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贵州历史上第一个文状元——赵一炯
所属图书:《600年贵州(下册)》 出版日期:2015-06-01 文章字数:2785字

贵州历史上第一个文状元——赵一炯

赵以炯(1857—1907),字仲莹,号鹤林。贵阳青岩堡人。生于清咸丰七年(1857年),光绪十二年(1886年)中状元,成为滇、黔两省“以状元及第而夺魁天下”第一人。历官翰林院修撰、四川乡试副考官、广西学政、会考同考官。1900年丁母忧回籍,任学古书院主讲。晚年讲学于学古书院。卒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

1886年4月21日,贵州贡士赵以炯在光绪丙戌科的殿试大考中才压群英,荣膺状元。赵以炯大魁天下的消息传出后,天下为之震惊。状元居然被西南边陲的士人夺走,不得不令朝野关注。为此,中外视赵为“异士”,叹为“绝异”。在京时任监察御史的贵阳人李端棻,特为赵以炯撰两联祝贺:

遵义籍的外交家黎庶昌在其《拙尊园丛稿·赠赵殿撰序》中赞曰:“吾黔贵阳赵君仲莹始以状元及第魁天下,中外尤以为异。士在黔闻者,相与引觞称庆,有若荣宠被于身”,认为赵以炯是贵州“山川清淑旁魄之气郁集蓄久”孕育出的人杰。

梁启超把这种“地灵人杰”的史观又推进了一步。他认为:人民、地理环境与历史关系,“恰如肉体与灵魂相待以成人”一样的密切。这种观点清楚地告诉我们,什么样的历史文化,什么样的地理环境,就造就出什么样的人才。因此笔者认为:要弄清赵以炯成才的原因,就必须了解他生长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和家庭渊源,这样才能获得一个较为正确的结论。

赵以炯的生地青岩,地处贵阳近郊,距高原明珠花溪中心地区约12千米。明朝大旅行家徐弘祖在其《徐霞客游记》中称青岩为“南鄙要害”,是兵家必争之地。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官军在青岩1千米处设立青岩堡,驻军屯田,青岩因此得名。之后,明王朝为了拱卫贵州宣慰司城贵阳,在其周围设立卫所,又在卫所设立屯堡。青岩镇就是最早的屯堡,其功能就是保卫黔南至贵阳粮道的畅通和对付土司的反叛、少数民族的起义。由于驻军及其家属的涌入,为商贾提供了赚钱的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青岩也随之热闹起来。明清之际,这里已是商业繁荣、人文荟萃、寺庙林立、香客如织的热闹市镇。较之省城贵阳来说,青岩虽不及其繁华热闹,但麻雀虽小却肝胆俱全,四处洋溢着文化的氛围。值得一提的是,在青岩镇,就有大量的明清建筑群。这些古建筑群加上古城墙、石牌坊、青石板铺砌的街道、青瓦木屋的四合院,把小镇装点得古色古香,透露出历史文化的韵味和浓厚的宗教气息。其中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建造的赵理伦(赵以炯曾祖父)百岁石牌坊,可谓石牌坊的精品。8只石狮子稳定石柱,皆为扑腾状,神态逼真,造型奇特,被现代绘画大师刘海粟誉为石雕杰作。昔日青岩人引以为荣的人文景观有九寺、八庙、五阁、四溶洞、二祠、一宫、一书院、一状元故居、一天主教堂及古城墙,它们各有特色,独具风韵,使小镇四处洋溢着历史文化的气息。

由于历史文化的熏染,明清以来青岩人对“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思想情有独钟,士人们面壁苦读,志在功名,试图以此荣登仕途,扬名显亲。清康熙年间,青岩辖属的骑龙寨就出了两位称誉黔中、名扬海内的才俊:一是名满京华的大诗人周起渭(字渔璜),他被时流推崇为“力持风雅,领袖群彦”的文坛领袖,曾参与编纂《康熙字典》,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一是曾任台湾诸罗县(今嘉义县)知县的周钟碹,在其任上编了一部《诸罗县志》,为后世留下了一部宝贵的地方史乘。

