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最具中国味的黄酒
所属图书:《中国传统酿造:酒醋酱》 出版日期:2014-07-01

最具中国味的黄酒

黄酒和葡萄酒、啤酒一样,是世界公认的三大古老的酒种。自春秋战国以来,中国先民以谷物(主要是黍米、糯米)为原料,通过特定的加工酿造过程,在酒曲、酒药(聚集多菌多酶的微生物制品)的催化下,酿成一类低酒度的发酵原汁酒。这种酒大多呈黄亮色或黄中带红的色泽(有些初榨出来的酒呈白色,但在放置中,由于酒液内的生化反应,色素逐渐析出而会变呈黄色),故人们习称这类酒为黄酒。有的学者还认为,黄酒之“黄”不仅在于颜色,还有其深刻的内涵。黄酒的“黄”表明曾哺育华夏文明的母亲河——黄河,感谢生养炎黄子孙的黄土地,喻示这酒是我们黄色人种酿制的,总之,黄酒是伴随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见证,是中华民族的国粹。

黄酒酒液中含有丰富而复杂的成分,主要有乙醇、水、糖分、糊精、有机酸、氨基酸、酯类、甘油、微量高级醇、多种维生素等。就以绍兴黄酒为例,经现代科学检测,内含21种氨基酸,氨基酸总量每升高达6700.9毫克,是啤酒的11倍,葡萄酒的12倍;其中8种氨基酸是人体所必需的,又不能合成,只能从食料中摄取。近年来,先进分析仪器的使用和分析能力的提高,使人们进而认识到黄酒中至少有200多种化学物质,其中有些物质对于人体保健有着重要作用。例如有丰富的酚类物质,主要来源于大米、小麦等原料和微生物的转换,其含量远远超过葡萄酒。酚类物质具有抗氧化功能,能抑制低密度脂蛋白的形成,而有助于防止冠心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又如含有较多的功能性低聚糖,能改善人体内微生态环境,有利于双歧杆菌和其他有益菌的增殖,能改善血脂代谢,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脂的含量。还含有重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r氨基丁酸和无可比拟的生物活性肽等。所以黄酒是一种营养丰富,并具有一些保健功能的饮料。这些有机成分的交融组合,就会形成特有的浓郁香气和鲜美醇厚的口味,深受人们的喜爱。不仅是宴席餐桌上的常见饮品,同时还被中医当作药引,被厨师用作烹饪的重要佐料。

黄酒以多种谷物为原料,用料广泛,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精细的工艺,特别是釆用多种生物制品进行多菌多酶的复式发酵,生产出各具特性、不同风格的饮用酒,在世界酿酒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好似一颗闪耀的东方明珠。黄酒是中国的特产,在技术上对朝鲜的米酒、日本的清酒及东南亚许多地区的发酵原汁酒也有着深刻的影响。在中国辽阔的大地上,由于酿造原料的差异,特别是生态环境的不同,从发酵的菌系到具体的技术规范都会有各自的特点,因此,黄酒的品种繁多,各具特色,呈现出一幅百花齐放的情景。下面只介绍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优秀品种。

中国古酒的典范——浙江绍兴黄酒

在众多品牌的黄酒中,酿酒界公认能代表中国黄酒总体特色的,首推浙江绍兴黄酒。绍兴酒起源于何时尚难查考,但是,借助于文物考古,或许我们能获知某些线索。在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和杭州良渚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大量谷物(水稻)和类似酒器的陶器。出土的清晰可辨的稻谷,农业专家鉴定为人工栽培的水稻。有了稻米,就可以想象,在当时酿酒或与栽培水稻同步。这样可推测在5000年前越人已开始用稻米酿酒了。

(注: 中国黄酒博物馆)

绍兴是古越国的都城,关于古越文化有文字表述的当推秦国宰相吕不韦编纂的《吕氏春秋》和《国语》。《国语》是我国第一部按国记事的国别史,它反映了春秋时期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历史,勾勒出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阶段的时代轮廓,表现出当时许多重要人物的精神面貌。据书中卷二十《越语上》记载,越王为激励生育,增加人口,增强兵力和劳力而推行一项政策:“生丈夫,二壸酒,一犬;生女子,二壸酒,一豚。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人,公与之饩。……”这里把酒当作激励生育的奖品,在酒政的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一则说明酒是当时珍贵的产品,二则表明酒已开始走进千家万户。《吕氏春秋》是本综合性的史书,是先秦时期的重要典籍。在其卷九《季秋纪·顺民》中有一篇记载:“越王苦会稽之耻,欲深得民心,以致必死于吴。……三年苦身劳力,焦唇乾肺。内亲群臣,下养百姓,以来其心。有甘脃不足分,弗敢食;有酒流之江,与民同之。身亲耕而食,妻亲织而夜。”这里描述了越王勾践为了获得百姓支持,他苦身亲历,与民同劳同苦,就是有一点酒也要倒入江河中与民共饮。据《嘉秦会稽志》所传,这条江河就是会稽(绍兴古名)的投醪河。由此可见,饮酒在当时仍是一种高档的享受。这两则春秋时期的记载,表明绍兴酒至少已有2500年的历史了。

