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常恩知府治安顺
所属图书:《600年贵州(下册)》 出版日期:2015-06-01 文章字数:3840字

常恩知府治安顺

常恩是清朝满洲镶白旗人。道光年间在京城做笔帖式,这是专门掌管翻译满汉奏章文书、记录档案的小官。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冬,他被吏部选授到贵州安顺府做知府(从四品,相当于今天的市长),二十八年(1848年)到黎平做代理知府,二十九年(1849年)又回任安顺知府。咸丰元年(1851年)九月,因他的母亲去世而回家奔丧。做过安顺知府的人很多,常恩只是其中之一,也未必是最勤政廉政的那一位,但他留下了两件别的知府没留下的东西:一件是他主持纂修的《安顺府志》,曾被梁启超誉为全国名志之一;另一件是《安顺、黎平府公牍》(清手抄本,以下简称《公牍》),这是他宦黔5年的1000多件白纸黑字的公文、信件、告示以及断案记录,是今天研究清朝贵州地方社会不可多得的史料。

一、知府“管事管得宽”

在清朝,州县官因为直接和老百姓打交道,被视为“亲民之官”,而知府位居州县官之上,很少与老百姓打交道,被称为“治官之官”。奇怪的是,《公牍》记录了很多知府常恩直接和老百姓打交道的史实。

他在给北京友人的书信中多次提到安顺“风气迥殊,太守(知府)兼辖地方,如同牧令(县令)”。这里说的就是安顺知府有一块属于自己的“特别行政区”——“亲辖地”。知府既要管好府属州县,又要像县令一样亲自治理“亲辖地”的事务,这种情况在其他省份是见不着的。咸丰《安顺府志》还对“亲辖地”的田亩、人口、赋税都做了明确记载,表明“亲辖地”相当于州县一级的行政区划。

断案是知府最重要的行政职能之一。常恩除了要转审州县官上报的案件之外,大部分时间还得亲升大堂审理“亲辖地”的案件。《公牍》记载,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他亲自审理府属“亲辖地”的案件就多达140余起,那时大堂外的升堂鼓时常被擂响。

征税是地方官员考核的重要依据。为了保住自己的“乌纱帽”,常恩竭力督促州县官上纳应缴赋税,还要努力完成本府“亲辖地”的税收。每年九月初一是贵州各地开征地丁秋粮的时候。常恩布告“亲辖地”百姓迅速缴纳赋税。为避免吏役包揽钱粮,有时常恩亲自出马催征秋粮。

常恩在贵州做官的时期正值贵州“咸同大起义”爆发前夕,那时地方治安每况愈下。什么打架斗殴、偷税漏税、制假贩假、科考作弊等屡见不鲜,更不可理喻的是,有人竟敢挖掉府城的墙脚取走土石,导致西门、北门的城墙部分倒塌,被常恩巡查时发现,他迅速命令差役抓获嫌犯,并及时修缮城墙。

清朝安顺府是贵州的商业重镇,商贾络绎不绝。府城的中心莫过于大十字了。据府志记载,大十字钟鼓楼居中,四通八达,是往来客商的必经之道。许多商贩在钟鼓楼下占道经营,阻碍通行,以致扒手借机行窃。常恩布告商贩不要占道经营,否则将予以追究。

那时安顺的市场上主要流通有布匹、棉花、桐油、红糖、铜、铅、食盐等货物。府属很多地方均设有税关,客商为了逃避关税通常潜行僻径偷税漏税。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四月,在府属镇宁州骆家桥税关,商贩杨三、李双、周老二等贩卖漏税盐巴,被吏役查获归案,该团伙共贩卖私盐13挑,约重2600余觔(斤)。此案由常恩亲自督办,由于案情重大,乃至惊动了总督和巡抚大人。

常恩在安顺还改建考棚,大兴科举,整顿考风。道光三十年(1850年)十月,他主持安顺府府试。考试前常恩告知各州县,鼓励各童生踊跃报名,买备试卷,并提醒考生不要迟到。开考前几天,府属文武童生齐集府城,频发打架斗殴事件,常恩安排吏役四处张贴告示,要求各考生住在旅馆中好好复习,不要在外闲逛滋事,否则将予以严惩,并抓捕了打架斗殴者。

为了吸取以往府试的经验教训,常恩还谕令童生考试应提前亲填报名信息表,以免临场时喧哗拥挤出错,以致“枪手”蒙混过关,难以稽查。为防止有人潜入考棚招摇撞骗以及“枪手”顶名入场,常恩布告应试各童生要安分守己,不要上当受骗,考出自己的真实成绩。

二、礼尚往来重交情

每年春节、端午、中秋3个重要节日,常恩给上司的贺信必不可少。要是遇上上司或同事的婚丧嫁娶,更少不了送些实实在在的银子。

按照清朝的法律规定,春节的假日始于每年的腊月十九、二十或二十一日,长达1个月之久,具体起止时间由钦天监颁布。这期间地方官员会“封印”,不处理公事。年节期间,全省各地方官员云集省城贵阳,为上司拜年。咸丰元年(1851年),常恩于正月初十到贵阳,驻留9日。其间他和铜仁、遵义、大定知府以及松桃直隶厅知州等相聚,这是他们相互交流、增进了解、联络感情的最好时机。

有一次贵东道(正四品)摆寿酒,常恩配备了一帮人马,给他送去了寿烛、寿酒、寿面、寿画、寿衣,并致送银两,排场颇大。还有一次绥阳县令崇野渔的儿子结婚,常恩送了20两银子,《公牍》中显示这是他送银子送得最少的一次了。

上司升迁调离时,知府通常会前往送行,同时也会送上银子,称为“赆仪”。咸丰元年(1851年)五月,原首府(贵阳府的知府)廖某被保荐到北京做官,常恩在送行时送了他100两银子!

