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挥南昌起义的贵州人——周逸群
周逸群(1896—1931年),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宣传家、活动家,中国共产党军队的早期缔造者之一,湘鄂西红军和苏区创建人。
周逸群原名立凤,1896年6月25日生于贵州省铜仁县城关镇。家境富裕,父母早亡。在族叔周自炳的照料下,自幼用功学习,1914年考入贵阳南明中学。他爱读中外史书,有自己的见解,写有《诸葛亮辅汉于蜀论》《明太祖以布衣起兵论》,登在校刊《南明杂志》上,博得老师和同学的好评。中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在铜仁教育会任会计。1919年春,周逸群东渡日本,入东京庆应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这期间,读了不少马克思主义著作和介绍苏联十月革命的书刊,从而向往苏联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
1923年春,周逸群从日本回到上海,联合在上海的贵州青年,组织“贵州青年社”,创办《贵州青年》旬刊。他想从宣传新思潮入手,首先唤起青年的向上精神和提高民众觉悟。周逸群在《贵州青年》上发表了不少文章,如《贵州青年对贵州政治应有主张》《三民主义与贵州》《军人的头脑》《女子的自由在哪里》等,这些文章,结合贵州实际,揭露西南军阀投靠北洋军阀的罪行,同时宣传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的革命思想,既表现了对中国革命强烈的责任感,又是对家乡青年革命意识的召唤。
周逸群创办的《贵州青年》得到萧楚女的热情支持。在恽代英、萧楚女的帮助下,周逸群于1924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
《贵州青年》出版12期后,周逸群决心“弃书学剑”,从上海到广州,进入黄埔军校第二期辎重队。年底,他同蒋先云等成立秘密革命团体“火星社”。1925年2月,以“火星社”为基础,成立“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周逸群任主席。青年军人联合会用革命的精神团结教育广大青年军人,出版了《中国军人》《青年军人》等刊物,宣传马列主义,提高革命军人的政治觉悟,与“孙文主义学会”进行不调和的斗争。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在本校和其他军事学校发展会员,到年底,会员达2万人,成为军人中最有影响的革命团体。“中山舰事件”后,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被蒋介石下令解散。周逸群留在黄埔军校,协助周恩来工作。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周逸群任北伐军总政治部宣传队长。根据党的指示,他在长沙培训了50名宣传队员,组成宣传队,奉命到国民革命军第9军工作。在路过常德时,遇见了第9军第1师师长贺龙。贺龙早在率部驻扎铜仁时,就读过周逸群寄给亲友的报刊和信件。这次见到周逸群,贺龙高兴地说:“我想党、盼党,你来得多好啊!”要求周逸群在1师工作。经党组织同意,周逸群留在1师任政治部主任。他满腔热情地同贺龙诚挚交谈,分析形势,讲解马列主义,使贺龙对党有进一步了解。不久,贺龙提出了加入党和改造部队的要求。周逸群向党组织汇报后,举办了1师政治讲习所,加强1师的政治工作。1927年春,贺龙率部脱离第9军,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独立第15师。独立第15师在讨伐奉系军阀中屡建战功,回到武汉后,扩编为国民革命军第20军,贺龙任军长,周逸群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第1、2两个师。后调集黄埔军校和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学生及两湖农运干部,编为第3师,周逸群兼任第3师师长。第20军成为我党掌握的一支重要武装力量。
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叛变革命以后,中国共产党决定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7月26日,第20军到南昌集中,贺龙和周逸群参加了周恩来主持的前敌委员会会议,完全支持前委关于起义的决定。会上,任命贺龙为起义军总指挥。周逸群协助贺龙制订了起义的行动计划。8月1日,南昌起义爆发,周逸群同贺龙、刘伯承一起指挥战斗,消灭了敌指挥部的警卫团,又指挥第3师教导团击溃了敌第9军第79团。起义军占领南昌。之后,起义军在撤离南昌、南下行军途中,于8月19日占领瑞金。就在这时,周逸群介绍贺龙加入中国共产党,由周恩来主持入党仪式。9月,起义军占领潮汕,周逸群兼潮汕卫戍司令。