(注: 《吕氏春秋》书影)

(注: 《金楼子》书影)

最早赞扬绍兴酒为地方名酒的,大概是南朝梁元帝萧绎(公元552~555年在位)。他在其著作《金楼子》中记录了少年读书时的一个片断,“银瓯一枚,贮山阴甜酒”。他的幕僚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也记载说萧绎11岁在会稽读书时,“银瓯贮山阴甜酒,时复进之”。山阴是绍兴古名。作为皇族的萧绎从小就喜饮山阴甜酒,说明此酒是好酒,在当时很有名气。祖籍在上虞(绍兴的东邻)的晋代南阳太守嵇含在《南方草木状》中不仅陈述了当时不同于北方块曲,而流行于南方的草曲(小曲的一种),还介绍了盛行于江南的女儿酒。“南人有女数岁,即大酿酒,既漉,候冬陂地竭时,寘酒罂中,密固其上,瘗陂中。至春潴水满,亦不复发。女将嫁,乃发陂取酒,以供宾客,谓之女酒,其味绝美”。这种女酒即是后来声名鹊起的女儿酒“花雕酒”的前身。这种酒的出现至少说明三个问题:一是饮酒之习已深入民俗民风,故此,生活的许多场景已离不开酒的调味。二是当时人们已找到贮存酒的好方法,即是将其密封埋在陂地之中(当然在酒入罂之后要作加热灭菌的工作)。三是酒在适宜环境中贮存,由于后发酵的作用,酒是愈陈愈好,故人们喜欢饮用绍兴的陈年老酒。

在唐代,绍兴酒作为地方名酒,还受到不少文人墨客的青睐。作为“酒八仙”之一的贺知章,晚年从京城长安回到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再次来到鉴明之滨饮酒赋诗“落花真好些,一醉一回颠”。他的好友李白寻踪而来,到了永兴,方知贺知章已仙逝。李白心中十分惆怅,在遗憾之余,他带上一船贺知章的家乡酒踏上返程,用这船酒来表达对好友的怀念。为此李白留下了《重忆》的诗句:“欲向江东去,定将谁举杯?嵇山无贺老,却掉酒船回。”假若,绍兴的酒不好,他还会带上一船酒吗?在唐穆宗长庆年间(821~824年),大诗人白居易任越州刺史,其好友元稹任浙东观察使。两人任职为邻郡,居所虽有钱塘江相隔,但是他们的诗简往来更频,还经常相聚,诗书致意,借助酒兴,共同抒发忧国忧民、仕途不得志的伤情愤慨。元稹在《寄乐天》一诗写道:“莫嗟虚老海濡西,天下风光数会稽……安得故人生羽翼,飞来相伴醉如泥。”乐天是白居易的号,这里描写了他们在越州饮酒相伴的情景。元稹还在《酬乐天喜邻郡》的末句中写道:“老大那能更争竞,任君投募醉乡人。”在这里元稹把越州称为“醉乡”,后许多文人都把越州称作“醉乡”。这种称谓至少有两种含义。一是越州(会稽是越州的官府所在地)酒好,好酒才能让酒客贪杯。二是越州的自然环境好,文人墨客都喜欢到这里相聚共饮,进入一个醉生梦死的境界。