除了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孕育了赵以炯这样的人才之外,在赵以炯成才的道路上,其家庭也起着关键作用。

赵以炯出生于青岩一书香人家。其父亲赵国澍(字畏三)是当地的团总,早年就读于省城著名的贵山书院。其同窗好友张琚、黄彭年、莫友芝均是名噪一时的黔中才俊。赵国澍受儒家思想熏染,民族意识强烈,他亲眼目睹了西方列强对我国的鲸吞蚕食,尤其对洋教在中国内地的深入十分反感。咸丰十一年(1861年)发生的“青岩教案”,处决了4名闹事教徒,并捣毁了天主堂大修院,而赵国澍是这起“教案”的主要发起者。

赵妻陈氏出生于贵阳书香人家,知书达理,贤淑能干。长女以兰,幼承母训,学识极为渊博,是清朝贵州女才人之一。以兰后嫁举人寇宗华。寇宗华后任福建莆田、闽县知县。据寇宗华之孙寇述信回忆,当年其祖父在福建做官时,“文稿书翰多出自赵氏夫人手笔。赵以炯与其弟以煃同科考起进士,赵以炯更以殿试第一夺魁,都得力于其母的严格课读及其姊以兰的辅导”。由此可见,一个人之所以能成大器,一方面是他天资聪慧,自幼勤学好问;另一方面,则得助于良好的家庭教育。正是在其母与姐姐的严格课读及悉心辅导下,赵以炯兄弟四人矢志于学,相互砥砺,以自己的才华学识,向中国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输送了三个进士、一个经魁。赵氏兄弟在科举场上骄人的成绩,不仅激励了黔中士人向学之风,而且破除了中原士人认为贵州是“蛮烟僰土”“文化沙漠”的传统偏见。

赵以炯才高学博,诗文俱佳,从小就显露其不同凡俗的个性及过人的才华。在其《咏刺梨》中,他这么写道:“生在山间不入盆,擅妍不肯进朱门。却和龙井酿成酒,贡上唐朝承圣恩。”光绪八年(1882)赵以炯与其侄赵沅香赴京会试,落榜而归。这次文场失意并没有使他消沉,相反坚定了他奋发图强的决心。从他自吟诗中可看出其雄心壮志。其诗云:“一上上到赵家楼,目击江翰气横秋。眼前若无三山堵,看破江南十二州。”而赵以炯在殿试上所作的诗、文、联语,无疑是佳作。在保和殿殿试时,光绪帝曾出楹联以考其才华。

光绪帝的上联是:“东津明,西长庚,南箕北斗,谁能为摘星汉?”

赵以炯所对的下联为:“春牡丹,夏芍药,秋菊冬梅,臣愿作探花郎。”

赵的下联对仗工巧,意味深长,由此可见其蟾宫折桂、文魁必得的自信心。

主考官对赵以炯试帖诗《赋得“烟雨早霞生”得生字五言作韵》的评语为“刻画工巧,藻不妄抒”;其策对《中庸不可能也》的评语则是“绝不矜才使气而轩豁,呈露题蕴自阐发无遗,知洗练之功深矣”。

《历代状元殿试策对观止》对赵以炯的策对有如是评语:“博学多识,理密慎思,文笔流畅之处,的确不亚于别的状元策。”

赵以炯平生工文善诗,书法亦佳,惜传世不多。现将赵以炯为同乡好友颜嗣微《乔梓联吟》诗集的题辞恭录如下: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八月,赵以炯病逝于青岩。这位黔中山水清音孕育的一代英才虽然离我们远去,但他的才华睿智,以及志在夺魁的人生价值,将激励贵州人奋发图强,大步前行。

600年贵州(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