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巡抚郭子章和余庆县
郭子章(1543—1618年),字相奎,号青螺,泰和人。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出生于江西泰和县一个书香门第。隆庆五年(1571年)考中第三甲第二十四名进士,随即除为福建建宁府推官、摄延平府事,入为南京工部虞衡清吏司主事,又督榷南直隶太平府、领凤阳山陵(即明祖陵)事。万历十年(1582年)迁广东潮州府知府,4年后督学四川,不久迁为浙江参政、山西按察使、湖广右布政使、福建左布政使。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被万历皇帝任命为右副都御史巡抚贵州兼制蜀楚军事,与湖广川贵总督李化龙合力剿平播州杨应龙叛乱,彻底消灭了盘踞播州800余年、世袭了29世的杨氏土司,又多次平定贵州苗、瑶起义,以功封兵部尚书、右都御史,加太子少保衔。
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播州(今遵义)之役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贵州巡抚郭子章上奏神宗皇帝,建议以其地分设遵义、平越二军民府,分属四川、贵州两省。并将余庆、白泥两土司之地合置余泥县。神宗皇帝基本接受了郭子章的建议,不过,第二年四月二十九日,批定的不是余泥县,而是余庆县,并与新设的瓮安县、湄潭县、黄平州一起从四川划归贵州布政使司辖下的平越府管辖。余庆长官司改为余庆土县丞,白泥长官司改称余庆土主簿,与朝廷委任的流官一起,实行“土流兼治”。
余庆建县后,郭子章非常重视余庆的发展,给余庆做了很多实事、好事,以至于150多年后,清朝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蒋深任余庆知县时还要修建名宦祠,而且把郭子章作为余庆第一名宦供奉于祠中,并在他纂修的《余庆县志·名宦》一节中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
诸葛武侯即诸葛亮,三国时蜀汉丞相,死后追谥武侯;关壮缪即关羽,字云长,三国时蜀汉大将,死后追谥壮缪侯。余庆人把郭子章比作诸葛武侯、关壮缪,赞美郭子章的忠义,勤政为民,说明郭子章在余庆影响之巨,在余庆人民心目中地位之崇高。
郭子章“独于余庆设城垣,筑三堰,立三关,置三驿,修木根坡,置官坟”这些“为功最深”的事。
关于在余庆设城垣:白泥原无城垣(城墙)。设县后,作为县治所在地,郭子章向朝廷申奏,必须建城垣,获准。余庆城垣这项由郭子章经理的工程,于万历辛丑年(1601年)开工,第二年(壬寅年)冬建成。工程由镇远守备史良将具体抓,永宁州知州摄县事袁尚纪监理,典史向炳协助。整个工程用银1600多两,粮食1500多石,周围317丈,高1丈6尺,垛口330多个。有3个城门,东门叫“来喜”,西门叫“太初”,北门叫“南薰”,门额都是郭子章题写的。余庆城墙的修建,300多年中,让余庆城中老百姓多次免遭战争之苦。可惜这件珍贵的历史古迹,中间虽然经过几次维修,但最终没有能够保存下来,城墙砖石被后人拆作他用了。现在还有一两段残墙,四五米的样子,已引不起人们注意了。
关于筑三堰:蒋深先生《三堰考》说,余庆设县后,郭子章“因见余城沿河上下七八里内,田数百顷,并无沟渠蓄水灌溉,倘雨旸不时,必致干旱。于是相水势之高下,筑河为堰,深沟高坎。于康寨之上筑堤名雷公堰,其水灌康寨、上里、麦园等处田若干顷。又于赤土之上分河筑堤名赤土堰,其水即灌赤土田若干顷。复于上里截河筑堤名正官堰,其水灌龙家沟以下至白马庙一带田若干顷。此余邑三堰开创之始也。夫截河流以为堰,引堰水以入沟,放沟水以灌田,俾余民获免旱魃之灾,前贤之泽长矣!”现在三堰中,雷公堰遗址还在,数百年来,几经改造,现在叫康寨大堰。郭子章造福余邑,功德无量,恩泽绵长,余庆人永远记得他。在他100多年后,蒋深先生不但有《三堰考》详述其事,而且有《打堰歌》咏唱这件功德。
关于立三关:立三关就是扼住3个要害。三关,一是地近瓮安县界的头关,二是县西20里的中关,三是余庆司的余庆关。万历年间,为了平播的需要,郭子章下令拨钱粮给三关,让守关兵士用心把守。平播后裁革。