在宋代,苏轼两次到杭州为官,对绍兴酒应该有所了解。他在贬官黄州时,即在城东的营房废地种植谷物,并用收获的谷物亲手酿酒,其酿酒技术就是在杭州时学的。后来,他在流放广东惠州时写的《东坡酒经》也基本上是绍兴酒的工艺,可见绍兴酒留给他的印象。朱肱在离开官场后,在杭州西湖边寓所潜心从事酿酒技术的探索,终于写出酿酒专著《北山酒经》。总之,绍兴酒作为当时的地方名酒已为许多人所关注,到了南宋,情况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破汴京,宋徽宗、宋钦宗被俘北上,康王赵构南逃建立南宋政府。越州两次成为南宋临时都城。1131年,宋高宗赵构以“绍祚中兴”之义,改年号为绍兴元年,同时升越州府为绍兴府。绍兴之名由此而来。它一度作为临时都城,自然也成了南方政治、经济中心。在这一背景下,不仅酿酒业获得更快的发展,酒税的收入也成为政府的主要财政收入。绍兴地区盛产糯稻,因此黄酒成为酒类的大宗,不仅要满足宫廷官府的需求,还要为百姓提供充裕的酒品,借此渠道,绍兴酒也走向江南各地。酿酒业在绍兴成为主要的手工业。当时有谚云:“若要富,守定行业买酒醋。”南宋诗人陆游就感叹“城中酒垆千百家”。

明清时期,绍兴黄酒又进入一个发展的高峰。不仅花色品种繁多,而且质量上乘,无论是产量还是生产规模都确立了中国黄酒之冠的地位。像沈永和、谦豫萃等数十家规模较大的酿酒作坊,所生产的“善酿酒”、“加饭酒”、“状元红”、“绍兴老酒”等酒都名闻遐迩。清光绪初年,绍兴各酒坊加上农家自酿,产量达到了22万缸,折合成品酒约7.5万吨。故此康熙年间编纂的《会稽县志》说:“越酒行天下。”

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云集信记”酿坊的绍兴酒获得金牌奖。1929年,在杭州举办的西湖博览会上,“沈永和墨记”酒坊的善酿酒荣获金牌。1955年,在全国第一届评酒会上,绍兴加饭酒被誉为八大名酒之一,此后历届评酒会都荣登金牌或国家名酒之列。

传统绍兴酒的生产工艺,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在宋代业已定型,经过明清时期的发展,更为成熟。传统的经验指出:原料大米像“酒之肉”,糖化麦曲像“酒之骨”,酿造用水像“酒之血”。这一比喻十分形象和贴切,所以生产绍兴酒首先要关注的是用糯米、麦曲、鉴湖水三要素。其酿造工艺主要有六大工序:浸米、蒸饭、开耙发酵、压榨、煎酒、储存(陈化)。这些工序前面已有较详的论述,故不赘述,这里只讲与其他黄酒生产不同的,属于绍兴酒的独到之处。一是浸米。它是绍兴酒传统工艺中最具特色的工序。浸渍时间长达16天之久,既使糯米淀粉吸水不再膨胀后便于蒸饭,也是为了得到酸度较高的浸米浆水,作为酿造中的重要配料。二是开耙。这是绍兴酒传统工艺中的独门绝技。开耙操作主要是调节发酵醪的品温,补充新鲜空气,有利于酵母菌生长繁殖。酿酒师傅根据一听、二嗅、三尝、四摸的经验来掌握开耙的时间和力度,其操作极需丰富的经验和熟练的技巧,是酿好酒的关键。三是陈化,绍兴酒与众不同的特点是越陈越香,陈化的环境、手段和方法是有讲究的。

(注: 绍兴酒酿造工艺图(录自《中国黄酒》2011年3期))

绍兴酒已发展到四大类,二百余个品种,其中传统的、著名的有元红酒、加饭酒、花雕酒、善酿酒、香雪酒。元红酒又称状元红,因酒坛外表涂朱红色而得名,是绍兴酒中的大宗产品,用摊饭法酿造。这种酒发酵完全,残糖少,酒液呈橙红色,透明发亮,有显著的特有芳香,味微苦,酒精度在15~17度。加饭酒是绍兴酒中的精化品种,口感特别醇厚。因用摊饭法制成,且在酿造中多批次添加糯米饭,故而得名。因增加饭量的不同,又分为“双加饭”和“特加饭”。因加饭的缘故,口感特别醇厚,风味更加醇美。酒液呈深黄色,芳香十分突出,糖分高于元红酒,口味微甜,酒精度通常在16~18度。善酿酒是绍兴酒中的传统名牌,用摊饭法酿造,特点是以贮存1~3年的元红酒代水落缸发酵酿成,酿成新酒后尚需陈酿1~3年。酒液呈深黄色,糖分较多,口味甜美,醇厚鲜爽,芳馥异常,酒精度在13~15度。香雪酒是绍兴酒中最甜的酒。它以陈年糟烧代水,用淋饭法酿制而成。因为只用白色酒药,其酒糟色如白雪,又以糟烧代水,味特浓,气特香,故名香雪酒。其酒精度在17~20度,总糖为18%~25%。淡黄色清亮透明有光泽,味鲜甜醇厚。花雕酒是绍兴酒中的精品,将优质加饭酒装入精雕细琢的浮雕酒坛而搭配成。它是中国名酒的典型代表,常用作礼品赠送友人。花雕源于两晋时的女儿酒,浮雕描绘的是绍兴历史中的美丽传说,体现的是文明和艺术,盛载的是历史和文化。

