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清朝第一任贵州巡抚——赵廷臣
所属图书:《600年贵州(下册)》 出版日期:2015-06-01 文章字数:2572字

清朝第一任贵州巡抚——赵廷臣

赵廷臣,字君邻,清朝铁岭人,隶汉军镶黄旗。顺治二年(1645年)自贡生授江苏山阳知县,累迁江宁(南京)同知、江宁副使、湖南道副使、贵州巡抚,云贵总督加兵部尚书衔,浙江总督加太子少保。康熙元年(1662年)调任闽浙总督。

一、履新的历史背景

明朝末年,大明王朝多年的积弊最终激起了农民起义,李自成的义军攻入北京从根本上动摇了明王朝的统治。割据东北的努尔哈赤、皇太极经两代的励精图治,统一了关外。满清贵族在和明王朝的战争中收降了洪承畴等一批明王朝的旧臣,尤其是吴三桂集团的降清,使关外通向关内的门户洞开。顺治元年(崇祯十七年,1644年),清军入关窃取了明末农民革命的胜利果实。十月,6岁的顺治皇帝福临进入北京登上太和殿,宣告中国历史上最末一代封建王朝的建立。

清王朝虽然已建立,可是明王朝的一些地方政权和农民义军抵抗清军的战争仍在持续,尤其是张献忠的旧部孙可望[后在顺治十四年(1657年)投奔驻湖南的洪承畴降清]、李定国将明桂王永历皇帝朱由榔君臣延迎到贵州安隆所。“朱由榔率领朝臣达到安隆,将安隆所改为安龙府,以千户所署为行宫。朱由榔‘驻跸’安龙后,一些官员相继赶来,远在福建沿海的郑成功仍奉永历年号,其他地区的反清力量也把永历政权视为抗清的依托。因此,从永历政权进入安龙以后,虽已成为孙可望的傀儡,但在客观上仍起着鼓舞反清斗争的作用,使贵州成为抗清斗争的中心”。鉴于“明末永历之世,滇黔实当日之畿辅,而神州正朔之所在也”,实为清政府的心腹大患。顺治十五年(1658年),清帝命洪承畴从湖南,吴三桂从四川,卓布泰从广西率兵杀向贵州。时任湖南兵备道的赵廷臣随洪承畴于当年四月到了贵阳,九月受任为清朝贵州的首任巡抚。

二、主要功绩

兵燹之余,贵州已是田园荒芜、满目疮痍,雪上加霜继之而来的是战后的荒歉,使人民倍加痛苦。赵廷臣就任巡抚之日,延见父老,博采旁咨,了解黎民百姓的痛苦状况,首要解决的是民生大计。他一面向朝廷奏请赈灾,一面劝谕百姓不误农时,尽快恢复生产,劳力不够之处,命当地驻军协助民众耕种。民困复苏后,大规模的反清斗争也平息。贵州在封建统治者眼中是化外之地,民风强悍,各地土司之间纷争斗杀长期不断。他了解了形成乱象的原因,及时向顺治皇帝上奏《治土司苗猓之法》,提出了治理贵州的政治主张。这些主张,经顺治皇帝批转交六部衙门讨论后得以实施。在任内,赵廷臣凡遇刑狱,审断有方,折狱尤敏。

三、政治主张

赵廷臣指出,“贵州古称鬼方(古有殷高宗伐鬼方之说),自大路、城市外,四顾皆苗,专事斗杀,故驭之难”。他向朝廷反映了全省少数民族的分布,以贵阳为中心,东南苗族为主,西和西南以彝族、布依族为主。他认为治理少数民族地区不能一味地使用武力,使用武力只能激起民变,引证了汉武帝封夜郎、武侯纵孟获深远的历史意义,主张对少数民族施以“教化”。他认为“盖教化无不可施之地,而风俗无不可移之乡”,可以通过长期的教育达到改变强悍民风的目的。就此提出了具体措施:“凡土官继承者年满十三岁以上的,都必须进入官学学习,其族属子弟愿入学读书者,听补廪科贡,与汉民一体仕进。”也就是说,从科举制度上,为少数民族敞开了大门。此后,在少数民族地区,不乏有中秀才、举人者。同时,他还看到了最大的问题是土司世袭制度中“私相传接,支系不明,争夺由起,酿成变乱”,于是作出“今后每遇年终,令土官上其世次之籍于布政司,布政司上其籍于部;其有争袭者,按籍立办”的措施,以此预防、杜绝因土司的承袭而引发的纷争。

