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饮中八仙歌”
所属图书:《中国传统酿造:酒醋酱》 出版日期:2014-07-01

“饮中八仙歌”

隋文帝杨坚在公元589年灭陈统一中国后,为了恢复农业,发展手工业和商品经济,他一方面与民休息,另一方面鼓励生产,减轻税负。酒业和盐业一样获得了最宽松的政策。酒不再是官府垄断独售,而是与百姓共之。酿酒、卖酒皆是免税。

(注: 杜甫及成都杜甫草堂)

初唐时期,继续推行隋代的酒免税政策,允许百姓私酿私卖,造就了近百年酒政最宽松的年代。由此可以想象,这一时期酿酒业的兴盛和饮酒人的放纵。唐代大诗人杜甫(712~770年)曾写过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饮中八仙歌》:“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诗里杜甫用生动、形象的诗句描绘了他所熟悉的文人酒友贺知章、汝阳王李琎、左相李适之、崔宗之、苏晋、李白、张旭、焦遂等饮酒后的姿态。这些人不仅嗜酒狂放,才气横溢,而且在当时的文坛,特别在赋诗和书法上颇有名气。从简明传神的诗篇中,人们不难看到盛唐时期,文人官吏饮酒、嗜酒的鲜活场面。至少还表明当时的市场上有较充裕的酒,而且酒价也不高。因此在唐代的文坛及其众多作品中,处处洋溢着令人陶醉的酒香。甜醇的酒液已融入了文化的各个领域。像李白这样的大诗人被誉为“酒仙”,杜甫也被称为“酒圣”都是有原因的。正如郭沫若所说:“李白真可以说是生于酒而死于酒。”传说中李白之死是酒醉后到釆石矶的江中捉月亮而落水淹死,连死都带有一抹浪漫色彩。可惜的是唐代的酒客文人,喝酒太容易了,也无需他们亲自动手酿酒,所以留下赞美酒的诗句不少,却很少有酿酒技术的文字留下。

(注: 太白醉酒图(清·苏六朋画))

(注: 张旭三杯草圣传(国画))

(注: 李白遊迹在江畔)

酒政的这一变化让我们从经济角度窥视唐宋时期酿酒业的盛况,可以推测,酿酒技术在这一过程中得到较快的发展。同时,与酒相关的文化事业也出现空前的盛况,洋洋万篇的唐诗宋词更是酒香四溢。中唐晚期,唐代宗在位的764年,由于国库空虚,朝廷终于下达了恢复税酒的命令,“定天下酤户,以月收税”。几年后又进而改为“三等逐月税钱,并充布绢进奉”。即按酿酒量将酒户分为三等,再按等纳税。这种税法实际上就是后来的累进征税法。此后的酒政,虽然因朝廷当政者的认识不同,在税率上会有升降,但是基本的税酒政策没有本质的变化。唐代二百多年,几乎有一半时间在实行税酒政策。其具体形式除了官酿官卖和酒户纳榷钱外,还有榷曲均摊于青苗钱上。榷曲即是通过卖曲收税,要酿酒就得买曲,买曲就得纳税,这方法虽有弊病,但是办法简便,为许多地方所釆用,避免了乱收税,人们尚能接受。将酒税均摊于青苗钱,成为青苗钱的附加税,显然有失公允,连不喝酒的人也要纳酒税,但是终年不喝酒的人毕竟很少,最重要的是这办法中最大受益者是官府,故一度得到推广。在唐代的酒政中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委州县领”,诸镇多得自专,即酒利进奉多少,酒税征收高低,私酤量刑轻重,以及如何处理等,地方的权力很大。特别在方镇跋扈之处,皇权衰落之时,此况尤显。总之,唐代的酒政从免税到重开榷酒,实行酒专卖制度,在变化中逐步发展。

(注: 唐代绘画:宫乐图(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五代时期,政治上延续了唐后期藩镇割据的局面,在实行酒的政策方面各有不同,大体上,实行的是唐代重开的税酒制度。偶尔也曾弛禁,也曾对私曲私酿者用法残酷。例如后汉时期,一度对私曲者像对私盐者一样,不计斤两,并处极刑。不仅专卖酒和曲,而且还禁同样用曲的醋。从酒政的变化可以看到五代十国的藩镇割据战乱,致使生产和经济都遭到严重的破坏,物资的贫乏是酒业受到抑制的主要因素,官家对酒税的苛求也妨碍了酒业的正常运作。

(注: 学士们的夜宴图(宋代佚名画,美国私人收藏))

中国传统酿造:酒醋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