关于置三驿:驿,驿站、驿传。平播时,差使络绎不绝,郭子章特设三驿,负责邮传,保证往来公文的快速传递。每驿的马匹夫役数量、金额都有明确规定。三驿,一是县东城门外的白泥驿,二是县西60里的岑黄驿(今大乌江镇凉风村境内),三是县西90里的敖溪驿(古余庆司衙附近)。平播后,俱已裁革无存。
关于修木根坡:平播后,郭子章执政贵州。一次,由龙泉(今凤冈县)入湄潭,取道箐口木根坡,过乌江到余庆。见木根坡,“山厉者崒者,如堂如房,车不得轨,马不得驰”,于是“病焉”,发檄文催宪副刘文光来组织人“披其险塞”,先让“人可步,马可达”。又命令把总李祐负责修建这条路,花22000贯钱,用9个月时间,修成了这条长4400多尺的路,使“车方轨,马如梭”。郭子章怀着激动的心情写了《木根坡修路碑铭并序》:
关于置官坟:余庆县城白泥镇东郊2千米处,有一块地方,人们习惯称它为“官地”;蒋深先生编纂的《余庆县志》,既写作“官地”,又写作“官山”。为什么叫“官地”或者“官山”呢?很多土生土长的白泥人都知道,因为这是一位叫郭子章的大官买下的地盘。郭子章为什么要买这块地盘呢?蒋公《余庆县志》在《区域·山川》中说:“在县东三里,巡抚郭子章捐买此山,为余邑侨寓窀穸之所。其山广袤数十里,葬者强半邑人,名为官地。”又在《墓冢·义冢官地》中说:“在县治东,即官山也。中丞郭子章捐资置买。广数百亩,为四方侨寓葬地。至今无论土著客民,葬者强半,人咸德之。以其地为中丞购置,故曰官地。”“巡抚郭子章捐买此山,为余邑侨寓窀穸之所”,窀穸(音zhunxi,阴平声,墓穴)。意思是说,巡抚郭子章捐资买下这么大一片山地,目的是为那些侨居余庆的外地人准备的一个死后安葬的地方。结果呢,“葬者强半邑人”,安葬在官地的大半是余庆本地人。蒋先生在《官山考》中,称“官山”为“郭子章山”,说郭子章“捐资买此山,大泽如春膏”。“周田以济公,立木以为号。故鬼亦绥安,生民亦永好。信谳于斯诚,岂复论施报。欢声四郊起,喜色动老少。欲为制锦屏,作歌扬政要。”郭子章所为,影响深远。蒋先生主张:“功德祀所宜,盍立郭子章庙。”说的是应该立一座郭子章庙,四时祭祀,以便人们永远记住郭子章的功德。
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郭子章被皇帝任命为右副都御史巡抚贵州、兼制蜀楚军事,与湖广川贵总督李化龙合力剿平播州杨应龙叛乱,彻底消灭了盘踞播州近800年、世袭了29世的杨氏土司。平播胜利后,郭子章带兵经过余庆,曾在玉笏山附近的玉虚洞前歇马,看到玉虚洞的幽静景色,诗兴大发,写了七言律诗《题游玉虚洞》,表达自己的喜悦豪迈之情:
平播期间,郭子章率军驻扎在余庆境内。离县西50里有茅坪哨;离县西60里有凉风哨;离县西50里(这是古说,实际只有70千米)有野猪哨(松烟他山附近)。郭子章置买了三哨田地赡养哨兵和护送饷鞘。平播后,这些哨兵和护送饷鞘尽皆裁去,这些田地随里甲轮流耕输。几经周折之后,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教谕许之獬申详各宪。巡抚陈诜批准,将野猪哨等地田地拨给余庆学宫,解决了部分办学经费。这些事,在现在县委大院内黄楼的基脚石和黄楼前水井坎上那根立着的方石柱上都镌刻得非常清楚明白。
郭子章博学多才,是大学问家,勤于读书和著述,尤悉心搜罗地方历史、文献和掌故。据《明史·艺文志》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载,郭子章生平著述有经学2种、杂著6种,而有关地方志和地方史则达24种之多。在地方志和地方史的著述中,涉及面相当广。郭子章作为封疆大吏,于政事冗繁中仍留意地方史志的修撰,其精神可嘉,其贡献也颇丰。
在郭子章修撰的地方史志中,以《豫章书》和《黔记》最著名。这两部书分别是江西和贵州两地的总志或通史,是参照纪传体史书的体裁而作的。《黔记》成书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编纂体例,分纪、表、志、传、论几类,是郭子章任贵州巡抚期间所撰,历述贵州古今史事。《黔记》共60卷,卷帙众多,内容丰富,又全是仿史书体裁而作,非一般地方志书可比。黔是郭子章的任所,郭子章特别属意这里地方史志的修纂,显然是有心之人。郭子章以纪传史体编纂地方史志,这是新的尝试,也可称为创举,在我国地方史志编纂过程中有其特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