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布依戏
所属图书:《册亨风物志》 出版日期:2016-11-01 文章字数:1614字

布依戏

布依戏是我国少数民族戏曲剧种之一,被列入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今,册亨县布依戏主要在八渡、丫他、巧马、秧坝、弼佑、百口、者楼等乡镇的布依族村寨中流传。

布依戏,过去称“土戏”“欢戏”,布依语称“谷艺”,是用布依语演唱的戏曲剧种。

布依戏的历史悠久,据册亨县板万戏班遗存清同治年间手抄本《欢戏历源》记载:“至乾隆六年辛酉年正月初三在寨中浪洞都建台,初年演出成功”,说明布依戏至少在清乾隆六年(1741)就已成形,至今已有270多年的历史了。

1984年,布依戏传统剧目《罗细杏》参加国家文化部在昆明举办的“全国少数民族戏剧观摩录像演出”,获“优秀剧目奖”,被授予“孔雀杯”奖。至此,布依戏正式被国家认定为民族戏剧。

板万布依戏

经历了长期的发展演变,布依戏形成了一套较为固定的演出程序,包括“开箱”“敬老郎”“点符浪”“降三星”“打加官”“主戏”“升三星”“扫台”“送老郎”“封箱”等。除“主戏”所演的剧本内容不固定外,其余有固定的演出剧本。此外,在布依戏演出过程中,“主戏”开场前有一场“闹台”表演,通过小丑滑稽的动作和诙谐的语言来烘托气氛,吸引观众。

布依戏保留了极具宗教色彩的演出习俗,村民们希望借助演出驱除邪魔,祈求神灵保佑,并希望戏剧演出活动能够正常进行和持续发展,这也正是布依戏能够历代传承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

布依戏剧目分为传统剧目、移植剧目、现代剧目三类。传统剧目源于布依族民间传说故事或史实,唱、白均用布依语,民族特色极为浓郁。代表剧目有《罗细杏》《三聘村姑》《转路洞》《穷姑爷》《金猫宝瓢》等。移植剧目是根据汉族的历史事件、传说故事、小说及唱本等改编而成,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这些剧目已完全民族化,代表剧目有《薛丁山征西》《王玉莲》《玉堂春》《武宣王闹花灯》《陈世美不认前妻》等。现代剧目主要反映了布依族人民在现代的实际生活,唱、白均用布依语,代表剧目有《李卜长打铁》《好媳妇》《婚姻与科技》《赶会》《谷艺神袍》等。

布依戏音韵体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逐渐成了布依族人喜闻乐见的音乐表现形式。布依戏兼容并蓄,其音乐不仅融合了本民族民歌、八音曲艺的曲牌曲调,而且还汲取了花灯、彩调中的音乐元素,形成了以“刮海利”和“衣各该”的音乐声腔为代表的两大艺术类别。布依戏唱腔及伴奏音乐具有独特韵味,形成了较为鲜明的民族艺术风格。

布依戏的表演行当大致分为旦、生两大类别,旦行有小旦、正旦、老旦、武旦、彩旦;生行有小生、文生、武生、老生、大王(净)、差官、小丑。布依戏素有“文摇扇,武挥刀”的艺谚,各类行当表演已逐渐趋向程式化。“小旦柳眉手握扇,紧腿慢步身柔软;小生剑眉迈方步,风度翩翩要自然;老生出台慢悠悠,阔额方脸把须冉;丑角活跃走猴步,白鼻尖咀如鼠窜。”这些便是对布依戏各个行当程式化表演的概括。

“一桌二椅、门帘幕帐”是传统布依戏的舞台陈设,演出中不换景,全靠演员精湛的表演,戏幔绘“八仙”图案,表达布依族人驱邪祈福的心愿。戏剧人物的性格、相貌、身份等,都通过脸谱及服饰装扮来表现,具有独特的美学风格。

布依戏班一般有32至36人不等。册亨布依戏诞生以来,有板万、乃言、八达、央侯、者弄、团丰、者术、弼佑、洒宜、洛省、洛艾、者告、路雄、坝或、沙艾、马永、荣丁、崩杠、板坝、秧佑、纳阳等戏班。至2005年,能开展活动的戏班有乃言、弼佑、板万、者术、路雄、秧佑、板坝7支,多数戏班队伍已停止了活动。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推进,一些戏班活动得到恢复,现今能开展活动的戏班有乃言、八达、央侯、者弄、者术、弼佑、洒宜、板万、路雄、板坝、秧佑、纳阳等。他们不仅活跃在册亨县的各个乡镇,也会到县外开展演出活动。

弼佑布依戏

布依戏乐队

板坝布依戏

匾牌之一

匾牌之二

传承人所获奖章与奖牌

国家文化部颁发的“孔雀杯”奖

“老郎”木雕

布依戏服样图

布依戏中的武生头饰

布依戏中的包公脸谱装扮

布依戏中的武生装扮

布依戏中的小旦装扮

洒宜布依戏

册亨风物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