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中共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王若飞
所属图书:《600年贵州(下册)》 出版日期:2015-06-01 文章字数:2222字

中共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王若飞

王若飞(1896年10月—1946年4月8日)是中国共产党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2009年9月14日,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一、欧洲留学期间由胡志明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王若飞,贵州省安顺人,原名王运生,自幼崇拜民族英雄,当他从《木兰辞》中读到“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名句时,十分向往那种奋战缰场、马革裹尸的战斗生涯,遂改名“若飞”,表达了他不畏艰难,奋通直前的豪气与救国救民的迫切心情。

1905年,王若飞9岁时随舅父黄齐生入贵阳达德学校学习生活(现为贵阳达德书院旧址,位于贵阳市商业中心大十字南侧)。黄齐生先生是中国非常著名的教育家,他不但与黄炎培、马寅初、柳亚子是很好的朋友,而且国民党要员何应钦等都曾是他的学生。1915年,王若飞在舅父黄齐生的带领下,参加“反袁运动”,从此走上革命道路。1917年,王若飞在黄齐生的带领下留学日本。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5月7日,看着日本人举行庆典,王若飞等义愤不已,愤然离日回国。

1919年,王若飞赴法勤工俭学。

1922年6月,王若飞同赵世炎、周恩来等发起成立“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曾任中央执委会委员,积极从事马列主义的宣传。同年秋,同赵世炎、陈延年等一起,由阮爱国(即胡志明)介绍加入法国共产党。

二、中共中央首任秘书长的监狱生活

1923年4月,王若飞和赵世炎等旅欧党员赴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并转为中共党员。他们系统地学习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十月革命的经验,并联系实际,经常讨论中国革命的问题,极大地提高了政治理论水平。

1925年3月,王若飞回国,不久他担任中共豫陕区委书记,在李大钊的指导下,他在中原地区大力发展党团组织,积极开展以工人运动为中心的各项工作,为推动中原地区的革命运动作出了贡献。

1924—1925年,王若飞在河南开展工人运动时,深感缺乏领导女工的干部,特请示北方区委派位女干部,领导选派李培之到河南协助王若飞工作。王若飞发现李培之思维敏捷,办事果断,并有实际工作经验;李培之也看到王若飞是一位优秀的领导人。在工作实践中,双方由工作关系升华为爱情关系,于1925年秋在郑州喜结良缘。

1926年5月,王若飞赴上海任中共中央首任秘书长,参与处理了党内大量的日常工作,并参与领导了上海工人第一、第三次武装起义。1927年党的五大后,王若飞担任中共江苏省委常委、农民部部长和宣传部部长。党的八七会议后,王若飞根据革命的紧迫形势,克服重重困难,多次在江苏各地组织农民暴动。1928年6月,王若飞赴莫斯科参加中国共产党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并留在苏联,后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成员,进入列宁学院学习。

1931年7月回国后,王若飞任中共西北特委特派员,组织领导西北地区的农民解放斗争和民族革命斗争。这年11月,由于叛徒出卖,他在包头被捕。在狱中,王若飞大义凛然,在敌人的法庭上据理力争,宣传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大谈马克思主义。敌人曾将他押赴刑场,玩弄假枪毙的伎俩恫吓他,他仍不屈服。他还在狱中写下了2万多字的长信,劝国民党绥远主席傅作义站在中华民族革命战争的立场上,坚定地动员民众和军队抗战。在长达5年零7个月的监狱生活中,他坚贞不屈。王若飞说:“为了保存一个人的生命,而背叛了千万人的解放事业,遭到千万人的唾弃,那活着还有意思?”

1937年4月,在中共中央北方局的营救下,王若飞结束了牢狱生活。1937年9月到达延安之后,任中共陕甘宁边区区委宣传部部长、统战部部长,竭尽全力地投入工作。抗战爆发后,1938年秋,他担任中共华北华中工委秘书长,并兼任八路军副参谋长。1940年起历任中央秘书长、中央党务委员会主任等职。期间,他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了许多政治、军事文章,参与研讨和制定了许多关于抗日根据地建设的政策、指示,对推动抗日根据地各项建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参加重庆谈判遇难

1944年4月,王若飞协助董必武主持中共南方局的工作,11月起任中共南方局工委书记,负责主持南方局日常工作,广泛团结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共同与国民党顽固派进行斗争。5月,王若飞作为林伯渠的助手赴西安、重庆,与国民党谈判。抗战胜利前后,王若飞曾作为中国共产党代表之一,多次参加同国民党的谈判。

1945年6月,王若飞在中共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同年8月,抗战胜利后,他作为中共代表,随同毛泽东、周恩来赴重庆,参加国共两党和平谈判。重庆谈判期间,他日夜操劳、呕心沥血,协助毛泽东、周恩来工作。

1946年1月,王若飞代表中共方面出席在重庆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在会上,他按照党中央要求,既坚持原则,又掌握灵活的斗争策略,在改组政府和国民大会等重大问题上,团结各民主党派,同国民党的独裁政策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1946年4月8日,王若飞携带着中共代表团就宪法、国民政府组成等问题同国民党谈判的最后方案,之后同秦邦宪、叶挺、邓发和黄齐生等,乘飞机离开重庆返回延安,准备向中共中央请示汇报。因天气原因,能见度很低,飞机中途迷失方向,不幸在山西省兴县黑茶山撞山坠毁,同机13人全部遇难,王若飞时年50岁。

毛泽东为“四八”烈士题词:“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周恩来得知王若飞遇难后,悲痛地说:“失掉了他,好像失掉一种力量,失掉一种鼓励,失掉了一个帮手。”然而,王若飞则以自己的生命,实践了他“一切要为人民打算”的诺言,成为共产党员学习的楷模。

600年贵州(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