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名人掌故
所属图书:《册亨风物志》 出版日期:2016-11-01 文章字数:6209字

名人掌故

册亨布依族中虽然没有名震天下、叱咤风云的人物,但至今仍然流传着许多知名人士的趣闻轶事,反映了布依族不屈不挠的抗争和追求文明、自由的精神,他们不失为时代潮流中的佼佼者。

“五品顶戴”班廷珍

班廷珍,男,布依族,生卒年月不详,今弼佑镇秧佑村人,于清朝同治四年(1865)被兵部尚书督部堂授予五品军功。功牌内容如下,“钦命督办军务兵部尚书总督部堂署理贵州巡抚兼署提督军门张(即张亮基)为:给发功牌奖励事,照得本部堂督办军务,凡有在事出力人等自应择优奖赏以示鼓励。查有本州半甲江边亭六品军功班廷珍军务出力,堪以赏给五品顶戴,汇案咨部外,为此牌仰该军功遵照只领,如后有功再行陲赏,务各奋勉图报,不得藉牌滋生事端,切切须至功牌者。右牌给五品军功班廷珍。准此!同治四年正月十三日。督部堂行”(该内容按功牌原文抄录,有部分语句含意不明,为还愿史实,未作处理)。

贡生陆阳春

陆阳春(1797—1860),布依族,今巧马镇者告村人,自幼熟读经书。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考取兴义府己卯科秀才,后累赴乡试不第,在家苦读。道光二十二年(1842)赴京城赶考,被授予拔贡生。依照当时惯例,陆阳春应分到外县教授儒学。但他认为家乡文化落后,不如回乡开办学堂,培养桑梓子弟,也可与家人团聚。当他回乡路过册亨州同城册阳时,受到州城耆绅的热情款待,并陪他游览城南伟丫景点青云洞,陆阳春应时赋诗一首以作留念。诗云:“洞对千峰翠,云飞一生青,有山皆拱立,无石不玲珑。壁观天然美,池涵倒映星,迢迢梯接引,高处好谈经。”后来此诗载入《兴义府志》。

陆阳春回到者告开办学堂,招者告和附近村寨布依族儿童,他不论贫富,不分亲疏,来者不拒,有教无类,治学严谨,培养不少本地文人。桃李满乡邻以后,他便提议在者告寨后山上修建一座文峰塔,以象征“文星高照,地灵人杰”。各村寨民众十分支持,伐木造屋。文峰塔建成后,每年农历四月初八,童生秀才,乡民寨老便在此聚会,以期今后多考取秀才贡生。文峰塔曾被载入《兴义府志》,清光绪初年倒塌,现塔基仍依稀可见。

清咸丰十年(1860),陆阳春去世,享年63岁。

秀才黄锦辉

黄锦辉(1847—1908),布依族,今册亨县八渡镇乃言村上寨人。自幼深受父母怜爱.其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在他刚满7岁时就将其送到广西西隆州城(今广西壮族自治区田林县旧州镇)外祖父家读书,直至清同治十年(1871)才返回家乡乃言。

清光绪二年(1876),29岁的黄锦辉赴兴义府参加乡试,乡试成绩第一名,为秀才之首,轰动州同全境。回乡时在州同城逗留了几日,由于黄锦辉一身布衣,穿着土俗,被州同城内的一名典狱吏恶语侮辱,他愤然写一张状纸告至州同官处。州同官传讯时,见他一身土布衣着,便呵斥道:“秀才乃是皇上门生,国家之栋梁,瞧你这身打扮,能配得上秀才身份吗?”黄锦辉轻蔑地回答道:“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州同官听后一惊,但又不甘示弱,又道:“你既是第一名秀才,现我出一上联,由你对下联。”随后摇头晃脑哼道:“本院昨晚听鸡鸣,三更五点,五点三更,五五二十五点,点点不差;红罗锦帐忧,牢狱间忧,惟优独欢。”黄锦辉不假思索便对出下联:“先生今日卜卦灵,两爻八卦,八卦两爻,八八六十四卦,卦卦分明;青襟竹榻乐,诗书中乐,庸乐自悲。”州同官见他才思敏捷,气度不凡,随即以礼相待,然后传典狱吏当场向黄锦辉赔礼道歉,并严厉教训。消息传开后,州同城里的民众纷纷前来恭贺,许多读书人还向他要他考中秀才的那篇名为《时取薄敛》的文章来拜读。

