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巡抚庞鸿书的治黔之策
庞鸿书,字劬庵,号郦亭,江苏常熟人,清朝刑部尚书庞钟璐的次子,监生出身。清光绪元年(1875年)乡试中举,光绪六年(1880年)登进士,后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后迭署山东道监察御史、礼科给事中、直隶大顺广道,升湖南按察使,晋布政使,授巡抚。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七月,改任贵州巡抚(当年十月到任)。宣统三年(1911年)四月,因受到弹劾而被迫卸职。民国四年(1915年)卒,享年68岁。庞鸿书抚黔时间虽然不长,但其推行的“新政”却有益于贵州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加速贵州的近代化进程,因而颇受好评。
一、推行“新政”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进一步丧失独立地位,继续滑入半殖民地深渊。由于不平等条约的束缚,清政府已经没有力量从正面来阻遏外来侵略,而且沉重的战争赔款使其财政发生严重危机。为此,朝廷不得不主动进行变法。在慈禧太后的默许下,清政府从光绪二十七年到三十一年(1901—1905),先后颁布30多道上谕,进行改革,推行“新政”。庞鸿书在全国推行“新政”的大背景下来到贵州主政,推行“新政”。
1.劝导生产,振兴实业
贵州作为一个交通不便、生产力水平极其落后的省份,省内不但缺乏近代工业,而且农业还是停留在自然经济的状态下。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廷废除科举制度以后,贵州巡抚林绍年奏准清政府在贵阳开办贵州蚕桑学堂、贵州省立农事试验场。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贵州巡抚庞鸿书将贵州官立蚕桑学堂扩大改组为贵州官立农林学堂,设蚕科、农科、森林科,附设农业公司,分别建筑、开垦。为了切实解决禁烟后严重的财政亏缺问题,他又下令发展工、商、农业,积极配合禁烟;改粮储道为劝业道,改农工商总局为劝业公所管辖,鼓励和劝导农民改烟种粮,把资金、人力和兴趣转移到农业生产上去;倡导栽桑种棉,发展家庭经济。这些措施,适应了贵州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使农业生产开始走出自然经济的藩篱而面向市场。
成立职能机构,制定和颁布相关法规、条例、章程,加强对实业的倡导和管理,也是当时贵州实行“新政”的一个重要内容。庞鸿书审时度势,紧跟时代潮流,劝导和奖励官绅、商人开办各种企业、实业公司,手工制造一些日用百货,给因禁烟后而失业的农民、小商贩等提供就业机会;引进和传播国外近代科学技术,开设全省矿务公司,收回矿产权,发展采矿事业,在铜仁开采锑矿,把贵州丰富的煤、铁矿开采出来,为贵州老百姓谋得长远的利益;设立工艺所,举办实业教育,培养和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
2.创办学堂,培养人才
清末贵州的各项“新政”,以开办学堂最为贵州地方当局称道。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政府发布“上谕”,命令各省开办新式学堂后,贵州巡抚邓华熙于次年首先将省城贵山书院改为大学堂。
庞鸿书到贵州主政后,先后在省城贵阳改建和创办农林学堂、陆军学堂、法政学堂、优级师范选科学堂等各级各类学堂的同时,又明令各府、厅、州、县兴办中、小学堂。从此,贵州的教育事业走向了新的阶段,至宣统年间,贵州共办各式新学堂600余所。如黔东南侗族地区所属府、厅、县各级书院、义学悉改为高等或初等小学堂,仅黎平境内即开办高等小学4所、初等小学27所,古州厅有高等小学2所、初等小学6所,永从县有高等小学1所,天柱县有高、初等小学各1所。
此外,庞鸿书还积极支持创办《贵州公报》和《黔报》,开启民智,提高民众素质,扫除愚昧,大力提倡移风易俗活动;设立邮政局于贵阳,开办和发展贵阳至兴义等地的通讯事业。
3.改革司法,招练新军