赵廷臣还向朝廷提出,贵州曾经长期被“寇”占据(指的是孙可望、李定国等),不断改变法令,使人民承受沉重劳役,应当恢复旧制。“恢复旧制”是基于清朝初建时,大体上还是沿用明朝的法律,《大清律》是在康熙九年(1670年)才完成。元明以来,贵州地广人稀,遂成为当时接收移民的重点地区。同时,由于军事上的需要,在贵州遍立卫所,大量的军事移民进入贵州驻屯开垦,卫所的屯军对当时贵州土地开发起了重要作用。屯军制度沿用到明末清初已是“法久弊生”,随着卫所对军伍控制的日益松弛和卫所军官对军士的剥削,使得大量的屯军逃亡,屯地纷纷荒芜。赵廷臣奏请“改卫为府,改所为县”,将马乃等诸土司改为流官,把屯军所辖的范围改为地方政权,后来如将“新添卫”并入“贵定县”即源于此。这些做法,与上述“施以教化”等措施,推进了明朝以来对西南地区推行的改土归流的进程。此后历任巡抚,大体上是按照赵廷臣制定的治黔“方针”办理的。另一方面,赵廷臣并非仅仅强调“文治”,对于所谓“师出有名”的反叛也是要坚决镇压的。孙可望的旧部冯天裕,曾一度接受明永历王朝“总兵”封爵,于顺治十四年(1657年)十二月在平越(福泉)降清,不久又背叛清朝。冯天裕沦为流寇后搜罗溃兵、重招旧部攻陷湄潭,进军瓮安。赵廷臣调思南、平越、遵义、偏桥诸路兵击破冯天裕,斩杀了冯天裕和南明总兵冉宗孝等。顺治十七年(1660年)四月,马乃(今兴仁县境内)土司龙吉兆反叛,赵廷臣于十月率兵围剿马乃营营盘这一反清大本营。在顺治十八年(1661年)二月,纵火焚烧了营寨,擒杀了龙吉兆(至今尚存的马乃营营盘遗址已被兴仁县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剿平龙吉兆的反叛,赵廷臣以功加兵部尚书,从正二品总督升任从一品加衔总督,即“云贵总督加兵部尚书”。当时因吴三桂驻云南,总督驻贵阳,抚降南明抗清官军,执抗清名将张煌言杀之。

云南因战乱造成大面积的土地无人耕种,赵廷臣奏请“当急招民开垦;其冲路各州、县,请以顺治十七年(1660年)本省秋粮贷为春耕之资”。在总督任上,适逢平西王吴三桂向朝廷进贡5头象,顺治下令停止送京。赵廷臣抓住机会上疏请求,全面停止边疆向朝廷的进贡,以省解送之劳,其请求获准。

四、个人作风和社会评价

赵廷臣,为官清正,提倡农耕,与民生息,惩治贪官,有“赵佛”之称。作为封建社会的封疆大吏其人品上还是有独到之处的,早年在湖南兵备道任上,“秉烛治文书,晓起百函具发”;出外是轻车简从,只带数名随从,骑马不坐轿,不以总督的仪仗惊扰地方,到了府县,地方官尚不知道。官场素有年节馈献之风,却从来没有人敢到赵廷臣门上送礼。康熙元年(1662年),赵廷臣离开贵州任浙江总督。于康熙十八年(1679年)二月,巡视海防在浙江奉化病故,谥号为“清献”,意为一生清节。

600年贵州(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