(注: 工艺美术大师徐复沛在制作绍兴花雕酒酒坛)

“斤酒当九鸡”的福建龙岩沉缸酒

龙岩沉缸酒是一种甜型黄酒。因为在酿造中,酒醅必须沉浮三次,最后沉于缸底,故得此名。龙岩沉缸酒的起源民间有多则传说,流传最广的是在明末清初(约17世纪)之际,在离龙岩县城30余里的小池圩,因聚集了不少来自近邻上杭的民工在那里伐木造纸,形成了一个热闹的集市。有一年从上杭白沙地方来了一位名叫五老倌的酿酒师傅。他发现小池的山泉甜美,水质特别适合酿酒,附近又产品质优良的糯米,于是就地安家,开了一个小酿坊造酒。起初,他还是按照传统的技术(在秋末冬初,将糯米和酒药制成酒醅,再入缸埋藏三年后再起获饮用)生产糯米甜酒(冬酒)。酒客们感到这酒虽然醇厚味甜,但是酒度不高,酒劲不足。于是王老倌在酒醅中加入一些酒度较高(20度左右)的米烧酒,榨得的酒称作“老酒”。老酒的酒度高了,而甜度不减,品质高了一个档次。后来在摸索中进一步发现,若在酒醅中加入“三干”,效果更佳。

(注: 龙岩沉缸酒)

所谓“三干”是用18斤米为原料酿制约10斤的50度米烧酒。方法是用6斤米酿造蒸馏得10斤酒度不高的酒,然后在这酒中掺入由第二批6斤米制成发酵醅,发酵后再复蒸得酒10斤。再将这10斤酒投入第三批6斤米制成的发酵醅中,最后再通过蒸馏得到酒度在50度以上的米烧酒10斤。因为这10斤米烧酒经三次蒸馏,故称为“三干”。由此可见,沉缸酒的工艺实际上是由冬酒—老酒的技术改制而来。

沉缸酒选用上等糯米为原料,以红曲和白曲(药曲,在特制的药曲中,还加入当归、冬虫夏草、丁香、茴香、木香、沉香等多种药材)为糖化发酵剂。其工艺较其他黄酒工艺的不同之处,最突出的就是在酿造酒醅中两次加入米烧酒。第一次先加入米烧酒总量的19%左右,目的是为了降低发酵温度,避免酸度过大,从而使酒醪中的酒、糖、酸的配比恰到好处;第二次是为了调整到标准的酒度。很明显,米烧酒的品质与成品酒的关系极大,要求必须是清亮透明,气味芳香,口味醇和。

所谓的三次沉浮指的是,“沉”就是加米烧酒抑制了酒精发酵,让发酵停止,没有二氧化碳气泡产生,酒醅就下沉了。“浮”即是酒精发酵旺盛,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气泡上冒将酒醅托起而浮于缸面。三次沉浮就是表示酒精发酵形成三次高潮,以此来提高醇度和保存糖分。酒醪开始时,酒味胜过甜味,当酒醅经过三次沉浮,沉入缸底后,甜味就胜过酒味了。产品既成,仍需贮存1~3年进行陈酿。在陈酿中,酒精度从18度左右降到14.5度,糖分则从22%提高到27%左右,酒的风味更加香醇协调。假若加酒发酵中酒醅没有出现三次沉浮,则意味着含糖量不够,酒的质量不佳。

小池圩出产的沉缸酒,由于具有独特风味和极好的质感,深受群众欢迎,在民间名声远播,特别是那些病弱体虚者和老人、产妇都要喝,认为该酒对身体滋补十分必要,“斤酒当九鸡”也在民间流传开来。这就是龙岩地区民众对当地沉缸酒的赞语。制它的酿坊也逐渐发展到六七家,成型的技艺也很快得到推广。1965年,在龙岩登高山下著名的新罗名泉罗盘井旁,建起了龙岩酒厂,采用日臻完善的传统工艺,生产民众需求的沉缸酒。龙岩沉缸酒也先后在1963年和1979年的全国评酒会上荣登国家名酒的称号。

