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醴、酒、鬯、酎之异
所属图书:《中国传统酿造:酒醋酱》 出版日期:2014-07-01

醴、酒、鬯、酎之异

根据文献资料的大致清理,夏商周至少有以下被归划为酒的名目:醴、鬯、酎、三酒(事酒、昔酒、清酒)、四饮(清、医、浆、酏)、五齐(泛齐、醴齐、盎齐、缇齐、沈齐)及春酒、元酒、醪等。对这些酒的名目进行考察,不难看出人们对酒的认识和酿酒技术的发展,还反映了人们对酒的喜爱和取向。

在商代及之前,醴是最受器重的酒,也是最早用于祭祀的酒。《说文解字》谓:“醴,酒一宿熟也。”《释名》里说:“醴,齐醴体也,酿之一宿而成,体有酒味而已也。”《尚书·说命下》明确指出:“若作酒醴,尔惟曲糵。”就是说若要制酒,只能依靠曲和糵。古代一般情况是用曲造酒,用糵来制醴。糵即是谷芽。由此可见,醴应是一种以糵为主,只经过一宿的短时间发酵,略带有甜味(含少量麦芽糖),酒味很薄的酒。

制取醴的第一道工序是制造谷芽。谷芽的生长主要掌握好温度和湿度。制造醴的第二道工序是让发芽的谷物发酵制酒。酒化的温度不能太高,否则易变酸,还不能广敞在空气中,因空气中有杂菌。因此上述小口尖底瓮应是一个很合适的酿酒器具。实际上,当时用于酿酒的器具,开始时主要是陶瓮之类,商周时期有大量使用青铜制的瓮和罐及盆之类的器具。阻绝大量空气接触的办法是器具加盖。随着酿酒技术的提高,特别是用曲酿酒技术的推广和发展,相形之下,醴较之用曲酿造的酒,酒味太淡,虽有甜味,吃起来却不如酒那么刺激,而且其他带甜味的酒料也较多,于是到了周代,特别是战国时期,人们已较少吃醴了。这就是宋应星所说的:“古来曲造酒,糵造醴,后世厌醴味薄,遂至失传,则并糵法亦亡。”实际上,糵法制醴虽然在许多地区失传了,但是糵法并没有亡,糵法制酒至今仍存在于陕北农村。自汉代起,人们利用制糵的技术,用糵为糖化剂,制造饴糖,即糵法逐成为生产糖品的主要技术。

《礼记·内则第十二》:“饮:重醴,稻醴清糟,黍醴清糟,粱醴清糟,或以酏为醴……”这段记载的意思是当时的诸多饮料中有稻、黍(即今黏黄米)、粱(可能是糯粟或高粱的一种)为原料而制成的醴。当时称酾(以筐滤酒)者为清,未酾者为糟,以清与糟相配重酿云重醴,酿粥为醴者则叫作酏。由此可见,当时因原料不同,过滤加工程序不同及加工原料的方式不同而有多种醴。但无论是哪种醴都由于发酵时间短而酒味淡,这是醴被淘汰的主要原因。

用曲酿酒的技术与用糵制醴的技术有点不同。假若用带壳的谷物为原料,在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根据掌握的手段,要么全部生成谷芽,要么生成谷芽和发霉谷物的混合体。两者都可以制酒,不同的是人们将前者称作醴,后者称作酒。还有另一种情况,若原料不是带壳的谷物,而是去掉谷壳的米,或生或熟的谷物,那么只能是发霉而不会长芽。粟、黍与稻谷,大小麦的情况不一样,因为它们籽实裸露的状况不一样,这些区别致使制曲的技术更为多样和复杂,为此人们必定经过了长期的摸索。

稷、黍是先秦时期北方居民的主食,二者的差异仅在于成熟后籽实的性质不同。不黏或粳性的为稷,黏性或糯性的为黍。黍具有易于分解的支链淀粉和微生物繁殖的各种营养成分,较之稷更适宜用作酿酒原料,因此得到广泛栽培,成为先秦时代北方地区的主要酿酒原料。在商殷甲骨文中,黍出现竟达300次以上,较之稷的40余次多许多。

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了数量相当可观的稻谷遗物,颗料完整,较野生稻大些,证明它是人工栽培的籼稻。这史实表明在7000年前那个时期,稻米已成为南方许多居民的主食之一。

(注: 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稻谷遗物)

无论是黍还是稻,其加工方法不外乎舂之磨之,以省咀嚼。烹饪方式主要是煮、炒、蒸,以助消化。上述谷物的加工方式都为将谷物制成曲提供了方便。无论是生的或熟的加工过的谷物,在控制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都可以制成曲。曲实际上是微生物繁殖后含有糖化酶和酒化酶等复合酶的粮食。用曲酿制的酒,显然酒精的含量会比醴高。由于在远古时期,制糵的工艺较制曲的工艺简单,易于掌握,故醴的出现会比曲酒早。可是当人们熟练地掌握了制曲技术后,就会生产较多的曲酒以替代醴。

