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渡古道关
八渡位于册亨县城南73千米处,自古以来是黔桂两省区的交通要道。宋代绍兴年间,朝廷在邕江设马市,黔西南地区的名马就经八渡运往广西出售。清雍正五年(1727)改土归流,拨粤归黔,划江为界,八渡是两郊关,黔设把总,粤设外委,互相守关。清代册亨布依族诗人麟瑞氏把八渡列为册亨八景之一,并作《浪淘沙》云:“八渡住江湾,是两郊关。黔粤封疆一水间,从春徂夏红于染,涌出丹颜。守吏严察奸,非同等闲,异服殊音来往艰。阳斜即以轻舟系,空把船攀。”
如今,八渡是公路、铁路、水路交汇的黔桂边陲重镇。
八渡口
公路: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满足抗战的需要,1939年开始修筑安龙至八渡的公路,当时称为黔桂西路安八段,1942年基本完工通车。那时八渡设有简易码头引渡,置木渡船,用人工牵缆。1945年元旦,美军中国战区司令麦克鲁和中国远征军司令杜聿明亲自到八渡视察。同年3月初,调集民工和技术员共一万多人,加上美军一个工兵营和国民党昆明陆军一个工兵营,对安八路进行维修。八渡设立兵站,江面架设铁索桥,当时从云南滇缅公路运送抗战物资到广西都要途经八渡。1949年,为迎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云南,罗盘区游击队22团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野战军工兵营,把被洪水冲毁的索桥重新架浮桥,使陈赓司令员率领的第2野战军第4兵团顺利渡过八渡,到云南消灭残匪,解放云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八渡码头重建,并打造船只,进行机械化作业,用120匹马力的拖船和72吨级的船舶渡运。
铁路:由南宁乘列车经南昆铁路向西北行驶,驶出广西境内最后一个隧道,视野突然开阔,此时列车在一座高桥上行驶,这就是南盘江大桥。大桥全长530.18米,建筑高度115.69米,该桥被誉为“神州第一桥”,它结构新颖,科技含量高,集高、难、新、险为一体,巍然屹立在南盘江上,雄伟壮观。列车从大桥再行约600米,进入八渡火车站,它是一个县级站,1997年3月18日,南昆铁路接轨通车典礼就在这里举行。铁路通车运行后,这里是大西南出海的咽喉要道,每天24小时内有50趟左右的列车过往。
八渡全景
水路:八渡位于南盘江中下游,南盘江古称赤水、温水、桥水。八渡口海拔374米,枯水期江面宽120米,洪水期宽200—250米。江面上,昔日的竹筏小舟已被机轮船代替。20世纪90年代以来,南、北盘江、红水河河道得到整治后,八渡可通航100吨位的船只。2003年,由贵州省交通厅投资600万元建设八渡港码头竣工使用后,船舶游弋,每天装载着盘江两岸土特产品的船只在码头装卸,码头呈现繁忙景象。
1998年8月,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册亨县乃言乡,迁址到八渡建镇,八渡镇被列入全省18个重点建设示范镇之一。八渡镇总规划面积为22.5万平方米,铁路下方建小城镇,占地面积300亩。现在小城镇已修建了一条长1175米,宽20米的开发大道,大道旁修建两层楼以上的砖混水泥平房。同时修建了一条长1048米、宽10米的连接码头的河滨大道,大道两旁榕树成阴。小镇上有旅社、饭店、娱乐歌舞厅等场所。每年春天,山花怒放,八渡江岸的奇石和彩色贝壳裸露,广西南宁市、百色市、云南罗平县及我省兴义市等地远道而来的奇石爱好者云集江边,各有所好,各有所求,都捧回了形态各异的艺术品。每当太阳西斜,舟楫泊岸,江滩渔火连同小镇上的灯光将江面映照得五光十色。龙滩电站大坝蓄水后,八渡镇政府门前出现一片碧波荡漾的人工湖。独特的交通优势和区位优势使这里成为极佳的旅游城镇。
船行盘江
渡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