沉缸酒为什么这样受人们的欢迎?评酒专家们认为,呈鲜艳透明红褐色的沉缸酒,不仅有琥珀般的光泽,而且香气醇郁芬芳。这香气是由红曲香、国药香、米酒香在酿造中形成的,纯净自然不带邪气,入口酒味醇厚,糖度虽高,但无一般甜型黄酒的黏稠感。沉缸酒中糖的甜味、酒的辛味、酸的鲜味、曲的苦味配合得恰到好处,风味独特,当酒液触舌时,各味同时毕现,妙味横生,饮后更是余味绵长,经久不息。

视为“珍浆”的山东即墨黄酒

(注: 即墨老酒)

我国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区生产的黄酒大多以黍米为原料,因而不仅口感风味不同于南方的黄酒,而且在酿造工艺上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山东即墨老酒就是久负盛名的北方黄酒的代表。

(注: 以孝行天下为口号的送酒仪式)

黍米,又称黏黄、糯小米、大黄米,是我国北方地区最早栽培的粮食作物之一。它不仅用于主食,还是酿酒的主要原料。即墨当地就出产一种品质特佳的大黄米,不仅粒大饱满,而且含易水解的支链淀粉较多,特别适宜酿酒,出酒率还很高。据推测,即墨地区很早就有酿酒业了,在春秋战国时期以黍米酿酒已很盛行。秦始皇和汉武帝等君王来泰山登山封禅,到蓬莱、崂山寻仙拜祖时,即墨酒必定是祭祀的供品之一。贾思勰《齐民要术》介绍当时流行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酿酒技术时,指明有五六种方法都是以黍米为原料的酿酒方,特别是酿黍米酎法与近代的即墨老酒工艺很相近。宋代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府时,对当地生产的酒大加赞扬,这酒很可能就是即墨老酒一类的黄酒。也就是在这一时期,即墨老酒的酿造工艺与绍兴黄酒一样,步入成熟定型的阶段。

(注: 战国时齐国田单将军用黍米老酒犒劳将士)

即墨老酒既具备了中国北方以黍米为原料的黄酒的典型,又溶入了当地环境和文化的诸多因素,在原料上就颇有特点。一是只选用当地生产的龙眼黍米。这种黍米粒大色黄黑脐(胚部呈黑色)。二是以伏天生产的麦曲和陈曲为糖化剂。所用酵母也有特色,它是由黍米饭和焙炒的麦曲各半,再加1/4的白酒混合制成圆状胚,自然接种而成。三是酿酒用水只用崂山下清澈洁净的“九泉水”。

即墨老酒的酿造工艺也有一些独特的技术。例如麦曲在投用之前,要加香油焙炒,以除邪味和杀灭杂菌,增加成品酒的香气。又如煮糜技术。一般是在多组传统的锅灶上,在大铁锅中煮黍米,先加入115~120公斤清水煮沸,再把浸泡、洗净后的黍米逐次加入,约20分钟加完。开始用猛火熬,不断地用木杵搅拌,直至米粒出现裂口、有黏性,此时改用铁铲不断翻拌(注意锅底和锅边的糜的翻拌)。约经2小时,黍米由黄色逐渐变成棕色,而且产生焦香气,此时应及时将锅灶的火势压弱,并用铁铲将糜向上掀起,以便散发水分和烟雾。这样持续2~3分钟后即可迅速出锅。这种煮糜的操作可以说是形成即墨老酒特色的关键技术之一。因为煮糜产生了焦香气,但不能有味和保证米质不焦。从化学反应来讲,煮糜是进行轻度的褐变反应,由此产生非常复杂的香气成分和色泽。再如,高温糖化,定温定期发酵。将焙炒后的麦曲磨成粉末,加入装有蒸糜的发酵缸里,同时加入发酵旺盛的酒醪0.5~1.0公斤作发酵引醪。混拌均匀后,上加缸盖,周裹麻袋进行保温复式发酵,品温上升至35℃,即进行第一次打耙,将浮起的醪盖压入醪液。又经8~12小时,再进行第二次打耙,将缸盖掀起。一般经过7天的发酵即告成熟。

