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油桐油茶之乡
所属图书:《册亨风物志》 出版日期:2016-11-01 文章字数:1642字

油桐油茶之乡

册亨属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年无霜期345天,适宜植物生长,因此有“生态之县”的美誉。全县有森林面积251.4万亩,其中包括杉木50万亩、桉树30万亩、油茶12万亩、油桐40万亩、核桃7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为64.5%,活立木蓄积量550万立方米,林业产值2.98亿元。册亨已成为全省规模最大的杉木速生丰产林基地,贵州省十大林业县之一。除了杉木以外,油桐油茶也是册亨的主要经济作物。

油桐

油桐果

油桐早春开花,秋后结果。桐籽榨油的出油率约为32%,桐油可用于照明或作为工业原料。据《兴义府志》记载,册亨于清嘉庆年间引进油桐种植,到民国初年,县境内已大量种植油桐,当时以民间自己制造的土榨油机榨油,许多外地如安龙、兴仁、贞丰及广西商人来册亨购买桐油去供人照明及制作油伞、油纸、油布、刷斗笠、漆家具等。1926年,贵阳人肖强任册亨县知事,他提出“家有千株桐,子孙不受穷”的口号来鼓动农民种油桐。据1935年的《册亨县乡土志略》记载,册亨每年输出桐油500余担(每担60斤),价值约1.5万元(当时货币为银圆)。

1948年,桐油输出1300多担,主要运往兴仁、安龙和广西的百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人民政府把油脂产业作为发展农业经济的重点来抓。1954年3月4日设立油脂收购站,负责收购农民生产的油料,次年升级为油脂公司。1962年,县政府实行奖售政策,农民每售桐油50千克奖售化肥15千克,棉布1丈(1丈约等于3.33米,下同),煤油25千克。1963年新建桐油加工总厂,年产桐油300多吨,所生产的国际二级桐油曾是外贸出口的免检产品。1990年10月进行技术改造,年产桐油量增加至1500吨。

1980年,省政府将册亨定为油桐生产基地。1998年册亨县生产桐油1158吨,产值670多万元,并作为外贸出口商品之一,当年出口了8吨。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通过招商引资,新建了几家民营桐油加工厂收购本地桐籽进行精加工。但受到市场价格的影响,本县的桐籽有部分卖到外县,在本县加工榨油的桐籽只占十分之七八。21世纪以来,册亨每年桐籽产量为3万吨左右,生产的桐油约3000吨左右。

油茶

油茶是常绿灌木,冬季开花,花谢之后结果,种植后四五年开始挂果,挂果期长。其茶果所榨的茶油是优质的食用油,色清而味香,营养丰富,具有降血压、降血脂及软化血管等作用,是布依族喜欢食用的植物油之一。此外茶油还可加工成高级护肤化妆品,茶饼可加工成精油,茶粕可用来制作有机肥料或生产农药。清道光年间,册亨开始种植油茶,主要产区在秧坝、弼佑,其余乡镇也零星种植。据1935年的《册亨县乡土志略》记载,册亨每年输出茶油约5000担(每担30千克),价值约9万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政府把发展桐油、茶油产业列入五年国民经济发展计划。1976年,贵州省政府将册亨县定为油茶生产基地。20世纪80年代,政府拨款扶助扶持农民造林,1981年至1984年间,政府扶贫资金85万余元营造桐、茶林3万多亩。

2010年,全县有茶油林面积10万亩,占全省茶油林面积的10%左右,当年产茶籽3500吨,产茶油900吨。2011年以来,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把茶油产业列为册亨县扶贫开发的主要产业之一,2011年至2014年共争取到项目资金3550万元,完成优质油茶苗圃、低产林改造、新油茶林种植、植被恢复等项目的实施。

2005年建设并投产的册亨县保健香料植物油厂加工生产的山茶油设计年产量2000吨,这是可完成精深加工的规模以上的企业。但随着近年来茶油价格的上涨,农民自己榨油自食自卖的居多,企业收购的茶籽货源不足,实际出产量不足设计产量的一半。近年册亨县的油茶籽年产5000吨以上,而2014年规模以上企业生产的茶油只有8吨,大部分原料加工方式还是民间土榨。

弼佑是册亨产油茶大镇,每年生产茶油量在100吨以上。如2012年,全县油茶籽产量为4500吨,其中弼佑就生产了2500吨,占全县总产量的一半以上。

茶油

册亨风物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