛一会”的大背景下,韦良恩不但多次获奖,而且还在银匠众多的凯里夺得了“中国·凯里·银饰刺绣博览会”的金奖。
针为笔、布作纸“书写”水族文化的韦桃花
2006年的多彩贵州工艺大赛上,能工巧匠的得主是韦桃花。
韦桃花出生在水族聚居的三都县,她的家乡就是水族最早来到贵州的居住地三洞乡。水族的文化与水与龙联系紧密,在三洞乡这种文化也就越发的浓郁了。正是这种环境和她对刺绣的钟爱,让韦桃花第一年就为家乡捧回了省能工巧匠比赛的特等奖。她得奖的作品是工艺独特的马尾绣,就是用马的尾部毛缠裹白色丝线后,再用钉线绣法绣制,并在里面用辫绣的绣法让彩线在中间填绣出色彩。
在水族的文化中,有龙变人的故事,说是在远古,老龙王招亲,他们的始祖公用智慧赢得了龙王公主的欢心,龙女蜕去龙皮幻化为人与他们的始祖结合才传下了水族这一支。而马尾绣在水族历史上就曾经被称为“龙蜕皮”,所以这种白线将马尾密密地缠绕起来绣钉在布上的马尾,就成了“龙蜕皮化人”的象征,从而也与水族文化的源头结下了不解之缘。
水族“龙蜕皮化人”的传说正因“龙蜕皮”马尾绣而传承不绝。如今三都县凡水族聚居的乡镇无一不具备马尾绣产业,而被水族人称为贵州水族文化发源地的三洞乡更是村村寨寨都有人从事马尾绣。韦桃花这个2006年前还是普通水族农妇的女人,如今已经成为拥有数千绣工的水族乡村企业家。
韦桃花出生在三都县三洞乡板告村一个普通农家,自小就崇拜的人物是一个水族传说中的先人陆铎公,“陆铎公用左手造字,这才有了水书,水族的文化这才传了下来”。“我文化不高造不了字,但我可以用马尾绣来传承水族的文化”,韦桃花这个板告村的女儿、杨柳村的水族媳妇,就像一位当代女“陆铎公”,用她的巧手和对自己民族文化的执著,以针为笔、以布作纸“书写”、记录着水族的文化,让它世世代代地传承下去。
被牙舟高岭土迷住的余腾亮
余腾亮是1999年到贵州的,在此之前,余腾亮一直在他的家乡四川从事陶器制胚工作。这个有着丰富陶器制胚经验的四川人一到贵州黔南的平塘县,就被牙舟镇的高岭土深深地吸引住了,“这么好的土值得我把一生都留在这里”。于是这位被牙舟高岭土迷住的四川人不但自己落户在了牙舟,而且把夫人以及家庭都带了过来。在他的熏陶下,一家人目前都从事着牙舟陶的生产。
余腾亮对制胚的要求非常的高而且严,从取泥、泡泥、踩泥到和泥、拉胚以及泥胚半干时的刻制清光,余腾亮无一不是兢兢业业地认真投入,如今这个不是贵州人的人身上早已充满了贵州的色彩和个性,如果不事前告诉你,那么不论是谁都会认为他就是一个地道的贵州平塘牙舟人。
“布依族的图案比较平滑流畅,多以水纹和回形纹为主;而苗族的图案则大多是象形的鸟兽植物;毛南族的猴鼓舞不能从外形上去理解,它其实体现的是人性之间的共识和包容。”余腾亮一边熟练地在泥胚上刻划着不同的民族图案,一边侃侃而谈,介绍着黔南平塘县各少数民族图案的风格。其实,这位爱上贵州高岭土的四川人何止是爱上贵州的泥土,他更爱上的是贵州这块神奇土地上流传下来的文化。
什么样的土地就造就出什么样的生活,而这不同的生活同样也衍生出了不同的文化,余腾亮正是用自己对贵州这方土地的钟情改变了他后半生的生活。作为外来者的余腾亮,设计制作的牙舟陶坭胚及图案一破传统的牙舟陶传统风格,少数民族蜡染、刺绣、桃花图案均被以浮雕、深浮雕、线刻及镂空雕等手法体现导入。丰富的苗族图案呈现出夸张而富有二维展开的效果,洗练简洁的布依族图案具有典型的几何图形风格,象形而流畅的毛南族植物图案在点与线的结合上匠心独具……这些少数民族极富于装饰性图案,加上余腾亮在四川长期从事制胚所积累的经验,使得经余腾亮之手制作的泥胚,更具有民族文化特色和独特的风格。
这些加上他对炼泥和拉胚的严格要求,就使得从他这里出去的泥胚光洁细腻、端正密实,为下一步的烧制奠定了基础。
喜龙善谋的牛角雕艺人韦家贵
成龙是中国演艺界的一个名人,而三都水族自治县三洞乡板告村的水族牛角雕艺人韦家贵在黔南的知名度也很高。但要说到韦家贵的牛角雕,和成龙还多少有那么一点关系。