即墨老酒色泽黑褐中带紫红,晶明透亮,浓厚挂碗而盈盅不溢,具有焦糜的特殊香气,其味醇和郁馨,香甜爽口,饮后微苦而有余香回味。陈酿一年后,风味更加醇厚甘美。酒度约为12度。由于该酒中含有大量维生素和较多淀粉、糊精、糖分,适量常饮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强身健脑。山东的民众都深信它具有良好的医疗功效,特别是祛风散寒、活血散瘀、透经通络、舒筋止痛、解毒消肿等。所以要么当作药引,要么直接作药饮用。尤其对于产妇和老人,即墨老酒更被视为珍酿。

盛名远扬的江苏丹阳封缸酒

丹阳封缸酒是江南名酒之一。丹阳地处江苏省南部,土地肥沃,盛产糯稻。特别是一种曾作为贡米的色泽红润的籼米(又称元米),它性黏,颗粒大,易于糖化,发酵后糖分高,糟粕少,非常适宜酿甜型黄酒。民间有“酒米出三阳,丹阳为最良”之说。历史上绍兴酒也曾外购丹阳糯米而酿制。

(注: 丹阳封缸酒)

史籍中有关丹阳美酒的记载很多。《北史》中有一则故事,讲的是北魏孝文帝(471~499年在位)发兵南朝,委任刘藻为大将军。发兵之日他亲自送行到洛水之南,孝文帝对刘藻说:“暂别了,我们在石头城相见吧!”刘藻回答说:“我的才能虽然不及古人,我想我一定会打败敌人,希望陛下到江南去,我们用曲阿酒来接待大家。”曲阿就是丹阳,可见当时的丹阳酒已是人们向往的名酒。有人曾用“味轻在上露,色似洞中春”的诗句来赞美丹阳酒,当地人又称它为“百花酒”。在唐代,大诗人李白对丹阳酒就十分赞赏,他先后作诗云:“南国新丰酒,东山小妓歌。”“再入新丰市,犹闻旧酒香。”丹阳有辛丰镇,因邻近有新丰湖,故又名“新丰”,新丰酒即丹阳酒,当时闻名天下。宋代诗人陆游在他写的《入蜀记》中说:“过新丰小憇。李白诗云:‘再入新丰市,犹闻旧酒香。’皆说此非长安之新丰。”可见丹阳酒在当时的名气。宋人汪萃《新丰市》一诗中写道:“通过新丰沽酒楼,不须濯脚故相畴。”可见新丰的酒市繁荣。宋代的乐史还在《寰宇记》中讲了一个关于丹阳美酒的传说。“丹徒有高骊山,传云:高骊国女来此,东海神乘船致酒礼聘之,女不肯,海神拨船覆酒流入曲阿湖。故曲阿酒美也。”曲阿湖即丹阳之练湖,这传说也是讲丹阳酒好,有神助也。元代人萨都剌在其《练湖曲》中说:“丹阳使者坐白日,小史开瓮宫酒香。倚栏半醉风吹醒,万顷湖光落天影。”丹阳酒又获得“宫酒”的雅号。宫酒即官方用的招待酒。到了明清丹阳新丰镇仍然是个繁华的酒市。清代文人赵翼在《辛丰道中》描绘道:“过江风峭片帆轻,沽酒新丰又半程……向晚市桥灯火满,邮签早到吕蒙城。”

丹阳酒作为江南甜型黄酒的一朵奇葩,是因为其酿造工艺有自己的创新和特色。除了釆用当地特产优质糯米一元米外,在工艺上,在以酒药为糖化发酵剂的糖化发酵中,当糖分达到高峰时,兑加50度以上的小曲米酒,并立即严密封闭缸口。养醅一定时间后,先抽出60%的清液,再将酒醅中压榨出的酒,两种酒按比例勾兑(测定糖分和酸分),定量灌坛再严密封口。贮存2~3年才成产品。因二次封缸,故又名封缸酒。

丹阳封缸酒呈琥珀色至棕红色,明亮,香气浓郁,口味鲜甜,酒度约14度。是江南甜型黄酒中别具一格的佳酿。历年全国评酒会都被评为优质黄酒。专家们认为此酒鲜味突出,甜性充足,酒度适中,醇厚适口。

红曲与福建老酒

福建老酒的最大特色是使用了福建特佳的红曲。红曲是中国先民在长期制曲实践中的伟大发明,是项了不起的技术创新。红曲工艺的发明和红曲的使用大约在唐末宋初。红曲又名丹曲,是一种经过发酵得到的透心红的大米。它不仅可用于酿酒,还是烹饪食物的调味品,又是天然的食品染色剂,而且还是治疗腹泻的一种良药,有消食、活血、健脾的功效。