黄锦辉考中秀才回到家乡后,决心放弃个人前程,全身心地投入到设立学馆、教育家乡子弟的事业中。

清光绪十七年(1891),因册亨州同官张钧鱼肉百姓,民怨四起。黄锦辉受民众委托,收集张钧各项罪状后赴省府贵阳控告,并将禀帖呈送抚、藩、臬三府。省府受理后,却以“地方官乃民之父母,民告父母则犯逆罪,待查清后方以处理”为由,先把黄锦辉关押在省府狱内。经过一年多的调查核实,省府最终以“册亨州同张钧,贪残暴虐,黄锦辉代册亨州四甲二十三亭夷汉控告属实,张钧撤职,着兴义府立即将张钧押送来省查办,并在册亨州同署刻石记载,以儆来者”的批文结案,黄锦辉得以释放。消息传至册亨州城,全州民众深受鼓舞,自发组织100余人到贞丰州城迎接黄锦辉回乡。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有广西游勇(土匪)数千人分几路侵扰兴义府属,其中一路约400余人自广西渡过南盘江入侵乃言寨。黄锦辉不顾自己年事已高,挺身而出,组织邻近村寨的青壮年修设卡棚,击退游勇的多次进攻。双方相持十余天后,又有省府派安义镇总兵镇标营管带郑锦堂率队前来支援,乃言寨最终得以解围。事后,因抗匪有功,册亨州同对黄锦辉给予嘉奖。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黄锦辉辞世。他一生开馆教学,把文化知识传播给了家乡百姓子弟,并有不少诗文流传于世。

壮士岑建坤

岑建坤(?—1939),布依族,今册亨县岩架镇洛凡村人。青年时代投靠望谟板陈地方实力派人物王海平,在王海平的司令部任营长。

20世纪30年代初,其父岑玉廷在担任册亨县第7区副区长时,因与区长韦庆芝争夺辖区内的势力和洛凡场坝的税收,被韦庆芝以“内外勾结、偷牛盗马、坐地分赃”等罪名在高洛羊场将其杀害。为报杀父之仇,岑建坤组建了一支百余人的队伍在洛凡一带开展活动,由于在经济上得到其伯母的支持,同时还与镇宁县六马的王凡洲,贞丰县洛六的韦子安、韦安周等地方势力结成同盟,岑建坤的声望日渐高涨。在此期间,他还派其副官杨再华到望谟卡法与中共地下党员牙永平、牙秀峰等取得联系,并保持密切的联络。

1937年初,册亨县国民政府实施人口复查,岑建坤联络洛凡联保几十个寨的民众阻止夏礼杰等复查人员进入洛凡境内。同年6月,岑建坤以“洛央天主教堂司铎袁雅格包庇纵容教友韦庆芝专横跋扈、残害无辜”为由,亲自率领100余人的队伍攻打洛央寨,还提出了“活捉袁雅格,剿灭韦庆芝”的口号。袁雅格闻讯后,将教堂的20余支步枪交给韦庆芝,由韦庆芝征召洛央壮丁连同第7区的义勇队共60余人在洛卡寨设防进行阻击。岑建坤首先组织攻打卡麦、洛桃两寨,经过两天激战,仍攻不下,于是下令火烧卡麦、洛桃寨后率部撤回洛凡。7月,册亨县长李光启派遣民政科长胡幼贤、保警队长王孟辉会同第1区长张中华、义勇队长雷再金以及板坝区义勇队和壮丁等组成200余人的围剿队,前往洛凡会剿岑建坤部。岑建坤在平庆寨设防,未能守住,退至洛凡。随后因力量悬殊,围剿队很快就攻下洛凡,并火烧了洛凡、板红两寨。岑建坤率部撤出洛凡,前往贞丰县洛六寨靠拢韦安周部,之后又率队投靠王海平部,王海平委任其为营长。

1937年7月,抗战全面爆发后,岑建坤率部100余人联合韦子安、韦安周部,积极配合中共卡法连队,在册亨、贞丰、望谟三县交界处开展活动,顽强抗击国民党当局的残酷围剿。