2006年,成龙来到黔南,州里面要送成龙几件礼品,其中一件就是牛角雕。在众多牛角雕产品中选来选去,最终选中了韦家贵准备参加多彩贵州“两赛一会”总决赛的那件。当时总决赛已迫在眉睫,如果把自己精心准备的大赛作品作为礼物赠送成龙,剩下的时间不够制作新的参赛作品,那么在州级选拔赛中已经夺得了好成绩的韦家贵势必将与多彩贵州“两赛一会”的能工巧匠大赛失之交臂。韦家贵是一个精于计算的人,参加大赛是为了事业的发展,而赠送成龙对自己品牌的推动和市场的拓展同样有好处。大赛年年有,成龙不常来,一咬牙,韦家贵选择了支持州里的工作。
韦家贵的牛角雕之所以被州里选中作为礼物,其实和他对产品的精明谋划是离不开的。那年初见韦家贵时,他正在街上用手指丈量着邻家一头水牛的牛角,到他家坐定后他告诉我,刚才那头牛的角长而且大,角面宽弯度适中,是雕制昂头龙角雕的好材料。接下来他又搬出一堆牛角,一只一只地述说着每只角所要雕制的内容。这一只只在别人看来差异不大的牛角,在韦家贵眼中早已是活灵活现的角雕成品。
韦家贵的角雕作品雕工精细,构思巧妙,近七成以龙为题材,而且韦家贵还首创了将水书文字作为装饰图案融入牛角雕。韦家贵一生中最敬重的有两个人,一个是水族始祖,“始祖娶龙为妻,所以我们是龙的传人,我们有龙的血统,敬龙雕龙是我们后辈应尽的职责”。由此可见,韦家贵善于雕龙、精于雕龙、工于雕龙是出于他的民族情结,难怪他刻刀下的牛角龙纹雕中龙形图案鳞角分明、纤毫毕现,有着一种难以言传的生气。他最敬重的另一个人是陆铎公,“陆铎公造上下两部水书,上部水书被天火烧了,只留下砚台下压着的下部,这下部八百多字的水书是水族文化的精华,把它刻在牛角号上让后辈也不要忘了陆铎公”。韦家贵把水书融入牛角雕,原来出自他对水族文化的崇尚。
韦家贵在营销上精于谋划,善谋划的人更会把握机会。由于韦家贵在产品、市场、营销和文化上的深谋远虑和在多彩贵州“两赛一会”上的数次得奖,已经使他走上了事业发展的快车道。
牙舟陶传人张禄麒
在贵州黔南的平塘县有一个小镇名叫牙舟镇,这个小镇在过去曾因为出产一种民间生活用品牙舟陶而远近闻名。
牙舟陶以质地松软、透气性好、釉色古朴而著称。因为有了牙舟陶,养活了不少制陶艺人,最盛时节牙舟陶不但当地好销,就连周边县市,甚至邻省也不乏牙舟陶产品。后来,随着现代工艺品的不断涌现,传统手工的牙舟陶渐渐沉寂下来,牙舟陶艺人也逐渐地减少。现在,张康麒是所剩不多的牙舟陶艺人中的一个。
几年前,在北京举办的一次中国陶瓷大赛上,当几位陶瓷名家无意中看见牙舟陶后,惊奇的发出感叹:“这不是牙舟陶吗,现在还有人能制作牙舟陶?”当得到肯定的答复后,牙舟陶在这次大赛中得到了应有的关注,也从此“重现江湖”,此后牙舟陶的发展一发不可收拾,就连湖南省工艺美术研究所也不惜跨省到牙舟镇建立了自己的陶瓷基地。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张禄麒仗着自己家族多年的积淀也办起了一个不大的牙舟陶作坊。
传统的牙舟陶专注于民间生活用品的生产。过去牙舟陶鼎盛时代,那一挑挑、一背背运出去的牙舟陶,大不了就是一些烟斗、烟嘴、盐罐及陶碗之类。在今天的市场中,这类东西已经丧失了市场。不闯出一条新路,牙舟陶的复苏也不过是比赛中的昙花一现而已。因此,张禄麒一方面挖空心思开发出各种镂空、堆陶、雕刻花瓶和器皿,一方面广泛寻找省内外的名家讨教牙舟陶的造型以及造型上的文化内涵。
经过长期的探索,张禄麒终于在牙舟陶的转型中闯出了一条自己的路,把传统工艺与中国的富贵文化、现当代时尚元素结合起来,使丧失了日用品市场的牙舟陶向装饰品、礼品、纪念品转型。
在这一思路的引导下,张禄麒推出了高浮雕牙舟陶雕富贵牡丹瓶、镂空雕牙舟陶富贵有“鱼”瓶、立体牙舟陶吉祥鸟瓶等大量符合现代人审美需求的牙舟陶产品,从而将他的牙舟陶作坊发展成为小有规模的地方特色产业。
用刀雕刻心情的韦家贤
韦家贤最愉快的就是搜寻到自己中意的牛角。
从田间小路回家时,稻穗轻轻从他身边划过,稻香就围绕在他身边……这种愉快心情是缘于怀中抱着那心爱的牛角;而把这心情也雕刻到牛角上去,那一刻的快乐则更是无所替代。
