酿酒“古六法”
有关先秦时期酿酒技术的文献很零散,而且不多。王室既然有专门的酿酒机构和管理人员,因此,有关管理的技术规范就集中反映了那时的技术水平。《礼记·月令》主要是按月记载当时天子的活动以及重大农事活动。在仲冬就有一段关于酿酒活动的记述:“乃命大酋,秫稻必齐,曲糵必时,湛炽必洁,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齐必得,兼用六物,大酋监之,毋有差贷。”郑玄注:“酒熟曰酋,大酋者,酒官之长也,与周则为酒人。”通过这简短的记述可知王室酿酒生产的季节和技术要求。初冬是酿制发酵酒的最佳季节,我国历来酿制黄酒的最佳季节都选在秋末冬初。在这季节,谷物收成了,气温也较适宜酿酒,于是天子下令掌握酿酒的官长开酿。酿酒的技术要求非常严格,其工艺可概括为上述的六句话,具体解释如下。
“秫稻必齐”,是对制酒原料的要求。郑玄曰:“秫稻必齐,谓熟成也。”意即选用成熟的秫稻。这里值得探讨的是“秫稻”,“秫”字的含义通常有三种,一是如《说文解字》中的“秫,稷之黏者”指黏谷子,二是指高粱,三是指糯米,笔者认为“秫稻”应是两种谷物,即黏谷子及稻米。
“曲糵必时”,是对曲糵的要求。“曲糵必时者,选之必得时。”必就是曲糵的生产应按时妥善进行。限于当时科学技术水平,制曲质量受季节、气温影响甚大,因而强调制曲时间是完全必要的。
“湛炽必洁”,是对原料处理时的要求。郑玄注曰:“湛渍也,炊也。谓渍米炊酿之时必须洁净”。即浸渍米,蒸煮成饭,水和用具都必须保持清洁。
“水泉必香”,是对酿酒用水的要求。“水泉必香者谓渍曲、渍米之水必须香美”。井水有苦水及甜水之分,苦水即含碱量较高,味苦,不宜用作酿造水,正如《齐民要术》所讲以河水最佳,所以水泉必香这点要求在当时具有重要意义。另外,从“渍曲渍米”可以推知在周人酿酒时的曲处理方法可能是渍曲法。
“陶器必良”,是对酿酒器具的要求。“陶器必良者,酒陶瓮中,所烧器者必须成熟,不津云。”从此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已认识到陶瓮是较好的发酵酿造用容器,直至今日,烧结成熟,而无渗漏现象的高质量陶器仍是较好的贮酒器。例如在周代,印纹硬陶就可以制成贮酒器。
“火齐必得”,是对酿造中温度的要求。“火齐必得者,谓酿之时生熟必宜得所也。”意即酿造时火候必须适当,即不能不足,也不能过火。火表现在温度上,品温即不能低也不能过高,现在制曲术语中有“起潮火”、“大火”、“后火”等叫法,就反映了人们对酿造过程中对掌握温度的重视。
“兼用六物,大酋监之,毋有差贷。”郑玄曰:“物事也,差贷谓失误,有善有恶也。”如兼备以上六件要点,在掌管酿酒之官大酋监督指导之下,就不会发生失误,从而保证酒品的质量。
(注: 石刻画:酿酒备酒图(河南密县打虎亭1号汉墓东耳室出土,图分三栏,第一栏是盛酒的酒瓮。第二栏是将酒装入瓮。第三栏是描绘酿酒过程))
(注: 石刻画下栏:酿酒过程(临摹图))
总括以上所讲,上述六项技术元素,确实构成了酿酒技术管理核心,非常中肯,后人尊之为酿酒“古六法”。“古六法”不仅反映出当时的酿酒技术水平,而且它对后世产生深刻影响。它不仅是传统酿酒工艺规范,为人们所奉行,而且其细节内容不断地为后人所丰富,促进了酿酒业的发展。近代山西汾酒厂所总结的酿酒七条秘诀,“人必得其精,水必得其甘,曲必得其时,高粱必得其实,器具必得其洁,缸必得其温,火必得其缓”,实际是对“古六法”的继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