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贵州有作为的省长——周西成
周西成(1893—1929年),名世杰,号继斌,又号天保山人,以字行,贵州桐梓县新桥黑神庙人。他所建立的桐梓系军事集团,执掌了贵州军政10年,他是贵州省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重要人物,是民国时期贵州最有作为、最清廉的省长,以至于在战斗中殉职后,家中竟然没有一分钱可安葬自己。
一、发端于行伍
周西成少时,就读于桐梓公立明德学堂。1911年投身军旅。辛亥革命后,任贵州都督杨荩诚卫队副目,随杨北伐,后升准尉,南北和议成,随师归黔。
1913年,周西成入贵州讲武学校学习,每试辄冠。毕业后任排长,曾率28人在滇黔边境击溃土匪千余,声名大振。后参加护国战争,任护国第1军黄道彬营连长。随戴戡入驻成都,戴、刘(存厚)之战爆发,营长负伤,周率营协守皇城13昼夜。又突围率全营残部500余人枪辗转回黔,以其胆略享誉川黔军界。
后又随黔军参战护法,及其后的川省军阀派系混战,转战湘川黔3省。周西成以其胆大心细、坚定机变、骁勇善战周旋于川滇黔各大派系军阀之间,纵横捭阖,投机取利,左右逢源,东拼西杀,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历任连长、营长、团长、旅长。网罗亲信,结党建军,构建桐梓系军政集团雏形,自身实力大振。数年之间,以至于川滇黔3省各派系军阀至北洋政府、广州政府都视其为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竞相笼络,竞授头衔,褒赏有加。1922年5月,周投石青阳部,深为孙中山大元帅赞许,授为四川讨贼军第3混成旅旅长,1922年夏,周西成开设随营干部训练班。1923年春,周率师靖黔,击杀黔北巨匪罗成三,收编罗部两团,实力大增,遂升任石青阳部川东边防军第2师师长,奉令在江津、綦江、涪陵、南川一带“相机活动,声援北岸,夹击重庆北洋军”。随即为孙中山授予四川讨贼军第3师师长职。“战于川省东南各属,经时六月,师行千里,再接再厉,声誉赫然,尤以四攻重庆,肉搏血战于浮图关,为远近所震服。”又截获吴佩孚济袁祖铭大批军械弹药,壮大实力。先后为各方授予四川陆军第12师师长,黔军第3师师长,北洋政府授第11师师长职,滇军亦欲授周第8军总司令及黔北镇守使之职。1924年秋冬,周以赤水、合江等黔北川南数县为基地,逐步扩展至遵义八属、毕节至黔西北大部。东起余庆、湄潭,西至威宁的黔省半壁,及四川的合江、江津、綦江、泸州、永宁、古宋、古蔺、纳溪等地亦属其势力范围,为其夺取贵州军政大权奠定了基础。
1925年2月,袁祖铭以北洋政府名义任命周西成为贵州省军务会办。3月16日,周西成在赤水就职。坐镇赤水,他苦心经营赤水、仁怀、习水根据地,整顿交通,发展商务,在赤水创办兵工厂和军事学校,广纳人才,广结人缘,谋求桐梓系在军事上的发展,为夺取贵州军政大权奠定基础。他在赤水为中心的大片防区内,勤政安民,政绩卓著,极短时间内,使其防地在连年战乱、民生凋敝的川滇黔三省之间“独为乐土”。
周西成在茅台建立十师护商处,委任彭起铿为处长,“统筹赤(水)仁(怀)习(水)各项税捐以裕军饷而护行商”。从这时起,贵州军阀开始在茅台驻“护商军”。护商军的设立,促进了茅台商业的持续发展。周西成自此十分青睐茅台酒,除自用外,每年都要大量采购送给国民政府和西南的一些大官显宦,使他们和更多的官吏更加推崇茅台酒。在周西成的宣传推介下,茅台酒声誉日隆。当时民谚有“内政方针,有官皆桐梓;外交礼节,无酒不茅台”之说,客观地道出了茅台酒的影响。
二、3年省长任职,开创多个贵州历史之最
1926年4月,袁祖铭以川黔边防督办名义转达北洋政府电令调周西成任贵州省长。6月1日,周西成于贵阳宣誓就职。
随即,国民革命军自广州誓师北伐,周西成首先响应。国民政府成立后,于1926年8月,任命周西成为贵州省政府主席兼国民革命军第25军军长。1927年2月,国民政府再次任命周西成为贵州省政务委员会委员、贵州省政府主席。7月,国民政府特任周西成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其后两次连任。是月,又兼任贵州省军事厅厅长。宁汉分裂后,1928年春,南京政府委任周西成为国民革命军第9路总指挥兼25军军长。
周西成执掌黔省军政大权后,在短短不足3年的时间里,令贵州一省大治,于举国扰攘之中,成就斐然。时国府有“南黔北晋,隆治并称”之赞誉。其政治路线主要表现为联桂反蒋,闭关称霸,进图西南。军事及外交路线从属于政治路线,表现为近交两广,远拒南京,北防川湘,内安黔境,西攻云南。其政绩主要有:①肃清匪盗,安民治黔;②慎选官吏,重用人才;③严刑峻法,惩治赃官;④廉政勤政;⑤爱兵安民;⑥兴办学校,培植人才;⑦整饬财政,广开财源;⑧全黔修路,以利商贸;⑨兴办实业,农矿牧工;⑩电灯电话,电政首功;⑾清理积案,整顿法统;⑿铸币造纸,白药兵工;⒀厉行稽核,杜绝中饱;⒁积谷济军,不扰于民。