北宋初年陶谷所撰的《清异录》中已有红曲煮肉的描述。北宋大文豪苏轼的诗文中至少有两处提到了红曲。“剩与故人寻土物,腊糟红曲寄驼蹄”,“去年举君苜蓿盘,夜倾闽酒赤如丹”。说明苏轼不仅饮过红曲酒,还吃过红曲加工的食品。清代文人王文诰在注释苏轼上述诗文时指出:“李贺诗云:小糟酒滴真珠红。今闽、广间所酿酒,谓之红酒,其色始类胭脂。”李贺是唐代诗人,如果他喝过的珠红酒确是红曲酒,那么红曲发明和应用至少不晚于唐代。正如注释所说,红曲在清代仍主要在福建、广东及浙南、赣南一带使用,这与红曲的制作环境有关。红曲中的主要微生物是红曲霉,它生长缓慢,在自然界中很容易被繁殖迅速的其他霉菌所压制排挤,所以在一般情况下制曲,是很难促成红曲霉的大量繁殖。红曲霉的繁殖需要较高的温度,所以往往在一些曲块内部偶然能看到的一些小红点,它就是红曲霉。正如朱肱在《北山酒经》中所说的“伤热心红”。正因为红曲霉具有耐高温、耐酸、厌氧的特性,所以只是在较高温度下,在一些酸败的大米中,许多菌类不能正常生长,红曲霉却能迅速繁殖。福建、广东、浙江南部地区正好具备了红曲霉繁殖的自然环境,所以红曲的生产、应用首先出现在这些地区。这就不怪朱肱在《北山酒经》中没有详细地介绍红曲,因为他没有到过福建、广东,没有生产红曲的实践或观察。据方心芳研究,红曲是由乌衣曲逐步演化而来。乌衣曲是一种流行于福建一带的外黑内红的大米曲。由乌衣曲演进为红曲,也要经历很长一段时间的人工培养和筛选。这一培养过程可能在唐代已经完成。

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红曲生产工艺的是元代成书的《居家必用事类全书》,在其已集的酒曲类中有“造红曲法”:

由上述记载可见,采用熟料接种的方法,工艺上特别注意温度的控制。明代,红曲的生产得到进一步推广和发展。记录当时红曲生产技术较重要的著述有成书可能在元末明初的,由吴继刻印的《墨娥小录》、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辑录江浙一带事物的《墨娥小录》关于红曲的工艺记载如下。

《本草纲目》卷二十五的有关记载如下。

《天工开物》记载如下。

(注: 红曲制备工艺流程:长流漂米(左)、凉风吹变(右)(釆自《天工开物》插图))

由上述资料可见,当时红曲制造技术已很成熟,其中以宋应星的介绍最为翔实、科学。其中有三点尤其值得称道:①用绝佳红酒糟为曲信,表明作者强调了选好最佳的菌种做曲信。这是人工筛选菌种最常见的方法。②用明矾水来维持红曲生长环境所需的酸度,并抑制了杂菌的生长。这是一项惊人的创造。③采用分段加水法,把水分控制在既足以使红曲霉钻入大米内部,又不能多至使其在大米内部发生糖化和酒化作用,从而得到色红心实的红曲。这三点加上对温度的严格控制方法足以体现当时酒工的技巧和智慧。

红曲制备技术是在制曲实践中发明的,所以红曲首先被应用于酿酒。福建老酒顺应而生。它选用优质糯米为原料,采用著名的古田红曲和白曲(使用了60余种中药材)做糖化发酵剂。多在冬至时开始酿造,低温发酵120天左右,再进行压榨,酒液经过热煎灭菌后,再灌入酒坛密封陈酿2~3年。最后再勾兑成酒度约在15度的产品。

福建老酒呈黄褐色,鲜亮透明,色泽艳丽,独具浓郁醇香,口感醇和爽口,饮后余味绵长。由于使用的是红曲,其风格明显有别于绍兴黄酒。作为有特殊风味的半甜型黄酒,在历届全国评酒会上都获优质奖或金杯奖。