南昌起义军在潮汕失败以后,周逸群从汕头到上海,这时贺龙也转移到了上海。党中央准备送贺龙到苏联学习军事,而贺龙却想回湘鄂西开展武装斗争。周逸群将贺龙的想法报告给周恩来,党中央决定派周逸群同贺龙一道,到湘鄂西开展工作。并决定组织湘西北特委,由郭亮任书记,周逸群、贺龙等任委员。1928年初,周逸群等到汉口,因郭亮另有任务,由周逸群任特委书记,并成立以周逸群为书记的湘鄂边前敌委员会。1月下旬,周逸群等到达监利县,遇见了贺锦斋领导的一支武装。他们同石首中心县委和鄂中特委接上关系,召开鄂中特委、各县县委和湘鄂边前委的联席会议,将沔阳、石首等县的农民武装及贺锦斋部合编为两个大队,共400余人,打起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号。在湘鄂边前委的统一领导下,经过10多天的战斗,消灭团防土匪2000多人,工农革命军发展到1000人。
打开局面以后,湘鄂边前委决定将部队交给石首中心县委和鄂中特委,按原订计划,贺龙、周逸群带领10余人前往湘鄂边。3月,到了贺龙的家乡桑植县洪家关。贺龙利用亲族和旧部属的关系,很快召集了3000人的武装,成立工农红军,进占桑植县城,建立苏维埃政府。4月,国民党第43军进攻桑植,由于红军还未来得及整顿,士兵大部逃散,周逸群与贺龙也失掉了联系。
周逸群辗转回到石首,将石首、监利、公安等地农民武装集中起来,在洪湖一带开展游击活动。5月,鄂西特委机关遭到破坏,周逸群赶到沙市,组织鄂西临时特委。随后,湖北省委正式组成以周逸群为书记的鄂西特委。周逸群主持鄂西特委以后,改组了各县县委,根据当时的形势,制定了新的工作方针,克服盲动主义的影响,将党组织转入秘密状态,停止错误的烧杀政策,深入地做好发动群众的工作。1928年秋,特委所领导的革命力量扩大到23个县,在洪湖周围,形成了几块比较稳定的游击根据地。1929年3月,周逸群主持召开了鄂西特委扩大会议,传达了党的“六大”决议,总结了鄂西的工作经验,作出“发展群众组织”“彻底纠正盲动主义、命令主义”等决议。并设法与贺龙取得联系,把“六大”决议和鄂西工作经验及时传达给贺龙为首的湘鄂西前委。会后,鄂西特委乘蒋桂军阀战争爆发之机,把江陵、石首的游击武装编成游击大队,在周逸群的直接指挥下,采取“敌来我飞,敌去我归”的战术,展开机动灵活的游击战争。在15天内,接连打了21个胜仗,攻占了石首县城,在石首、监利等县建立起乡区红色政权。游击大队正式编成鄂西游击总队。年底,根据中央指示,鄂西游击总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独立第1师,由段德昌任师长。1930年2月,独立1师和段玉林领导的游击纵队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6军,旷继勋任军长,周逸群兼任政委。
红6军成立后,鄂西根据地迅速扩大,1930年4月,召开鄂西第一次工农兵贫农代表大会,成立鄂西五县联县政府,周逸群任主席。这时贺龙已在桑植、鹤峰一带建立了工农红军第4军。周逸群派鄂西特委副书记到鹤峰,传达中央指示,要红4军与红6军会师。周逸群率红6军西进,渡过长江,连克华容、公安等县城。贺龙率红4军离开湘鄂边东进,7月4日,两军在公安会师。周逸群与贺龙在南平庙相会,按中央决定,两军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2军团,共10000余人,贺龙任总指挥,周逸群任政治委员。红4军改称红2军,贺龙兼任军长,红6军以旷继勋为军长,同时成立前敌委员会,周逸群任书记。在前委领导下,红军集中力量拔除洪湖苏区内的白色据点,肃清反动武装,使苏区连成一片,包括湘鄂边,秭(秭归)巴(东)兴(兴山)、鄂西北等地,建立了以洪湖为中心的湘鄂西革命根据地。
1930年夏,以李立三为首的党中央派邓中夏来到洪湖,推行“左”倾的冒险计划。9月,邓中夏主持召开前委扩大会议,决定红2军团配合1、3军团攻打长沙,周逸群和贺龙提出不同意见,遭到中央代表的反对。接着召开特委、前委的联席会议和鄂西党的第三次代表大会,将鄂西特委改组为湘鄂西特委,邓中夏任特委书记和军团前委书记,调周逸群做地方工作,任鄂西联县苏维埃政府主席。因邓中夏随军出发去前线,由周逸群代理湘鄂西特委书记。
红2军团离开湘鄂西以后,根据地的武装力量大大削弱,原有的地方武装也被抽调编入红军。敌人乘机向洪湖苏区进行“围剿”,周逸群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依靠群众,采取一系列措施,发展群众武装,各县成立赤色警卫大队。在联县政府赤卫队总队领导下,成立江左军、江右军。将青壮年编成赤色教导军,30岁以上男子和健壮妇女编成赤色守备队,还组织儿童团、少先队,在这一地区基本上实现了全民皆兵。在周逸群的统一领导下,进行保卫根据地的斗争,取得了第一、二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
1931年春,以王明为首的“左”倾路线在党内占了统治地位,中央派夏曦到洪湖。他全盘否定湘鄂西长期斗争所取得的成绩,撤销了周逸群湘鄂西联合政府主席的职务,把他排斥在领导核心之外。周逸群忍痛离开他多年艰苦缔造的洪湖根据地和苏区人民,率领一批干部和游击队去江南开辟洞庭湖根据地。途中因病发烧40度。同志们劝他安心养病,周逸群却说:“只要我一天活着,我就一天不停止党的工作。”他曾对监利县县委书记李铁青语重心长地说:“铁青同志,你是铁匠出身,知道铁有多硬,钢有多强的,我们共产党员,就要像铁一样硬,钢一样强呀!”
1931年5月,周逸群从洞庭湖突围返回江北,经过岳阳县贾家凉亭时,遭敌人伏击,壮烈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