鬯在商周时期常用作敬神祭祖仪式上的供品。《周礼·春官》记载说:“王崩大肆以柜鬯渳。”“小宗伯大肆,以秬鬯渳。”东汉学者郑玄注曰:“大肆,大浴也。杜子春读渳为泯,以秬鬯浴尸。”能用秬鬯于浴尸,肯定不是一般的场合和普通的人,秬鬯必定具有某种香气或一些药用效果。既然鬯常用于祭礼等重要礼仪,故在周代就专门设“鬯人”来管理鬯的制造和使用。《周礼·春官》写道:“鬯人: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一人,徒八人。”“鬯人掌共秬鬯而饰之”,“……大丧之大?设斗,共其衅鬯。凡王之齐事,共其秬鬯,凡王吊临,共介鬯”。这些话的意思是:鬯人掌握供给鬯酒和彝樽上的饰巾……大丧时洗浴尸体,准备好的勺子,并供给洗尸用的鬯酒。王者斋戒,供给沐浴时倒在浴汤中的鬯酒。王者吊临诸侯诸臣的丧葬,也要供给避凶秽的鬯酒。对于上述鬯,郑玄注曰:“鬯,酿秬为酒,芬香条畅于上下也。秬如黑黍,以事上帝。”《诗经·大雅·江汉》中有“釐尔圭瓒,秬鬯一卣”的歌词。汉代学者毛亨注曰:“釐,赐也。”“秬,黑黍也;鬯,香草也,筑煮合而郁之曰鬯;卣,器也。”再根据构词分析,鬯可能是用黑黍加香草而酿制的一类酒,也可以推测它是最早的一类药酒。酒味不一定很浓,但要具备一定的香气,重气而不重味也。

(注: 东汉经学家郑玄)

古时的酒,酒度较低,由于微生物对淀粉、脂肪、蛋白质的分解作用,酒体的营养成分也很丰富。当人们适量饮食后,由于酒精的作用,会产生浑身发热、精神兴奋和身心舒畅等良好感受。于是人们认为它具有保健医疗的作用,从而不仅把酒当作美味,也视之为能治病的药。为了提高酒的药效,同时也是为了酿造更好的酒,古人有意识地在制曲和发酵酿酒过程中,往里添加一些药材或香料,从而丰富了药酒的种类和发展了药酒的功效。鬯就显得更加珍贵而被更广泛用于某些尊重的礼仪。由于酒与医药这种特殊的关系,繁体字“醫”,从酉字就表明这点。《说文解字》指出:“酒,所以治病也,周礼有医酒。”后来,篡夺汉代皇位的王莽在其诏书中也说:“夫盐,食肴之将;酒,百药之长,嘉会之好。”

制鬯的技术,对后来的制曲和酿酒工艺都有重要影响,曾是酿酒技术发展的一个方向。

《礼记·月令》中写道:“天子饮酎,用礼乐。”汉代学者郑玄注:“酎之言醇也,谓重酿之酒也,春酒至此始成,与群臣以礼乐饮之于朝,正尊卑也。”《左传》襄公二十二年记道:湨梁之明年,子蟜老矣,公孙夏从寡君以朝于君,见于尝酎,与执燔焉。”《左传》的这段记载是讲述一段史实:湨梁会盟的第二年,子蟜已经告老了,公孙夏跟从寡君朝见君王,在尝祭饮酎的时候拜见了君王,并参与了祭祀。尝酎,即是用新酒于祭祀。晋代学者杜预注:“酒之新熟,重者为酎。”以上记载,表明酎在当时是较珍贵的,只有王公贵族和重要的祭祀礼仪中才能饮用。

关于酎的制法,有两种解释。许慎的《说文解字》说:“酎,三重醇酒也。”清代学者段玉裁注说,用酒代水再酿造两遍而成的酒。这是一种以酒代替水,加到米、曲中再次发酵来提高醇度的方法,从汉代的酿酒工艺中可以证明它的确是存在过。这应属酿酒技术的一项创新,后来曾得到推广和发展。关于制酎工艺的第二种解释,《史记·文帝本纪》提到了高庙酎,学者张晏解释说:“正月旦作酒,八月成,名曰酎,酎之言纯也。”正月作,八月才成,可见发酵时间长达半年多。增长发酵期是制造酎的第二种手段。宋玉在其《楚辞·招魂》中写道“挫糟冻饮酎清凉些”,可见酎在战国时已开始流行。

中国传统酿造:酒醋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