庞鸿书到贵州主政后,于光绪三十二年至三十三年(1906—1907年),创办官立贵州法政学堂、贵州高等巡警学堂、武备学堂、贵州公立法政学堂,积极培养和网络人才,为推行司法改革提供人才支持。宣统元年(1909年),又奉旨筹办审判厅,于提法司署设审判厅筹备处,以提法使王玉磷、文微充总理,贵阳府谢文翘充提调,贵筑县李家兰充庶务,谢介潘充筹备员。同时,奏调奉天省候补知府朱舆汾来黔绘具兴建审判厅、监狱、看守所全图。他治理诉讼,必亲自调阅案卷,力争公平。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以前,贵州地方军队只有绿营和练军。推行“新政”后,按中央练兵处规定,全国计划编练新军36镇,贵州应练1镇。到庞鸿书任巡抚时,贵州新军虽是一支6000余人的装备先进的正规军,然“贵州新军多以旧军改练洋操而成,仓促成军,勉强凑数,新旧糅杂、游惰充数。防营性质未变,徒袭其名。其中第1营尤其腐败,庞鸿书将第1营大加裁汰,另由兴义县选土著入伍,但积习传染,未及一年,所剩无几。2、3营皆系游杂”。后又“整理贵州勇营编制,刘部靖边团营缩编为西路巡防第2营,以刘官礼子刘显世为管带。”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正月,新军第1标于贵阳南厂增设第1标随营学堂,以标统袁保义、教练官吴邦屏、管带林泽翰,执事马锡爵、陈钟岳,书记官胡寿显等为教习,招收第1标下级官佐、目兵,分学兵班、学官班、测绘班培训,学制1年半,宣统元年(1909年)结业。宣统二年(1910年)四月,又令新军练过山炮队,同时征兵补足第3营后队。此外,庞鸿书还从湖南带来了200人的卫队,经扩编成500人后组成巡抚衙门卫队营,枪械为各营之冠,卫队营由湖南籍人士充任军官。不过,陆军部给贵州的一镇编制始终未能完成。
4.设置机构,大力禁烟
清末的贵州,是鸦片烟毒患的重灾区。清道光年间,鸦片传入贵州后,由于贵州土质、气候适宜,种植的鸦片猛增。咸同年间,贵州的田主、农户竞相种植鸦片,“农村人口拼死尽力种耘,自秋至春,弥山遍野,无非阿堵,果汁之毒不遗旎倪,而津津者利亦随之,虽厉禁不绝也”。还将鸦片“视同禾稼,连阡越陌,手胼足胝,微利所归,群相竞取”。当时,贵阳、安顺、大定、遵义、思南、平越、松桃、镇远、思州、石阡、都匀等12府1厅均遍种鸦片,“鸦片漫山遍谷”“惟黎平一府悉是苗疆,栽种最少”。至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贵州年产鸦片48000担,居全国第四位,仅次于四川、云南、陕西。
当时鸦片的泛滥,已成为困扰中国的严重问题之一。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政府迫于国内外压力,颁布《禁烟章程十条》,在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展开大规模禁烟运动。贵州作为中国鸦片的重要产区之一,清廷十分重视贵州的禁烟,曾多次下诏要求厉行禁种禁贩,当时担任贵州巡抚的庞鸿书对禁烟也较积极。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春,庞鸿书在贵阳设戒烟总局,附设工艺所,并规定文武大小官员除年满60岁患瘾已深者外,一律限在6个月内禁断,其余烟民亦限期戒烟;严禁私贩私运,取消烟馆。贵阳烟馆限3个月内歇业,外州、县烟馆于6个月内一律关闭。不准饭庄酒楼备烟供客;减种鸦片,从前产烟田亩逐渐改种其他作物,违者没收;加强禁令宣传,筹款弥补禁烟损失;注重吏治,奖惩分明,对以武力相抵抗的势力,强行铲烟,还斩杀了部分拒铲的烟民。
经过短短几年禁烟运动,贵州省最大限度地消除了烟患,多数烟农放弃种烟,贩烟者销声匿迹,各烟馆基本停业,大多数烟民被迫戒烟,庞鸿书的禁烟措施取得了成效。宣统三年(1911年),已经开缺的庞鸿书高兴地向朝廷汇报说:“黔省禁烟已著成效。”当时最有影响的新闻杂志《东方杂志》也高度评价道:“烟毒最为猖獗省份之一的贵州,巡抚庞鸿书厉行禁烟,取得裨益,鸦片产量由5万担减少到1万担。”
5.设官钱局,发行纸币
贵州是清朝最贫瘠的省份,财政向来入不敷出,需由四川、湖北等省“协饷”解决。加上筹办各种“新政”,招募新兵、训练警察、办学堂等又是一项沉重的负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三月,庞鸿书为解决财政困难,在贵阳注册资本10万两成立贵州官钱局,发行纸币,兑换现银。同年,印拾、伍、壹两银票22.5257万两,宣统元年(1909年)又印22.0985万两,宣统三年(1910年)再印38.2485万两。
