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贵州历史上第一个武状元——曹维城
所属图书:《600年贵州(下册)》 出版日期:2015-06-01 文章字数:2916字

贵州历史上第一个武状元——曹维城

曹维城,字价人,贵州贵阳人。康熙四十二年癸未(1703年)以武举人身份进京会试,考取一甲第一,成为自女皇武则天开创武举考试到清末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废除科举制度止,1200多年间贵州历史上唯一的武状元。

曹维城,贵州历史上的第一个武状元,军事将领,兼工诗画,官至云南副将。

曹维城生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癸未科武举殿试进士第一名,时年20岁,成为贵州历史上最早也是唯一的一位武状元,与光绪年间文状元青岩人赵以炯、麻江人夏同龢,遵义人探花杨兆麟称为清朝贵州“三状元一探花”。

曹维城可谓是名家传世。据史料记载,曹维城原籍贵州平越(今福泉)府。平越位于贵州中部,是一个历史悠久、山川秀丽、物产丰饶、人文荟萃的古城。自古以来,这里人才辈出,历代不衰,孕育出不少英雄豪俊,成为黔中的一个亮点。曹维城出生于平越一军人世家中。其父曹元肃,系康熙十二年(1673)癸丑科武进士,也是平越历史上第一个武进士,曹元肃官副将(相当于今市级军分区副司令),解甲归里后居平越城进士第。曹维城由于父亲的影响和熏陶,从小习武学文,年轻时不仅武艺超群,而且工诗善画,被士人所瞩目。

清朝时,武状元考试与文状元不同,文状元考试有试帖(试卷)、八股文、策对等书面文字留传,而武状元考试在完成骑射、步射、技勇考试三场考试并合格后,还需再进行策、论考试。策是策问,即根据国家的大政方针及战守之策向考生发问;论是议论时事,按题目写一篇论文。对于一向重武轻文的大多武科考生来说,力闯数关、艺压群英已殊属不易,若在文场上才惊四座,更是难上加难。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华夏武科举人汇聚北京,参加癸未科殿试大考。对于近半个世纪连年征战的清王朝来说,在扫荡明朝残余势力、平定吴三桂的三藩叛乱及收复台湾之后,举行这次武科进士大考,不仅标志国家走向安定、经济趋于繁荣,而且是炫耀武力、选拔人才的绝好机会,因此盛况空前,人才荟萃。这些来自各省的武林精英,个个膀圆腰粗,武艺超群,精于刀枪剑戟、弓马步石,其中亦有一些能文能武、风流儒雅的英雄豪俊。谁能在强手如林的对手中脱颖而出?谁能力挫群雄而“大魁天下”呢?这的确是华夏各界瞩目的一件大事。

据《大清会典》所载,当时武科殿试的项目有“马射、步射、挽弓、舞刀、掇石”的外场考试,即在演武场上进行。考生考试合格后才能参加内场的笔试策问。骑射、步射及技勇(挽弓、舞刀、掇石)考试,皇帝亲临监阅;策论试卷,由朝臣四名读卷官诵读给皇帝听。凡录取的考生与文科进士的称谓相同,分一甲、二甲、三甲3个等级。第一甲只取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总称“赐进士及第”;中二甲、三甲的武科考生,均称为“武进士”。

首先,骑射、步射、技勇考试分3场进行,采取淘汰制,一场不能通过,就无资格参加第二场。头场考马射,录取标准是“纵马三次,发九矢,中四矢”为合格。箭靶子是远处树上悬挂的毡球,靶子之间相距约70米,射靶线较远。炮声一响,考生纵马驰入规定的射靶线挽弓劲射,每一次至少要射中一至两回目标才有希望进入第二场步射。据《大清会典》所载资料推测,曹维城此项比赛以中四矢而获头场骑射之冠。

步射录取的标准也不简单。考生在行进中射3箭,2箭必须射中相距100米的布靶中心。布靶高七尺,宽五尺,靶心是二尺的正方形。由于距离较远,目标小,要求考生不仅箭法高明,而且膂力过人。

