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铜仁
铜仁市地处黔、湘、渝三省(市)结合部,武陵山区腹地,是西南地区连接中部和东部的桥头堡,素有“黔东门户”之称。全市辖碧江区、万山区、松桃苗族自治县、玉屏侗族自治县、江口县、石阡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思南县、德江县、沿河苗族自治县、大龙开发区、贵州铜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土面积1.8万平方千米,总人口427万,聚居着土家、汉、苗、侗、仡佬等29个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0.45%。城区面积40平方千米,常住人口35万人,辖碧江区、万山区和贵州铜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锦江穿城而过,直下洞庭。铜仁正围绕“厚德铸铜·仁义致远”的城市品牌,致力打造“武陵之都·仁义之城”。铜仁是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发源地,是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市,是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示范区,是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自然环境润物宜人。铜仁地处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介于东经107°45’—109°30’、北纬27°07’—29°05’。以梵净山为主峰的武陵山脉成为该市东西部的分水岭,全市最高海拔2572米,最低海拔205米,喀斯特地貌发育典型,是喀斯特地质学的天然百科全书。全市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年日照时数1044.7—1266.2小时,年平均气温13.5—17.6℃,年平均降雨量1110—1410毫米,无霜期275—317天,热量丰富、光照适宜、降水丰沛。大部分地区温和湿润,山间、河谷气候垂直变化明显,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特征。全市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润物宜人。
历史沿革源远流长。铜仁在秦朝为黔中郡腹部地区,汉时改隶武陵郡,蜀汉时始有县治;唐朝分属思州、锦州、黔州。宋末元初设思州、思南两宣慰司,元朝设置“铜人大小江蛮夷军民长官司”。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撤思州、思南宣慰司,于今境设铜仁、思南、石阡、乌罗四府,并划归新建的贵州省管辖。清朝铜仁建制无变化。民国建立后,曾经过7次变化,直到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二月,全省改设6个行政督察区,其中第六督察专员公署驻铜仁,辖铜仁、江口、玉屏等9县。至此,建制基本固定。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1月12日铜仁全境解放,设铜仁专区,专员公署驻铜仁县,辖铜仁、江口、玉屏等9县。1979年1月正式设立铜仁地区行政公署,行署驻铜仁县,下辖铜仁、江口、印江、石阡、思南、德江、沿河、玉屏、松桃、万山9县1特区。1987年国务院批准撤销铜仁县,设立县级铜仁市,原行政区域不变,铜仁地区建制变为8县1市1特区。2011年10月22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铜仁地区设立地级铜仁市,开启了铜仁发展新篇章。
人文历史绵长厚重。湘楚文化、巴蜀文化在这里相互浸润融合,29个民族长期和睦相处,造就了绵长厚重的人文历史。曾涌现出了明朝太子太保兵部尚书田仰、贵州开科取士第一人田秋、清朝太子太傅果勇侯杨芳等古代名士。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现铜仁境内原铜仁府、思南府、石阡府的举人在京参加会试多达40余人,其中有11人参加了康有为、梁启超发动的“公车上书”,投入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时期,涌现出陈天星、徐龙骧、席正铭等军政要人。在革命战争年代,孕育了周逸群、旷继勋等革命先烈。养育了特等功臣、上甘岭战斗英雄龙世昌等。铜仁是书法之乡,明清之际涌现出周冕、周以湘、王道行、潘登云、严寅亮、鄢师竹六位书法大家,严寅亮题书的“颐和园”三字享誉中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