1939年11月,岑建坤在望谟板陈被兴仁第3行政区专员刘时范实施诱捕,押解至兴仁后被杀害。

一等功臣黄阿旺

黄阿旺(1923—2005),男,布依族,今八渡镇乃言村下寨人,农民,中共党员。

1946年,黄阿旺被当时的国民党政府抓壮丁。1949年12月,在湖南长沙起义中被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8509部队4支队4连。1952年,黄阿旺随部队入朝参战,被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第9师25团1营3连炊事班。在朝鲜战场上,有一次在去前线送饭的途中,黄阿旺用扁担当武器俘虏了美国兵,被部队记一等功一次,部队文工团还将其事迹编成文艺节目进行宣传。在后来的《英雄儿女》影片中,志愿军炊事员用扁担当武器俘虏两个美国兵的情景,就是以黄阿旺的事迹为基础创作的。

黄阿旺影像

1956年,黄阿旺退伍回乡后,担任乃言乡民兵连连长。1957年3月,黄阿旺带领民兵活捉从外地流窜到乃言的土匪头子牛大麻及其随从贺廷山,被省人民委员会和省军区记一等功。

1960年4月,黄阿旺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民兵代表大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获得中央军委奖励的“56式”半自动步枪1支,现陈列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耆宿覃发修

覃发修(1922—1993),男,布依族,今弼佑镇央兵村人。

覃发修自幼聪颖好学,6岁入本村私塾念书。10岁时已全部学完《三字经》《百家姓》《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私塾课程。11岁时,因母亲病故而停学在家放牧。14岁时,因其父亲续弦而有继母操持家务,又到外村继续上学,学完了《幼学琼林》《诗经》《书经》《对偶》《千家诗》《增广贤文》等课程,国学知识功底较为扎实。20岁时,因家庭经济困难,无力到外地继续求学,只得在家务农。

覃发修影像

当时,覃发修所在的布依族村寨,像他这样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人极少。为了学以致用,每逢节日庆典、婚丧活动时,他便帮助别人记礼账、写对联等。平时帮人写请帖、田契、状子等,深受村民的敬重。1943年,国民党弼佑乡乡长黄定才,上通县官,下通保甲长,专权舞弊、借端寻衅、搜刮民财,乡内广大民众敢怒而不敢言。为平民愤,覃发修组织民众,收集证据,联名上县府控告,请求县府将黄定才革职查办。而后黄定才以250块大洋贿赂县长周国华,得以继续担任乡长职务。1944年除夕夜,因民愤极大,有人将土炸药扔进黄定才家院内,引起爆炸,以示警告。黄定才主观臆断,认为是覃发修的舅父覃生林所为,于是以覃生林抗粮为由,将其告到县府,要求“严惩顽民以儆效尤”。1945年3月,县长周国华不经查实就派遣县保警队和弼佑乡丁150余人攻打覃生林家,并打死了覃生林等无辜村民4人,打伤3人。随后,又以覃生林的财物已经转移到覃发修家为由,进而围攻覃发修家,并强行掠走大量财物。覃发修不畏强权,愤然状告至兴仁专署,后经兴仁专署明令催办核查,黄定才被撤除乡长职务。

1947年至1950年,覃发修在本村设立私塾,教授学童。

1951年5月,覃发修组织当地民兵民众,积极配合人民解放军剿灭国民党残余势力。

覃发修于1951年5月任弼佑乡央兵村村长,1953年2月至1956年11月,历任者岳乡副乡长、乡长、秧坝区副区长、县财政科副科长等职,期间到贵州省少数民族干部训练班学习。1956年12月至1967年7月,任册亨县第二至第六届副县长。在此期间,1956年,当选为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9年1月,当选为政协安龙县委员会副主席。1960年12月至1967年,当选为政协贵州省委员会第二届、第三届委员。1973年5月至1981年3月,任册亨县革命委员会科教办主任。1979年12月增补为政协贵州省委员会第四届委员。1981年4月至1984年4月,任册亨县第八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982年4月,当选为政协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第一届委员会副主席、黔西南州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84年9月至1990年,任政协册亨县委员会第一届、第二届副主席。

