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大器晚成的花鸟画大家——方小石
所属图书:《600年贵州(下册)》 出版日期:2015-06-01 文章字数:1899字

大器晚成的花鸟画大家——方小石

方小石《蕉林白凤》

中国画(特别是写意画)是一门特殊的艺术,讲究笔墨、学问、阅历、修养的渐进式积累,就如同炼丹一样,不经过几十年的苦心修持,做到“人画俱老”,实难臻成熟之境。因此,一个画家寿命的长短,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艺术成就。在中国现代画坛,齐白石、黄宾虹如果只活到70岁,美术史将不会记载他们的名字;反之,如果姚华、石鲁得享高寿,其艺术成就当能与齐、黄比肩。当然,除了高寿,禀赋和勤奋也是一个画家成功的关键因素。贵州当代画家方小石,不但天资聪慧,学习刻苦,而且活到了101岁,堪称大器晚成的花鸟画大家。

方小石,名山,字小石、晓时,1911年生于贵阳。1937年考入国立艺专,学习国画及木刻,从师吕凤子、林风眠、关良等绘画名家。在校期间曾参加全国木刻协会,并任国立艺专木刻研究会主席,创作了不少反映现实生活的木刻作品。1940年毕业返回贵州,历任省立女子师范学校美术教员、省立艺术馆主任、省立图书馆主任。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在贵州人民出版社、贵州民族学院、贵州大学、贵州画院工作;曾任贵州省人大代表、贵州省政协委员;系贵州画院名誉院长、贵州省美协名誉主席、贵州师范大学美术系名誉教授、中国美协会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12年病逝。有《方小石画集》《方小石画辑》等出版。

方小石是当代贵州成就卓著的花鸟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在百姓和行家中享有盛誉。新中国成立初,他主要致力于门画、年画、版画和墙头壁画创作;其年画《领来无偿农具,学会牛拉犁》曾获1953年贵州省文艺创作征文美术二等奖。后来他潜心研习写意花鸟画,兼及书法、篆刻,经过几十年探索和耕耘,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方小石的花鸟画在“文化大革命”前已名扬黔省,与宋吟可、王渔父、孟光涛合称贵州画坛“四大名家”,又称“黔中四柱”。然而他艺术的大成却在改革开放以后,此时方小石已年届七十,仍然青春焕发,笔耕不辍,他特地刻了“丹青不老墨花香”“豪情似旧写春风”两方印章,用以抒发勇攀艺术高峰的壮志。20世纪80年代所绘的《珍禽归来》《万里无云》《芙蓉鸳鸯》《山村好风光》《绿花红叶九秋天》等,均是笔简意赅、形神兼备的精品力作。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方小石的笔墨更加率意老辣,天真烂漫,他的一些扇面和小品,略形重神,归真返璞,已进入到恍兮惚兮、大象无形的境界,而不能用传统的审美标准去规范和评价它们。

1995年方小石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引起强烈反响,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对其艺术作了专题介绍,中国艺术研究院为画展组织了研讨会。陈缓祥认为方小石“有很高的禀赋……有自己的语言符号……有非常强的文化素养。”邓福星用四个字概括他的作品:“一个是‘随’,随意;一个是‘闲’,安闲;一个是‘润’,滋润;一个是‘虚’,空灵”(翟墨);赞扬他的画“感觉很空灵,他的某一只鸟、某一朵花、某一个枝都感觉好像是透过去的那种感觉,很透亮。这种风格真是要慢慢地品……能画出这种画来,在当前来看不是很多的……他的作品……像炼丹一样,是炼出来的。”刘龙庭认为:“从写意来说,从文人趣味来说,从高雅格调上来说,格调是很高的。虽然方先生身在贵州,但是比起北京、上海的画家格调要高。”陈醉评论他的艺术特色时:“用笔不很强调连贯的线条,是那种气连得上,但是笔并没有连上,又很注意排笔,很注意那种平面的构成……这就是经过七十多年的训练提炼出来的那种符号。”(见1995年10月1日北京“方小石花鸟画展研讨会发言摘要”)

以上评论大致道出了方画的特点,本文拟在其基础上作一些发挥:一是方小石虽然也画传统绘画中习见的花鸟,但尤喜画前人未画过或很少画的东西,如玉簪、卷丹、刺梨、石菖蒲、一串红、三角花、竹节海棠、黑鹳、云雀、红嘴鸦、珍珠鸡、灰喜鹊、黑颈鹤、虎皮鹦鹉等,反映了他在题材上勇于开拓的精神;二是方小石的笔墨极富个性,常用率意的断笔和排列的短线描绘物象,看似松散、稚拙、板滞,实则气势连贯,韵味隽永,这主要得力于他深厚的书法、篆刻功底,以及对笔墨的过人悟性;三是方小石素以赋色精妙著称,他将传统绘画、民间艺术和西方现代绘画的用色理念糅为一体,所作色墨纯净、饱满、滋润,兼具情感性和表现性,丰富了花鸟画的色彩世界;四是方小石于构图亦匠心独具,既不失传统布局法则,又富于现代构成意趣,画面简洁、单纯、自然,但却能计白当黑、以少胜多,这一特点在小品和扇面中表现得尤为充分。简言之,方小石的画可用20个字加以概括,即:笔精墨妙,色艳境殊,略形重神,朴拙天真,品味高奇。若用贵州特产比喻,它犹如一杯酽酽的苦丁茶,初饮时或微感苦涩,但慢慢回味,却醇厚甘甜,齿舌留香。

600年贵州(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