贵州官钱局发行的银两票,背面正中还印巡抚庞鸿书谕告并加盖官印。谕告全文为:“陆军部侍郎兼都察院副都御史巡抚、贵州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厅,为晓谕事,照得本部院,奏明在省城设立官局印造银钱信票,盖用藩司印信发局行使,以资周转而便商民。凡本省完纳钱粮关税、土税、矿课厘金及官款、兵饷、商民交易,准一体行用。局虽官设与钱店无异。不论何人持票到局,均照票面所载银两,以公估贵平为准,制钱以九九七钱为准,立即如数兑付,决不减平、短扣,亦不片刻为难。倘有奸商把持阻挠及匪徒伪造谎骗定即严拿治罪。合行晓谕,此示,亦仰商民人等一体遵照,特示。贵州省官钱局示。”背面下沿有“商务印书馆制造”字样。“兑换用银,单位计两,基金充足,民间有求之不得者。”因信誉好,遵义、安顺、毕节、铜仁、镇远等地普遍使用。
二、广兴茶利
贵州是茶叶的故乡,是茶树的原生地和古老的茶区之一。1980年发现的晴隆茶籽化石,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唯一茶籽化石,标志着贵州的茶历史至少在100万年以上。现有各类茶树品种资源600余种,是我国茶树品种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且由于贵州是全国唯一兼具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的茶叶产区,所产茶叶具有内含物质丰富、香高馥郁、鲜爽醇厚、汤色明亮等品质。贵州土壤主要为酸性,质地疏松、排水性好。明清以来,茶业是贵州省的一大产业,有20个产茶县的土壤富含硒、锌、锶等微量元素,是优质茶叶的重要产地,1915年都匀毛尖茶还在巴拿马博览会获金奖。庞鸿书到贵州抚政后,深知茶业在贵州的重要地位,也很想在发展、振兴贵州茶业上有所作为。
1.制订方案,广泛宣传
清朝后期,贵州省设置12府、13州、33县、11厅、1直隶州、3直隶厅,4000多个总甲(即“行政村”)。庞鸿书为“广兴茶利”印制了4000多份种茶“文件”,文件包括贵州茶业发展、振兴方案、规划等内容。由此提出,要“广兴茶利”,“第一是要辨土质”“第二是播种”“第三是培壅”“第四是采摘”。接着又讲到如何“烘制”、如何“行销”,乃至如何“仿西洋用机器烘制”,“大家集股,组成公司”等,并提出许多行之有效的办法、措施。最后又对贵州茶业发展提出“厚望”:“至于种茶的利息……每段地所种的茶,四年后采叶,可得茶三百两,五六年可得茶千两,八年可得茶三千两,十年后可得茶二万两。贵州未垦的山地极多,现在又禁止种烟,你们的生计,必须设法抵补。倘能照此方法,一家种茶数段,不须十年,便家家小康了。其各禀遵此示,广兴茶利,本部院有厚望焉。”
2.被迫卸职,计划流产
庞鸿书在推行“新政”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深陷当时的“贵州党争”:宪政派多次陷害自治学社失败,转而认为是巡抚庞鸿书、巡抚文案兼巡警道贺国昌从中袒护了自治学社,于是由任可澄策划,让华之鸿出钱,买通北京的御史陈普同,弹劾庞鸿书“庸劣不职,纵属贪暴”,迫使庞鸿书下台。清政府在接到陈普同的奏折后,便命李经羲查办,但事无佐证,李经羲又不敢得罪朝中的御史,只得上报庞鸿书驭下不严,贺国昌少年好事,请朝廷酌予训斥。但宪政派绝不甘罢休,以何麟书出面,飞函陈夔龙附片参劾庞鸿书。
宣统三年(1911年)四月,正当庞鸿书雄心勃勃地推行其“广兴茶利”的计划时,因受到弹劾而被迫卸职,带着遗憾离开贵州回江苏原籍养老,贺国昌则得到留职察看的处分。接替庞鸿书的巡抚沈瑜庆,其职位是靠去北京“以二万金为王某寿”运动而来的,根本不想也没有能力实施庞鸿书制订的计划,此“文件”在发出几个月后,“不须十年,便家家小康”的“广兴茶利”计划最终流产了。
三、庞巡抚的结局
庞鸿书被弹劾的三个因素。一是巡抚庞鸿书与布政使沈瑜庆“不睦”。宣统二年(1910年),沈瑜庆在致友人的信函中有云:弟黔中之行,大非所愿……由沪十一月十八日起程……夫妇之外,仅带婢奴六七人……其不作久计……如有机缘,彼此想办法摆脱……万不能费精神于无益之地……更虚掷此光阴也。同年九月致陈松山书:将届一年,明春或可引退矣。但被官场“潜规则”而离任,沈却心有不甘,于是通过关系上下运动,最终挤走了庞鸿书,把巡抚位子搞到手。庞鸿书遭弹劾,也与沈瑜庆利用其显赫的“官二代”家庭关系暗中推波助澜有关。二是任可澄、华之鸿之流花钱买通北京御史陈普同要弹劾庞鸿书,可见双方成见很深。三是清末贵州推行“新政”最终归于失败,众多中小官吏对“新政”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和认识,甚至持反对态度。且限于晚清政治腐败,官场内和官场与平民百姓的关系紧张,庞鸿书自然成了替罪羊。
庞鸿书是封建王朝到贵州主政的仅有几个能有所作为之人,但就在他到贵州任职后的第三年,即宣统元年(1909年)即开始遭弹劾,至宣统三年(1911年)四月被迫卸职,带着深深的遗憾离开了贵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