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郑珍——“西南巨儒”
郑珍(1806—1864年),字子尹,号柴翁,遵义人,清朝道光、咸丰年间贵州著名学者。其博雅多能,精通汉学、诗文、史志、书法,被人誉为“西南巨儒”,是清末宋诗派的代表之一、沙滩文化的领军人物。
清咸丰、同治年间,郑珍、莫友芝以汉学而崛起于贵州遵义东乡沙滩,郑珍被人誉为“西南巨儒”。在他们的影响下,沙滩人才辈出,成为文化之乡,“沙滩文化”亦成为黔中文化的亮点。郑珍自幼受教于祖父,12岁入遵义府城湘川书院就读,14岁随家迁居遵义禹门尧湾,师从大舅父黎恂。黎恂系嘉庆十九年(1814年)进士,任过浙江桐乡知县,3次充任浙江乡试同考官。嘉庆二十九年(1824年)父丧,黎恂购书数十箱运回,成为黔中藏书大家。黎恂在家养病时,一边研究史学、理学,一边教授子弟,门人中优秀的莫过于其子黎兆勋和外甥郑珍。郑珍在黎恂的悉心指导下,重点研读程朱理学,德学得以大进,诗才超逸群伦。由于赏识外甥,黎恂便将女儿许配给了18岁的郑珍。
郑珍17岁中秀才,次年入遵义府学,受教于莫与俦教授。莫与俦系嘉庆四年(1799年)进士,曾师从汉学大家阮元、纪昀、洪亮吉,汉学、理学根底深厚。郑珍博闻强识,聪颖过人,在良师的教导下,得窥汉学门径。道光五年(1825年),程恩泽任贵州提学使。当其审阅郑珍的文章时,这位乾嘉年间宋诗运动的倡导者、著名汉学家不禁视为奇才,选为拔贡。之后程恩泽告诫郑珍:“为学不先识字,何以读三代秦汉之书”“令其服膺许(慎)、郑(玄)之学”。指导他由文字训诂入手,而后研治经义。郑珍深为感服,“益进求诸声音文字之原,与宫室冠服之制”。郑珍由此得闻汉学家法,从而为其确立了精研《说文》,博研“三礼”(《周礼》《仪礼》《礼记》)的治学方向。
郑珍虽才高学博,然文场失意,屡试不中。为了开阔视野,增长识见,他广搜典籍史册,聚之于书房“巢经巢”中潜心研读。由于家境困窘,他不得不一边耕作,一边读书。他研读汉朝许慎的《说文解字》,仔细研究了汉学大师顾炎武、段玉裁、邵晋涵、郝懿行、王念孙等在文字学方面的专著,又涉猎各家文字学专著,再比勘、甄别,找出真伪,然后洞悉诸家得失。与此同时,他对汉隶及六朝行书、草书亦能精识。
道光十八年(1838年)初春,郑珍、莫友芝在北京参加会试。春闱揭晓,双双下第,铩羽而归,郑珍的功名之梦再次破灭。同年八月,遵义知府平翰开设志局,纂修《遵义府志》,聘请郑珍主持其事。郑珍援引莫友芝入佐。郑、莫二人广搜资料,历时3年之久,成书48卷,共80余万言。由于郑、莫长于史乘,学识渊深,文笔典雅精粹,叙事简明生动,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对《遵义府志》赞誉甚高,把郑、莫与阮元、谢启昆、章学诚、洪亮吉、段玉裁等硕学大儒所纂修的地方志并列,誉其为“天下府志第一”。
郑珍一生把精力主要放在文字训诂和经术方面,诗文创作有感而发,成就极高。后来“同光体”诗派(亦名宋诗派)将其奉为宗主。清末至民初,凡喜读旧诗或爱写旧诗的士人,无不读过郑珍的《巢经巢诗集》,可见其影响之大。然而郑珍从不以诗人自居,除友人外,亦不以诗示人。民国学者胡先骕亦曰:“郑珍卓然大家,为有清一代冠冕。纵观历代诗人,除李、杜、苏、黄外,鲜有能远驾其上者。”值得一提的是,与《巢经巢诗集》一同刊印的还有《巢经巢经说》。该书收录考据文章19篇,内容广泛,涉及“十三经”中的11部经典,见解精到。
郑珍为遵义人民留下了一部珍贵的诗集,这部名为《播雅》的诗集,共24卷,采录了“自明万历辛丑改流至今250年间,凡得222人,诗2338首”,后又增加其友人唐树义100首诗。这部诗集对遵义地区的文学、历史乃至社会学的研究不无裨益。
在此期间,郑珍还着手撰写《说文大旨》《转注本义》《先秦古书谈》《辑〈论语〉三十七家注》等,惜大都未完稿。
不幸的是,郑珍身处咸同年间贵州大起义,身心受到极大冲击,然而他历经战乱,穷且益坚,笔耕不辍,潜心著述,写成《仪礼私笺》《轮舆私笺》《凫氏为钟图说》等书。咸丰八年(1858年)初,郑珍耗费了30年心血的《说文逸字》定稿,同年秋,此书刻印于望山堂。第二年他的文字学又一专著《说文新附考》定稿,这是其研治《说文解字》30余年的主要成果。同年又报捷音,其《郑学录》定稿,这是研究汉代经学大师郑玄生平事迹及学术活动的专著。除上述著作外,郑珍还写了几部书稿:经部有《深衣考》《说隶》,史部有《世系一线图》,子部有《老子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