韦家贤十六岁就开始学牛角雕,对于韦家贤来说那在牛角上的雕刻绝不仅是一种工艺,他要把自己的心情和水家人今天的生活记录在他的牛角雕上,所以韦家贤做起牛角雕来越发地认真投入。
韦家贤最与众不同的是,他特别注重雕刻时的心情。在每个早晨和黄昏常常见韦家贤独自矗立在自己的小院中,眺望着远山,静静地思索,那份投入以及他脸上的平静在山里人中也是不多见的。他在眺望中,一面品味着大自然的美,一面调整着自己的心态,只有当他认为心态达到最佳境界时,才慢慢踱回家中,就着一杯热茶细细地雕琢他的牛角。
与别的牛角雕艺人不同,韦家贤最常雕的是鸟。在水族的文化中,他雕的这种鸟叫“捣黛瓦”(即水语“吉祥鸟”的意思)。韦家贤常常一边雕一边轻轻地唱:“捣黛瓦飞过山冈,田野里一片金黄;捣黛瓦飞过蓝天,水家的日子像蜜一样……”有了这份心情,韦家贤的牛角雕做工可以说做到了匠心独运,那一只只牛角经过他的手后,大都成为造型各异的鸟,或振翅欲飞,或低头呢喃……
贵州民族民间工艺,大都以繁为美,但韦家贤的牛角雕却反其道而行之,往往造型简练;在技艺上,他更重刀法的变化,或立或斜、顺刀逆刀,甚至运刀的快慢在他看来都会影响到作品的好坏。线与面的接合、点的分布、阴刻与阳刻产生的效果,包括线条粗细的变化,中间无不充满了学问。因此,韦家贤这个没有学过中国画的水家汉子,创作的作品还颇具一些中国画的神韵。正是这种神韵和他那注重心情的创作方式,使得他的作品具有了神形兼备的特点,也让他在创作时心中有画,胸有成竹。
钟成雄与他那坡阶梯老窑
在平塘县牙舟镇,有个村名叫“冗平村”,这里就是国内知名的牙舟陶产地。
牙舟艺人钟成雄也居住在这个村子。走到钟成雄家附近,你首先看到与众不同的就是他那古旧的阶梯窑,这阶梯窑比六十余岁的钟成雄还要古老,窑身上一次又一次层层叠叠打上去的补丁见证了牙舟陶的历史,也见证了钟成雄制陶的历史。
凡是熟悉陶瓷的人都知道,窑变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正像蜡染中的冰纹一样,不过冰纹的纹样虽不受人控制,但是否产生冰纹人还有一定的决定权,而窑变则完全不受人的控制。不过,在钟成雄看来,柴窑烧的瓷器窑变的机遇最大,而且釉裂也充分,釉色也深沉。的确,作为柴窑的阶梯窑,窑内温度差异大,加上烧制过程中要将烧制中的泥胚逐级上移,这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和窑内中部和两旁的温差,都是催生窑变的条件。
钟情于自己那古旧阶梯窑窑变的钟成雄却对古时的祭窑有着与众不同的看法。古时候,烧陶过程中的祭窑分酒祭、物祭和血祭几种。酒祭、物祭就是在烧制过程中经过一定仪式将酒或物抛入烧制中高温窑内,血祭则是将活物,甚至是人推入窑内向“窑神”献祭,经过这样的祭窑后往往能产生意想不到的窑变精品。钟成雄不认为祭窑后产生的窑变是“窑神”的恩赐,他认为这些祭物进入窑内引起的温差巨变,在窑内引起的空气回流,甚至是产生的蒸汽才是产生窑变的真正原因。正是他的这些看法,使他一直不肯离开他的阶梯窑。
钟成雄让传统的牙舟陶在保持了古朴的造型和工艺的同时,又拥有了神秘的窑变,因此,钟成雄的作品充满了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古朴以及神秘,人们常常对他那些古朴而神秘的陶制品感叹不已。
近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传承工作以及贵州旅游业的发展,传统的陶瓷工艺再一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钟成雄也在世人的眼中显出了不平常来,他的那些富于窑变的作品随着多彩贵州“两赛一会”走出了平塘,受到市场的追捧和欢迎,从而也更加鼓舞了钟成雄更加执著于这些古朴造型中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