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兼擅丹青的西南巨儒——郑珍
所属图书:《600年贵州(下册)》 出版日期:2015-06-01 文章字数:2491字

兼擅丹青的西南巨儒——郑珍

郑珍《影山草堂图》贵州省博物馆藏

清朝早、中期,主导贵州画坛者主要为寓黔的外省籍画家,如黄向坚、邹一桂等,这一时期虽然也涌现过数十位贵州籍画家,但他们画名既不出黔省,画迹流传亦极少,直到鸦片战争前后,在时代潮流推动下,贵州才又产生了一批本土丹青高手,郑珍便是其中的卓越代表。

郑珍,字子尹,号柴翁、巢经巢主人等,原籍江西吉水,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生于遵义鸭溪,14岁随家迁居遵义禹门尧湾。少从舅父黎恂就读于禹门寺黎氏教馆,17岁中秀才,31岁中举;三次赴京会试,均落榜。曾先后出任古州厅、镇远府、荔波县训导或代训导,并相继受聘遵义启秀书院、湘川书院讲习。清同治元年(1862年)被征发江苏知县,因病未赴任,两年后病逝于禹门山寨。郑珍一生潜心治学,于经学、史学、文字学均有精深研究,诗歌、散文亦冠绝一时,有“西南巨儒”之誉。著述多达37种,代表作有《礼仪私笺》《遵义府志》(与莫友芝合纂)《说文逸字》,以及《巢经巢诗钞》《巢经巢文集》;另有近人主编的《柴翁书画集锦》出版。

郑珍平生成就固在学术和诗文,但书画造诣也卓然不群,为清一代贵州屈指可数的大家。其书篆、楷、行、隶俱佳,篆书远超李斯和李阳冰,楷书取法颜、欧和二王,行书源于《争座位铭》而参以苏轼笔致,隶书远师《礼器》《曹全》而近法邓石如。其画长于山水,受米芾、黄公望、沈周、文征明、董其昌影响而不落前人窠臼。所作笔墨简逸,意境高旷,以诗为魂,以书为骨,堪称文人画的典范。清朝学者陈田评曰:“……兴趣所至,间亦点染山水,苍朴萧散,超绝时史。经学大师兼长三绝,古有子瞻,今有先生。”近代画家姚华赞道:“青藤、洵美世云远,画笔流传时有无。乡邦文采谁者嗣?二百余年空依模。老辈寂寞况萧寥,柴翁晚出西南隅……”二人的评价可谓高矣,郑珍也确实受之无愧。郑珍作画乃意兴所至偶一为之,作品本就不多,又经长期以来兵虫水火的毁蚀,故存世者稀若麟凤,笔者所知仅有《携琴载酒图》《山水扇面》(2件)《游芙风山图》《影山草堂图》《待归草堂图》《爪雪山樊图》等寥寥数帧,均藏于贵州省博物馆。以上作品多系为亲友而作,每幅作品都有一段生动的故事,这里着重介绍后面四幅作品。

《游芙风山图》,纸本,水墨,系清咸丰六年(1856年)三月初八日,郑珍与友人唐炯、黄彭年一行游芙风山后所绘,画存黄彭年处。芙风山又名芙峰山,俗称螺蛳山,在贵阳城东二里。画为横披,上题七言长诗一首,记述郑珍游山的见闻观感,中有“俯视城郭销我忧,烟花十里烂不收”“卧看西山日将尽,碧云鸟去心悠悠”之句。画上山势险峻,竹树茂密,屋宇严整,气象阔大;以俯视的角度,用写实的手法,生动地刻画了芙风山一带的景色。它是目前已知最早由贵州本土画家创作的描绘贵阳风光的图像实物,其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不言而喻,何况作者乃是“西南巨儒”郑珍,就更加值得珍视了。