日本的清酒和朝鲜的米酒

中国的酿造技艺对周边国家和民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不妨看看日本的清酒和朝鲜的米酒就可知一二。日本传统酒有三类,一是传统清酒,它与中国黄酒一样都是用谷物(大米)为原料,以曲和酒母为发酵剂,进行多酶多霉的并行复式发酵而生产的发酵原汁酒。二是将清酒蒸馏而得的烧酒。三是在酿造酒或蒸馏酒里浸泡草根树皮、果实、香辛料等而得的混成酒,称为味淋酒,在西方属利口酒,相当于中国的露酒。日本的梅酒是常见的味淋酒。当今日本的清酒为了改善口感,提高醇度,往往在酿造米酒中加入定量的酿造酒精(即烧酒),从而创制出新酒品,例如味酿酒、大吟酿酒、本酿造酒等。

(注: 日本的坛装清酒)

(注: 日本的瓶装清酒)

日本的酿造史专家都认为,水稻的种植是从中国传过来的,所以酿酒技术也传自中国。日本人用大米酿酒开始于公元前300年的弥生前期(相当于中国春秋战国后期),约比中国晚了两千年。日本当时的酿酒方法是用加热过的谷粒中添加长了霉的“粒麴”共同发酵而得酒醪。这方法显然来自中国。而在当时,中国已迅速地用块曲取代散麴,在许多地区较多地釆用粉碎成粗粉状的大麦、小麦作为制曲的主要原料,在南方一些地区则釆用生米粉为原料制作饼曲。日本当时没有麦类,故一直沿用这种“粒麴”。这就是说日本将中国传过来的酿酒技术保持原样地传承下来,并作为日本独有的方法留下了历史的印迹。古代日本的酒几乎都是“浊酒”,尽管也有文献记载人们曾釆用粗布来过滤发醪液而获得“净酒”,但是由于酒醪中含有较多的糊精难以过滤干净而往往作罢。

随着稻作在日本的普及和发展,酿酒业获得迅速的成长,酿酒技术在接受中国影响的同时,日本人也根据自己的环境条件不断地创新发展。约在奈良时期(公元710~784年),为了满足皇室对酒的大量需求,皇宫里就设有较大的作坊:造酒司。据10世纪一本《延喜式》的书记载,当时“造酒司”每年要生产约5400升的酒。这些“御酒”的生产方法是将酒醪过滤后的酒里再添加蒸米与曲,让它再次发酵,这样反复操作4次做出来的酒就较浓厚。这种酒就类似于中国汉代皇宫饮用的“酎”酒。后来发现用醪液重复发酵,由于在过滤中易混入杂菌引起发酵醪的酸败,遂改为醪液不过滤而直接添加蒸米、曲及熟水,形成“三段投料”酿酒法。这种酿酒技术就接近于曹操推荐的“九酝春酒法”。

现行的日本清酒“三段投料”工艺约在16世纪(相当于中国明代中后期)确立。其工艺流程如下:

将这工艺与宋代《北山酒经》的技艺相对照,可以明显地看出中国黄酒技术的影响。日本人要求将糙米加工成精米,是考虑到糙米的外层含较多的蛋白质、脂肪及维生素和灰分,它们在发酵中的生化反应会影响成品酒的香味和色泽,故要求原料米的精米率较高。酿造中使用的曲是以大米为原料,蒸米后接种种曲让曲菌繁殖而成,主要的菌种是纯种培养的米曲霉。在发酵开始后,需要大量的乳酸抑制杂菌的产生,这就是加入含有大量乳酸菌和纯酵母的酒母,酒母由发酵醪制成。正是上述技术上的取向差别,加上从原料到糖化曲、发酵剂及生态环境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的菌系在发酵中的关键作用,从而使日本清酒具有晶莹透明、香气幽雅、柔和细腻、协调爽适的独特口味和风格。用现代测试手段,可知日本清酒包含有240多种物质成分,与中国黄酒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较比风味物质的总量还是少于黄酒。

朝鲜的米酒酿造技艺也来自中国的黄酒工艺。例如在黑龙江省海林县生产的著名的响水米酒,就是典型的朝鲜米酒。也可以说是居住在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上朝鲜民族的传统饮用酒。这种酒由于用晶莹透亮的优质东北大米为原料,在北方气温较低的环境中经较长时间的发酵,产出的酒有着与绍兴黄酒为代表的南方黄酒不同的韵味,与黏黄米为原料的北方黄酒也不同,很受欢迎。是中国黄酒中一朵奇葩。朝鲜烧酒就是由朝鲜米酒蒸馏而得,在香味口感上接近中国南方的米香型蒸馏酒。

(注: 朝鲜米酒)

中国传统酿造:酒醋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