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创作型花鸟画大家——王渔父
所属图书:《600年贵州(下册)》 出版日期:2015-06-01 文章字数:1950字

创作型花鸟画大家——王渔父

王渔父《月夜飞凫》

古今花鸟画家(这里主要指写意花鸟画家)大致分为两种类型:一类为即兴型,一类为创作型。前者作画从来不打草稿,临案时笔随灵感,自由挥洒,顷刻而成,虽作品数量众多,并时有妙手偶得之作,但却难以产生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巨制。后者作画前精心构思,并绘有草图,一幅画往往重画多次,不断修改,直到满意为止,虽作品数量较少,但每一幅都可圈可点,足以传世。王渔父就属于后一类创作型的花鸟画大家。

王渔父,原名柳汀,1909年生于河北涿县,自幼喜爱绘画、戏曲和音乐。1929年入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受业于王梦白、齐白石、陈半丁等名师,同时学习古代画家黄筌、徐熙、陈老莲、八大山人等的画法。后转入由姚华、邱石冥主持的北平京华美专。此时他对岭南派的用粉和渲染之法十分着迷,曾认真研习并运用到创作中。由于王渔父禀赋卓异,勤奋多思,因此学生时代已崭露头角,1936年出版的《王柳汀花鸟画集》便是他早期艺术创作的总结。该画集由著名画家王梦白题签,王雪涛在扉页题写“笔情秀逸、生致可掬”八字,高度评价其画艺。王渔父自北平京华美专毕业后,在中学和师范做过美术教员,不久抗日战争爆发,他携妻南下逃难,一路颠沛流离,以卖画为生,曾在长沙、桂林举办个人画展。1944年定居贵阳,供职于贵州省立艺术馆。新中国成立前夕,曾与宋吟可、孟光涛在贵阳、昆明、重庆举办联展。新中国成立后历任贵州省文联戏曲部副部长、贵州省文化局艺术科副科长、贵州民族学院暨贵州大学艺术系教授。系中国美协会员、贵州省美协副主席、贵州省政协委员。1974年9月病逝于贵阳,有遗作《王渔父花鸟画选集》《王渔父画集》出版。王渔父一生致力于花鸟画创作和美术教育,是全国知名的花鸟画家,对贵州美术事业贡献甚巨。与同辈花鸟画家相比,其艺术有两点格外引人注目。

首先,他是一个创作型画家。王渔父作画十分勤奋,每天黎明即磨墨展纸,泼彩挥毫,但平时的习作只是练笔,一旦心中灵光闪现,有了好的构思,便倾注全部心力投入创作。他对艺术要求极严,甚至达到了苛刻的程度,一幅作品往往要画七八稿甚至十几稿,历时数月乃至更长时间,用“九朽一罢”来形容并不为过。一生留下精品甚多,《秋月枫鹭》《豆花鸡》《虎啸》《月夜飞凫》《保雏》《春雨鸠鸣》《杜鹃锦鸡》《溪边》《梨花鱼》《荷塘乳鸭》《幽谷朝晖》《大地春深》等,都是情韵俱佳、形神兼备的精品力作。其中《月夜飞凫》《大地春深》两画,堪称他早期和晚期的代表作。《月夜飞凫》作于1948年,描绘夜雾弥漫、荷香幽淡的荷塘中,一群野凫凌空而起,扑棱棱扇动翅膀,向着月色迷茫的天宇飞去;作品构思巧妙,笔墨清逸,情景交融,把观者带入一个水天空濛、如情似梦的境界。该画曾参加第二届全国美展和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览,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又入编《现代花鸟画选》和《百年中国画集》等多种权威画册,成为中国现代花鸟画的经典杰作。《大地春深》作于1973年,当时“文化大革命”已显败象,人们都在心中渴盼阴霾早日散去,春天快些到来,此画有意无意地反映了这种潜在的情绪。画中一大片金灿灿的油菜花迎风绽放,数十只燕子闪电般从天空掠过,作品场景壮美,气势飞动,格调昂扬,寄寓了王渔父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之情。可是“文化大革命”中那位“旗手”看了这幅杰作后,不知出于何种心理,竟亲下口谕剥夺了它参加全国美展的权利。然而“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当历史翻开新的一页,《大地春深》也迎来了属于它的春天。

其次,他是一个革新派画家。王渔父自幼精研古今名家技艺,无论黄筌的“富贵”,徐熙的“野逸”,陈老莲的“古拙”,八大山人的“简逸”;还是齐白石的“质朴”,陈半丁的“厚重”,王梦白的“灵动”,高剑父的“潇洒”,他都兼收并蓄,广取博采,充分消化,以为我用。其作品一反文人花鸟画偏重笔墨、气韵而轻视造型、色彩之弊,将笔、墨、形、色有机结合,并继承和发展了岭南派用粉、渲染的技法,在长期探索中形成了鲜明的风格。其特点是:形象鲜活灵动,色彩艳丽明快,意境优美抒情,格调雅俗共赏。不少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意,这种诗意不是借助画上的题诗表现出来的,而是源自作品的精心构思和制作。由于王渔父精通戏曲和音乐,因此常在画中掺入音乐元素,利用通感联想的原理,使情与景、时与空、音与色完美地融为一体,作品宛如美妙、轻盈的乐曲,沁人心脾,给人以美的巨大享受。

正当王渔父的艺术走向成熟并在全国产生影响时,发生了“十年动乱”,他不但身心受到严重摧残,而且丢失了大量心爱的作品,这双重打击使他过早地离开了人世,随之带走了许多酝酿已久而尚未动笔的腹稿,令人痛惜不已!所幸当今贵州一批有成就的花鸟画家,如鲁风、谭涤非、蒋明泽、平治、王小竹等,都曾经受到王渔父的教导或影响,使他的艺术能薪火相传,后继有人。

600年贵州(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