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民初北京画坛领袖——姚华
所属图书:《600年贵州(下册)》 出版日期:2015-06-01 文章字数:1942字

民初北京画坛领袖——姚华

姚华《春水泛舟》

北京(平)自明清以来便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号称“首善之区”,这里文化积淀深厚,文人、画家辈出,数百年间一直引领着中国文化、艺术的潮流。然而民国初年竟有一个出生于“蛮荒之地”——贵州的文人和画家,像一匹黑马似的闯入了北平文化圈,并叱咤风云十数载,与中国近代绘画大师陈师曾一起被公认为北平画坛领袖。他就是“一代文化通才”——姚华。

姚华,字重光,号茫父,别号莲花庵主,清光绪二年(1876年)生于贵阳。少从贵州广顺学正姚荔香读书,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中举,光绪三十年(1904年)中进士,授工部虞衡司主事。同年九月,姚华被保送留学日本,入东京政法大学学习;回国后任邮传部邮政司主事等职,民国初当选临时参议院贵州参议员;先后在中华大学、清华学堂等多所大学执教,曾任北平女子师范学校和京华美专校长。1926年因患脑溢血左臂致残,4年后姚华旧疾复发病逝于北京(平)。姚华才气宏达,用功勤笃,于诗文词曲、碑版古器、考据音韵无不精通,著有《弗堂类稿》31卷;书画亦有高深造诣,为民国前期北平画坛领袖之一,与陈师曾并称“姚陈”。有《姚茫父书画集》出版。

姚华尝自谓“诗第一,书第二,画第三”,但他对后世的影响主要为书画。其书以颜、赵为根柢,参以先秦鼎彝,汉魏碑刻,学古能化,不拘成法,真行隶篆俱佳,风格雄遒峻朴,清奇古丽,有“民初书坛巨擘”之誉。其画没有严格师承,全靠自己的悟性、勤奋、学养和阅历,诚如刘海粟所言:“得力于书,得境于诗,得虚实相生于印,得活脱不羁之气于写生。”姚华自幼便喜丹青,儿时曾实验泼墨拓印取象的“水画”,后来又广泛涉猎古今名家画迹,并精研画史、画理。但他40岁前很少作画,偶有所作个人面貌尚不鲜明。40岁时姚华登泰山,游曲阜,泛西湖,济沧海,胸襟为之大开,加之他性喜交友,与北平文化名人陈师曾、陈半丁、王梦白、金城、齐白石、梁启超、梅兰芳、徐志摩等过从甚密,互相切磋砥砺,画艺日臻成熟,故晚年所作“格益高而法益严,纵横排奡中,绝无雷同,愈变愈奇,风格浑成,万复如一”。姚华论画主张胸无古人,目无今人,尝谓“胸无古人则无藩篱,目无今人则无瞻循”。所作以山水为主,间作花卉、人物。其山水注重师法造化,讲究笔情墨趣,骨力挺拔而又气韵苍莽;其花卉富书卷气,“铅华洗去,挹露带雨,楚楚有屈子香草美人遗意”;其人物得汉画像砖精微,造型稚拙,运线古雅。陈师曾评论姚华之画“孤峭生硬”“有独来独往之慨”,可谓知人之论;桂百铸评论姚华的山水画“沉着似墨井,劲健似石田,其豪放又似涛、谿二师”,亦能切中肯綮。徐志摩更以诗人的语言,生动描绘了姚华的画艺:“茫父先生下笔的胆量正如他的运思的巧妙,他可以不断地给你惊奇与讶喜。山抱着山,他还到山外去插山,红的、蓝的、青的、黄的,像是看山老人‘醉归扶路’时的满头花。水绕着水,他还到水外去写水,帆影高接着天,芦苇在风前吹弄着音调。一枝花,一根藤,几件平常的静物,一块题字,他可以安排出种种绝妙的姿态。茫父的心是玲珑的。”除了传统中国画,姚华于笺谱、刻铜和颖拓亦有很高成就。笺谱、刻铜是画家手绘、工匠刻制的文房用品,在文人中十分流行。鲁迅对姚华所绘笺谱评价甚高,认为北平笺谱“大盛则在民国四、五年后之师曾、茫父……时代”,并收藏过姚华所绘之怪鸟墨盒。颖拓是一种借双勾填墨之法,规摹碑刻、造像之神的艺术,“迹近于摹而非摹,意近于临而非临”,为姚华独创。郭沫若题词赞曰:“茫父颖拓实古今来别开生面之奇画也。传拓本之神,写拓本之照,有如水中皓月,镜底名花,玄妙空灵,令人油然而生清新之感!”姚华又以善题著称,他几乎每画必题,或诗或词或曲或文,短者十数字,长者数百字,画与题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姚华当年还参加过关于文人画前途的论争,在美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五四”运动前后,一些激进的文化精英针对近世中国画(主要指文人画)不重写实、不求形似的“弊病”,对之大加挞伐,全盘否定。陈师曾撰写了《文人画之价值》进行反驳,指出:“文人画不求形似,正是画之进步。”后来陈师曾将该文与日本美术史家大村西崖的《文人画之复兴》合为一书出版,为增加书的分量,特约请老友姚华为书作序。姚序凡1200余字,篇幅虽短,却涉及文人画的诸多方面。文章指出:画家画注重“物”的再现,作品往往求“真”而乏“美”,重“形”而轻“神”;文人画更注重表现自然万物的变化之美,作品渗透了作者的精神、思想和人格,从中可看到“人”的存在。姚序与陈文互为补充,交相辉映,共同谱写了中国文人画论的华彩乐章,近一个世纪过去了,至今仍散发着真知灼见的光芒。

姚华是继杨龙友之后,又一个对中国传统绘画作出过重要贡献的贵州籍画家,他留下的丰富艺术遗产值得后人认真学习和研究。

600年贵州(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