周西成治黔3年,严惩贪官污吏,惩治盗贼,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修建了贵州第一条公路,引进第一辆汽车,建起了第一个兵工厂、造纸厂、造币厂、白药厂,开办了第一所大学——贵州大学,在贵州现代史上写下了不可忽视的一笔。
文学家茅盾在他的《贵阳巡礼》一文中对贵州的第一辆汽车从都柳江抬入黔写道:“……据说贵州之有汽车,周西成实开纪元;当时周‘经营’全省马路,以省城为起点,故购得汽车后,由大帮民夫翻山越岭抬到贵阳。然后放它在路上走,这恐怕也是中国‘兴行汽车史’上一段笑话罢。”
在贵州没通公路之前,从广西到贵州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狭窄艰难的古驿道,另一条就是走都柳江水路。都柳江,发源于独山,经三都、榕江、从江、广西三江到柳州。都柳江贵州段称“都江”,广西段称“柳江”。1927年,贵州省主席周西成委派卢涛在香港为他买了一辆七座的雪佛兰小轿车,并在广州聘李济深的汽车司机曹孝端随车。但是公路只通到广西梧州,要进贵州,只有走都柳江。所以车到梧州就改走水路,用船将小车运到柳州,再沿着当年柳宗元载驴进黔南的路线溯都柳江而上。车到榕江,往上走,水流湍急,航道狭窄,大船不能通行,于是就在榕江将车卸下,改用两条小船拼搭在一起载运小车,终于把车运到了都柳江。
在船经过拉览村时,夜里遇上大雨不止,江水暴涨,装载汽车的小船因进水过多,连船带车沉入江中。两天后天气转晴,水位下降,卢涛才雇人将沉船和汽车打捞出水,然后拆卸开来,用人力抬运。先后雇请了260多个劳力,辗转10多天,才终于把这个现代化的新玩意弄到了贵阳,然后再拼装起来。
因为贵州从来没有过汽车,大多数人在此之前甚至没有看见过汽车,周西成料想汽车一出门一定会有很多人围着看稀奇看古怪,人行路上,汽车来了也不知避让。于是,周西成就亲自拟就了一张告示。这张告示成为中国交通史上最原始、最愚昧、最蛮横、也最有趣的“交通法规”:“汽车猛如虎,莫走中间路。如若不信者,死了无告处!”
1926年,流行贵阳的两段山歌见证了周西城拆民房、修马路的情形:
周西成主政贵州3年期间,曾经大修公路。1926年,率先在省城贵阳建环城路。据载,为修这条长20里、宽3丈的大路。“黔垣各学校全体男女学生及各部队军士均分段参加……不期月,而自北迄南环城各段路工告成。”可见,当时贵阳兴修公路的动作和规模是空前的。社会上对大规模拆城墙和民房修路的做法,意见颇大。原因是贵州地方刚遭受甲子、乙丑(1924年、1925年)大灾荒,民众尚在困苦中挣扎,又遭此拆迁动荡之苦,不免大有怨气。从内容看,此歌当产生在修路之后,歌词从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贵阳人民对那次兴修公路贬大于褒的心声。
三、清廉省长殉职,家中无银可葬。
周西成也曾攻红军,压进步,“剿”共防共以固其统治;也曾抗中央排异己,杀使节使而遭蒋忌恨。
周专制独裁,唯我独尊,一度将贵州建成游离于各方势力之间的独立王国。亦因此而致切盼并吞西南、统领全国的蒋介石视其为心腹大患,急欲除之而后快。于1928年秋,蒋利用第43军李燊返黔夺权之企图,策动李部攻周。周、李黔东之战爆发,恶战之余,周负而复胜。李军败走云南,联合滇军龙云,又于1929年4—5月再攻黔省,周亲率军御敌于关岭、镇宁一线,因周之战略失措,致周军失败,周负重伤,5月22日身亡于关索岭鸡公背。殁时尚不足37岁。
周西成生平性严正,无嗜好,疾恶如仇,企求除恶务尽;爱兵礼士,治众肃然;崇尚公不避仇,法不佑私。且不蓄私产,以致“死之日家无余财”,竟赖国府拨款,民众公葬。
周西成故去后,极备哀荣,全省民众合请公葬。1930年1月20日,各县民众代表会于桐梓,公葬周于虎峰南麓,并公祭之。
国民政府暨国民党中央最高层领袖如蒋介石、谭延闿、何应钦、宋子文、王正廷、王宠惠、孔祥熙等均亲笔题赠像赞、挽联,对周赞誉有加。蒋介石并拨专款银洋30万元作周之丧葬及家属抚恤费用,蒋介石为周西成墓撰书华表中联为:“屈指数英雄使君是边陲健者;此间留祠墓父老思阃外将军”。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谭延闿、军政部长何应钦亲为其题书篆盖墓志铭,各省官吏以全省民众及所属各部分名义致祭并题赠挽联。全省公祭后,于桐梓县城荣德山修建规模恢宏的陵墓、陵园。于其战殁地修建衣冠冢。民众乐输募捐为其修专祠、设祭奠,祠内竖立全省81县及省直机关几乎所有官吏题赠之石碑,致成碑林,蔚为壮观。遵义、平坝等县亦建专祠。黔民相与醵金,在贵阳城北(今喷水池处)铸立周全身铜像。其丧葬祭奠排场之铺张,为贵州历史上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