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酒
(注: 《神农本草经》书影)
中医认为适量饮酒能通血脉、行药势,暖胃辟寒,因而用酒配制了一些能治疗某些病症的药酒或能滋补健身的露酒。我国第一部中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就指出:酒不仅可作药引,而且用它可以制备许多药酒。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养生方》、《杂疗方》就记载了多种药酒的配方及其酿制方法。其中《养生方》中列举了六个药酒处方,《杂疗方》列举了一个处方如下。
因为帛书残损严重,许多文字无法辨认,故此以“×”替之。其大致的意思是:醪酒的制法是分别取一斗泽漆和地节,切碎,浸泡在五斗水中,过滤取汁,再用它来煮紫葳,得到的滤液中加入蘜和麦曲各一斗。浸泡过夜后再过滤后备用。再各取一斗黍和稻及水,合煮成熟饭,与上备用的醪液合并,像在饭上加汤一样发酵。取乌喙三颗、干姜五片、几片焦牡捣碎混合,放到陶罂底部,将酿醅放在其上,再将醪汁倒入罂中,再以酿好的美酒十斗倒入。重复三次,药酒成。患者每天下午饮一杯药酒,如果有瘙痒的感觉,是好转的征兆。服药百日,病人就会目明耳聪,四肢强壮灵活,病就治好了。
(注: 《备急千金要方》书影)
(注: 《千金翼方》书影)
(注: 《太平圣惠方》书影)
在汉代,炼丹术的兴起,许多炼丹家兼作配药,又研究出许多药酒和滋补养生酒的配方。例如著名的炼丹家兼名医,晋代的葛洪就很重视药酒的开发,在他《肘后备急方》中就收载不少药酒方。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也收录了三种药酒的制备方法,其中一种就是流传至今的五加皮酒。唐代药王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就列举了石斛酒、乌麻酒、枸杞菖蒲酒、虎骨酒、小黄耆酒、茵芋酒、大金牙酒、钟乳酒、术膏酒、松叶酒、附子酒等60多种药酒。在《千金翼方》中也列举了二十几种药酒方。可见,药酒已在中药典中占据重要地位。伴随药酒配方的研发,制备技术也由单纯的酒浸、酒醅,增加了酒蒸、酒煮、酒炒等加工方法。到了宋元时期,许多医书中,使用酒的加工技术比比皆是。宋代王怀隐等人编著的《太平圣惠方》中“药酒序”里写道:“夫酒者谷糵之精,和养神气,性唯剽悍,功甚变通,能宣利胃肠,善引导药势,今则兼之名草,成彼香醪,莫不釆自仙方,备乎药品,疴恙必涤,效验可凭,故存于编简方。”该书收载了药酒、滋补养身酒方有40多种。《圣济总录》、《养老奉亲书》等医药专著都收录了当时不少的药酒方。留传下来的元代医书虽然不多,但是,几乎每部都记载了药酒方。由于酒精是一种有机溶剂,酒精含量高的蒸馏酒(白酒)对中药材中有效成分的萃取能力显然强于黄酒,因此,在白酒大量生产后,很自然地被用作制备药酒的酒基,从而使药酒技艺发展进入新的平台。由于对众多中药材的功效和药方的配伍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而在明清时期,药酒、滋补养身酒的品种有了显著增加。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就开列了79种药酒,其中半数以上是滋补养身酒。
认真考查药酒和滋补养身酒,可以发现它们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这与中医学一贯强调扶正固本的法则,即强调医食同源的观念密切相关。增强人体体能和对疾病的抵抗力也是治疗患者的重要手段,滋补养身酒正是贯彻了以预防为主的医疗原则。
当今我国生产的药酒有200多种,其中治疗性的药酒约占1/3,主要是用于风湿性关节炎和跌打损伤两类,例如虎骨酒、虎骨参茸酒、风湿木瓜酒、国公酒、白花蛇药酒、骨刺消痛酒、风湿骨痛酒、海蛇药酒、蕲蛇药酒、冯了性跌打酒等。在补益性的药酒中,主要分壮阳和一般温补两类,例如三鞭补酒、龟龄集酒、十全大补酒、人参酒、鹿茸酒、琼浆酒、十二红药酒、万年春酒、龙凤酒、海龙酒、参桂养荣酒、天麻酒等。上述药酒和滋补养身酒凝聚了中国中医中药的宝贵经验配方,在国际上,特别在东南亚和广大侨胞中颇有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