《影山草堂图》,绢本,水墨,系郑珍应好友莫友芝之请而作。影山草堂乃莫氏在独山的旧居,四周竹林环绕,河流蜿蜒,田畴纵横,山峦如影,环境优美,景色宜人。莫友芝自幼在草堂读书、嬉戏,对之有深厚的感情。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郑珍会试不第,离京返乡,候补教职,经过独山时曾造访影山草堂,莫友芝有《郑子尹珍自京师归,留饮影山草堂》一诗记其事,内有“草径无人扫,茅樽待尔赊。一鞭风雪里,开过紫薇花”之句。四年后莫氏属郑珍写草堂小景,郑“以懒未就”。清咸丰戊午(1858年)秋,莫友芝欲赴京候选“截取”知县,郑珍与莫友芝是三十载的知交,闻讯后特地从故居赶赴贵阳为莫送行,其间满怀感伤写了两首五律,诗中写道“不堪离别意,岂是宦游时”“宦成归不易,吾老去非情”。这时影山草堂已于三年前焚于战火,莫友芝为解思念故园之情,再次向郑珍催逼画债,郑自忖年事已高,别后恐难再度聚首,遂以黄公望画法画《影山草堂图》赠之。该作为长方横幅构画,画中松竹掩映,山石嶒崚,屋宇雅洁,幽人高咏,逸笔草草而神趣盎然,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而且是研究郑莫友谊的重要文献。

《待归草堂图》系郑珍应表弟和好友唐炯之属而作。待归草堂位于贵阳市郊之堰塘坎,又名唐家花园,为唐炯之父唐树义(字子方)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所建,本拟作为他退隐后的栖居之所。清咸丰五年(1855年)时任湖北按察使的唐树义在同太平军的战斗中兵败投江自尽,唐炯继承待归草堂后,又对之作了扩建。草堂占地数十亩,主景为水域广阔的堰塘,塘中碧波荡漾,广植荷花,岸上竹树茂密,亭榭棋布,怪石嶙峋,号称贵阳第一园林。郑珍曾多次到待归草堂作客,与唐氏父子品评书画,唱和诗文,其诗集中便有一首题为《过唐子方待归草堂》的七律。《待归草堂图》未署年款,不能确知创作年代,画为水墨圆扇,用简逸的笔墨绘湖石、幽篁、古木、苍藤、屋宇,与《影山草堂图》一样同属略形重神的文人墨戏,所谓“聊以写胸中逸兴耳”。

《爪雪山樊图》是郑珍病逝前一年所绘的一幅“特殊”作品,之所以说它“特殊”,有两层含义:一是郑珍现存绘画多系应好友之属而作,唯此幅是他画赠表妹黎湘佩的作品,黎湘佩乃郑珍舅父黎恂之女,比郑珍小1岁,郑珍14岁到舅父家读书,与黎湘佩青梅竹马,耳鬓厮磨,感情甚笃。后来郑珍奉“父母之命”同比他年长3岁的表姐结婚,婚后夫妻感情虽然融洽,但郑珍始终未能忘情湘佩表妹;此后40年间曾为她写过十几首诗词,其中颇多相思之语。《爪雪山樊图》上有郑珍的题款:“先母忌日,子午山孩写付湘佩妹氏存之”,寥寥数语,寄托了郑珍心中“剪不断、理还乱,发乎情、止于礼”的一往深情。二是郑珍现存画作多为描绘山水、园林的墨戏小品,唯此幅为直面现实人生的严肃创作。据画家题记,该画表现的是清咸同年间农民起义席卷黔北,遵义沙滩一带居民为避战乱在禹门山寨凭险筑堡自卫的场景。当时郑珍暂居在从海龙坝迁来禹门山寨的湘佩表妹家,他有感于连年兵祸给百姓带来的苦难,创作了这幅带有写实色彩的画作。画上山势开阔,林木茂盛,房宇密布,城墙蜿蜒,旗杆高耸,红旗飘扬,弥漫着临战前的紧张气氛。全画立意鲜明,构图严谨,笔墨苍劲,是贵州绘画史上罕见的反映现实生活的优秀作品。

600年贵州(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