常恩每次出手如此大方,可是他的“工资”并不高。按照知府是从四品官计算,常恩的工资一年才105两银子,加上一年的养廉银1600两,总共1705两银子,除去自己衙门的门丁、吏役、幕僚、长随等的工资以及日常开销后,应该所剩不多。可礼尚往来要送出去这么多的银子,难免让人感到晚清官场的那股腐败味有些浓烈。

那时贵州的财政收入每年只有10万余两银子,不及江南的一些州县,部分开销还得仰给于邻省,有的来贵州做官,几年后连回家的路费都没有。要是遇到同事或同乡卸任没钱回家,他们之间会相互接济。松桃厅副将文朴奄是常恩的老乡,在贵州做官10年,可怜得父亲去世时没钱回家奔丧。常恩致信给老朋友兴义府知府张锳(张之洞之父)及府属州县等资助,结果共筹得赙金60两银。

在一般的人际交往中,朋友之间相互馈赠礼物是不可少的。咸丰元年(1851年)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很快波及兴义府,张瑛担心家人安全,将一家老少送到安顺托付给常恩,张瑛还致送过常恩何首乌一挑。《公牍》中记载了常恩收到各色的礼物,多为地方特产,如云贵总督(驻云南)程庆峰曾送给他的是普洱茶。常恩送给别人的通常是荸荠粉和酱油,还有面粉,这些东西应该也是安顺府的土特产。

安顺府是要冲之地。从雍正年间开始,清廷对地方各府州县进行了繁简程度划分,并以此作为地方官俸禄多少的依据。按照这个划分,安顺府属于“冲、繁、难”。对于要冲之地的地方官来说,总会承担接待大量过往官差的任务。

常恩自己也记不清楚每年共接待过多少官差了。但让他记忆犹新是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云贵总督林则徐回乡途经安顺的那次接待。常恩为此策划了周密的接待方案,由于林则徐要途经府属郎岱厅(今六枝)之后再经过安顺,常恩于是写信给郎岱厅同知,打探林则徐何时到郎岱,希望其迅速告诉他,以便亲自前往迎候。十月二十四日,林则徐一行抵达安顺。当天夜里,林则徐的少太太突发疾病,常恩迅速派人找地方名医调治,并请巫师祈祷。林则徐一行在安顺休整了3日方启程,这期间常恩竭力款待,深恐招待不周。

那个时候应酬的费用主要依靠地方的财政收入,如果地方税收并无起色,知府难免会因为应酬的增多而使财政亏欠。当常恩与过往官差“以樽酒言欢”之后,也常常一肚子苦水,他在给朋友写信:“弟自到任至今,税课则每月必赔,应酬纷繁。”“大差络绎不绝,终朝酬应无暇,致税务一线,更难言状。”可见常恩对此应酬内心是反感的,但也略显无奈。

常恩刚上任安顺知府和回任安顺知府的时候,他收到了很多上司和朋友发来的帮助别人联系工作的推荐信。那个时候,每个衙门都会配备一定数量的衙役、门丁、幕僚、长随等,名额超员势必会增加太多的经济负担,因此当职位饱和时,常恩总是尽量委婉拒绝别人的推荐或转荐给其他府州县的同事。但有时即使是名额已满,或者被推荐的对象令常恩不太满意,为了不得罪上司,也只得“哑巴吃黄连”。《公牍》中记录了他收到省城上司原安顺知府朱德璲、贵西道祝荀伯、都匀府经历邓函浚、友人狄筠莊、毕节县令双香亭、大定府知府黄宅中等写来的推荐信,除上司推荐的人被常恩接纳外,其余均被他委婉拒绝。但为了不得罪同事或朋友,常恩总会为那些被推荐失败的人给予回程的路费。

三、皇城有人好处多

地方官如果同京官有交情,相对来说很多事情要好办得多。《公牍》中常恩给北京朋友的信件大部分是托人办事的。

常恩在京做笔帖式多年,同京官交往颇深,他与文华殿大学士赛尚阿(后受命钦差大臣镇压太平军)、吏部尚书柏某、都察院户科给事中张菊潭、都察院都御使花某、兵部侍郎梁海楼等交往甚密。

道光三十年(1850年),常恩利用张菊潭同贵州布政使吴子苾有亲戚关系求张在吴面前求情,希望尽快得到升迁,并送上银子30两。咸丰元年(1851年)三月,张父去世,常恩送奠银50两。虽然升迁之梦未如愿,但常恩还是在给张的信中说得到了布政使吴子苾的特别关照,为此深表感谢。

咸丰元年(1851年)九月,清廷为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筹集饷银,捐纳之风盛行。当时常恩手头有1000两银子,他四处奔走找朋友借钱,共筹得5000两银子报捐广西道员。由于“报效”人员较多,常恩怕夜长梦多,他如坐针毡,先后致信求吏部尚书柏某、友人茹东亭、大学士赛尚阿、户部副郞丁竹溪等帮忙,希望能尽早升迁。不料因为回家奔丧而未能如愿。

常恩还利用同京官的交往请求给予去北京的同事适当的帮助。有一次,常恩致信北京的丁竹溪、梁海楼、景休舫等朋友,请求他们关照即将赴京的党见山;府属有个官员李广文去吏部办事,常恩写信给北京的文三爷,希望文帮助李在吏部打通关节,并为他安排好食宿。

600年贵州(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