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李寨寻古
王李寨是册亨县冗渡镇威旁村所辖的一个大寨,在贵州公路省道312线改道后的册亨至安龙路段的路边,距册亨县城30千米。全寨居住着王姓和李姓人家,因而得名王李寨。其中王姓村民有98户350多人,李姓村民有38户170多人,均是布依族。寨子周围竹木森森,后山顶上有古营盘残垣,寨中古树参天,寨脚有古桥流水。寨子对面山脚有一片古冢,为考证该寨历史提供依据。王李寨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皆有的旅游胜地。
要对王李寨探古寻根,就得从一座古墓碑说起,因为这是有文字记载的史料。
小巷
2008年农历十一月二十四,王李寨民翻修先祖最古老的一座坟墓。其墓碑刻录有文字“先祖考王公凤夏字南夏、妣王母李氏墓”“先祖原籍江西九连县庆阳府,于洪武十四年调北征南……”经考据,明洪武二年(1369),明太祖朱元璋采取调北征南的措施,派指挥使胡源率兵征剿起义民众。明洪武十五年(1382),朱元璋统一了贵州全境,并留下士兵耕垦,王李寨先祖王凤夏可能是这个时期留在当地耕垦的一员。据当地王氏村民介绍,原祖王姓入赘李姓,后王姓子孙繁衍,才另择李寨一侧居住,实际是一个寨子,王李姓各居一边。至于先祖原籍江西九连县庆阳府,查阅《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和《中文大辞典》后发现,两书都没有关于九连县的记载。只记有九连山在广东连平县,九连城在辽宁安东县。庆阳府,隋朝置庆州,宋升庆阳军节度改成庆阳府,清代属甘肃省安化,民国时改安化为庆阳县。碑文与史实有待考证。
王李寨原名布依语为“么赖”(mbosrais),汉语译音为坡赖。布依族的“mbos”是水井,“rais”是板栗果,因寨子中间的一株小板栗树下有一口水井而得名。这口古井保存完好,井水清亮。小板栗树是寨子中的古树之一,此外还有白杨树、大杨柳、酸枣、岩林、阴阳果树等树种,这些古树的树龄至少在千年以上。其中一株阴阳果树最为珍贵,树高50米以上,树干需10人合抱。春天开花,秋天结果,果实外壳为绿色,剥开外壳是硬壳坚果如核桃果,再剥开硬壳便是果心。果心分成红白两瓣,因之得名阴阳果树。果心是治疗痢疾的中药材,红痢吃红色,白痢吃白色,药效极佳。
寨子后山顶有古营盘,占地约150平方米,进山路用石板铺垫,拾级而上可到营盘朝门。山顶平地有雕凿的条石屋基和瞭望台,周围筑石墙。在瞭望台上环视四周,山水、林田、道路尽收眼底。山势险峻,易守难攻,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寨子中修筑“官厅”。“官厅”是古代布依族首领用于战争时的瞭望台和议事亭,早先是建在村寨的山上。而后没有大的战争,就把“官厅”立在寨中,作为祭祀主神和议事的场所。祭祀的主神是地方已故的头领。每年的正月初一为主祭日,届时寨中几位德高望重的男性长老首先要到厅前放鞭炮,而后各家各户备齐供品及香烛纸钱到官厅集中祭拜主神。拜毕,长老当众议事,议事内容为当年的生产生活安排,包括村规民约的修订,社会公德、文明礼貌教育等事宜。除修建“官厅”外,还修建有社神亭棚,每年“三月三”“六月六”等传统节日时,要集体供敬社神。
王李寨的民居建筑分为古建筑和现代建筑,古民居建在靠山脚下的斜坡地带,大部分是三开间,中间立两列木柱,左右面和后面筑有石墙,为了采光需要,石墙中安装用石板雕凿成的古铜钱似的窗框。房屋后半部分在平地上,前半部为地脚楼,筑石梯,可由石梯上地脚楼的中间正门,左右两间前开木条窗,有十字形或万字形的窗框。房顶按六分水、人字形、歇顶盖火烧泥瓦,片片青瓦顺次铺垫,形成对称排列的瓦沟。为了传承和保护传统民居文化,开发现代乡村旅游,政府在这里拨款翻新装修古民居。现代民居建在老寨下方小河两边的平坝,每户建二至三层楼房。为了传承布依族古民居的建筑元素,屋顶仍按六分水、人字形、歇顶盖小水泥瓦,房前修建院落形成四合院。
一条小河由西向东穿寨而过,有三座古石桥连接河两边,因此有“一里三洞桥”之美称。桥为石拱桥,古代没有水泥,于是就用桐油拌石灰作浆,烘干后非常坚固,至今保存完好。河两岸修筑有河堤,河堤上杨柳依依,河段中筑堤坝蓄水,河水潺湲而流。河池中鹅鸣鸭叫,姑娘漂衣浣纱,好一派江南水乡之景。愿喜爱自然之美者或好访古寻根者到此一游。
板栗树
文化井
古树与社神
阴阳果树
水柏杨
“官厅”
铜钱石窗
民居
寿匾
朝门
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