闯过这两关后,接着是考生的技勇考试:先挽弓,挽满不同力度的几种强弓。继而舞刀,“刀重八十斤、一百斤、一百二十斤,刀必舞花”。所谓“舞花”,意即舞必有套路,有花样。并规定“刀尖拂地即不合格”。最后是掇石。所谓“掇石”,即今天所说的“举重”。考生以能举起100斤、250斤、300斤之石为合格。以上三项技勇考试,必须有两项达到标准后,才有资格进行笔试策论。可见,曹维城功底是到家的。

第三场为笔试策论,策问有两题:首题从《论语》《孟子》中取材出题;次题从《孙子》《吴子》等古代兵书中取材出题,考生按问逐一对答。

曹维城本身就能诗会画,文武双全,此关过来颇占起手,轻松完卷。经过几天的角逐较量,最后大考揭晓,来自西南边陲贵州的武举曹维城勇夺状元,成为华夏士人谈论称颂的新闻人物。

封建时代,重文轻武,由于历史原因的传承,广大民众的观念总认为军人头脑简单,四肢发达,没有文化,有勇无谋。至于深谙战守之策、能诗能画的儒将,更是凤毛麟角,屈指可数。正因为如此,各种历史著作对军人的生平事迹的记载,均过于简略,使后阅者难以得其全貌。曹维城的情况正是如此。

中举后,曹维城北上京师,参加了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的武科殿试大赛,以精湛的武功及优秀的策论力拔头筹,被康熙帝“御笔亲点”为癸未科武状元。

曹维城考起武状元后,朝廷授以副将职。清朝军制:汉兵用绿旗,称绿营兵。全国分36个镇(相当于军区),驻每个镇的绿营兵叫镇标,标相当于师,由总兵官掌辖;标之下设协,相当于旅,由副将统领;协之下还有营、汛两级。曹维城任副将的驻地在云南。

曹维城30多岁辞去军职,返回家乡,不久定居贵阳城南邸宅,即今邮电大楼旁市场路与富水南路交汇之处的曹状元街。

曹维城虽系武状元出身,然而却无军人骄横跋扈的作风,亦无豪门显宦的傲气。由于其豁达豪迈,俊雅斯文,待人谦和有礼,真诚好客,因此得到贵阳士人的普遍赞誉。当时著名的诗人吴中蕃、周渔璜、朱文、潘德征等人与曹维城亦有交谊,常常进入曹状元府宅,与其谈诗论画,文酒相娱。朱文曾有诗赞曹维城曰:

曹维城不仅武功高强,而且能诗,曾师事大诗人周渔璜,晚年定居贵阳家宅。曹维城风流豁达,好招客饮酒,工诗画,有《飘然子集》,未能刊行。

清道光《贵阳府志》载其诗一首《初秋登黔灵山赠瞿脉上人》:

《晚晴簃诗汇》亦载其诗一首:

曹维城何时病故,史册没有记载。曹维城之子曹石则是雍正二年(1724年)甲辰科武进士,雍正御前带刀侍卫,卸任后离京返回贵阳,与曹维城居住在贵阳城南(今南明区曹状元街一带)。从曹元肃到曹石,算是贵州历史上最有名气的武术世家。曹氏祖孙三代都是武进士,而曹维城是“大魁天下”的武状元,与其子分别担任康熙帝与雍正帝的御前侍卫,可见这个军人世家代有传人,久盛不衰。

曹维城是贵州历史上第一个武状元,亦是唯一的武状元。他与183年后的文状元赵以炯、夏同龢及文探花杨兆麟合称“三状元一探花”,是贵州文化史上最令人称道的文化现象。贵阳人民为了纪念武状元曹维城,特将其所居之地命名为“曹状元街”。曹维城旧居位于贵阳城内偏南,其巷原名常平仓,因曹维城之名,俗称状元巷。民国以后历称新市场、市场路。20世纪80年代中期,改名曹状元街。曹维城的故居为当地典型的宅院建筑,前开朝门,中为四合院。遗憾的是1992年因地产开发被拆除。

600年贵州(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