覃发修在从事行政工作的同时,广泛收集册亨县地方历史、文化、教育、宗教、民情风俗等方面的资料。曾向中央民族大学、贵州民族学院、西南民族学院、贵州民族研究所、贵州省文化厅艺术研究室等院校和单位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布依族历史文化资料。1981年,覃发修担任册亨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副主任,参与组织编写县政协文史资料一至四辑、县志资料选集一至二辑,县民族志、民政志、卫生志、税务志等史志书稿。他经常勉励史志工作者要安心工作,安于清贫,并赠诗一首给县史志办:“不为金钱不为名,漫话沧桑见赤诚。老马有情学司马,清明无意学渊明。宁将忙夜加闲夜,不负先人启后人。留得一史一志在,天长地久总芬芳。”同年10月,参与贵州省《布依族简史》审稿,并提出修改意见。1982年,参与贵州省《布依族文学史》审稿。1988年,覃发修担任册亨县民间故事、民间谚语、民间歌谣“三套集成”编委会总编。1988年,被贵州省艺术科学规划小组聘任为《中国戏曲音乐集成贵州卷·布依戏音乐分卷》编委会副主任,并参与了《布依戏志音乐卷》审稿。

覃发修是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长期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共事,肝胆相照,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和民族团结作出极大的贡献。

艺人黄朝宾

黄朝宾影像

黄朝宾(1926—2008),男,布依族,农民,高中文化,今八渡镇乃言村人,乃言布依戏班第八代戏师。

黄朝宾12岁起师从乃言布依戏班第七代戏师韦学风、蒙臣斋,学习演唱布依戏,饰演“小生”“小旦”“文官”“武将”,还学习二胡等乐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他在贵阳程万中学读书的6年中只回家了3次,每次在家都参加春节戏班演出。高中毕业返乡后,黄朝宾继续传承布依戏,任乃言布依戏班第八代领班戏师,他把汉民族的古典小说改编成布依戏剧本或根据本民族的故事传说编写成剧本供戏班排练演出,绘制戏服和舞台幕布。还自费到广西旧州,本县的板万、板其等地,调查北路壮戏和布依戏的情况,向当地民间艺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1952年组织戏班在乃言大寨进行公演。1954年,乃言乡土地改革结束,黄朝宾带领的乃言戏班作庆贺演出,演出的剧目有《武宣王闹花灯》《蟒蛇记》《柳荫记》等。此后,黄朝宾多次带领戏班到县内外各地进行演出,提高了乃言戏班的知名度。“文革”结束后,黄朝宾带领大家动手制作戏服、道具、乐器、戏幔,还编写台词剧本;带头捐出自家布票,购买戏服、戏幔所需布料。带头到山上捡青杠籽卖,解决重建戏班所需经费。没有彩色原料、浆糊、珍珠、金银纸箔等道具材料就自力更生,就地解决,被迫解散的戏班很快恢复了活动。1978年,黄朝宾把戏班交给第九代戏师黄光英领班。

晚年的黄朝宾虽然不再担任领班,但依然临场指导传授布依戏表演艺术,关注乃言布依戏班的传承和发展。由于其在弘扬和传承册亨布依戏方面所作的贡献,2007年被国家文化部授予“布依戏老艺人”称号。2008年1月,获得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布依戏代表性传承人称号。

排雷英雄韦云平

韦云平(1960—1984),男,布依族,今冗渡镇冗渡村堡上组人。

韦云平1979年1月应征入伍,在中国人民解放军35210部队工兵排服役。入伍后刻苦钻研埋雷、探雷、排雷技术。

韦云平影像

在云南边防保卫战期间,韦云平所在的工兵排奉命出征云南省老山边防地区实施排雷。1984年2月,韦云平到阵地前沿连续排除越军埋设的地雷80多枚,为我边防突击部队扫清前进障碍,从而取得战斗胜利。为此,韦云平受到部队党委的嘉奖,并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被调到团教导队担任排雷教员。排雷训练结束后,调回工兵营任代理排长。在一次排雷中,韦云平带领排雷分队在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地前,他命令战士们卧倒,用手指前方说:“你们看,现在风向是朝北,而杂草偏向南,肯定埋设有地雷。”他迅速取下探雷器,连续排除了90余枚地雷。在某高地的一次排雷中,他左眼被炸瞎,之后被定为三等甲级残废,并让他回连队进行疗养。疗养一段时间后,韦云平坚决要求返回作战部队出战,团部批准了他的出战申请。

1984年10月24日,在攻打老山地区某高地的战斗中,韦云平率领工兵排战士,迅速排除越军埋设的地雷230余枚,为穿插部队前进扫清了障碍,使攻击部队迅速占领了该高地。但是,在这次排雷战斗中,因山高坡陡,地面湿滑,韦云平滑倒后不幸触响了一颗没有被排掉的地雷,壮烈牺牲,时年24岁。中国人民解放军35210部队党委给他记一等功,并授予“排雷能手”称号,同时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册亨风物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