哑面戏
“哑面”,亦称“丫面”,是流传于册亨县丫他镇板万布依族村寨的一种古老戏剧,在丧葬绕棺仪式时演出,其表演内容包括请“先人”、绕棺、送“先人”三个环节,被学界专家归为“前傩戏”,称之为古老戏剧的“活化石”。
“丫面”,布依语的“丫”,指女子、姑娘之意;“面”,是瞎子,看不见的意思,“丫面”直译为“瞎眼”的女子。但在“丫面”戏中,“丫面”不是指眼瞎的女子,而是讲女子做了一件“瞎眼”(见不得人的、令人害羞的)的事情。“哑面”戏的产生,源于板万村一个古老的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何姓后生从小在当地李财主家当长工,因与李财主家女儿日久生情,便私奔到山洞里隐居。后来,李财主病故,祭奠之日,何姓后生见其大小老姨都抬着猪、提着鸡等前去祭奠,而自家由于深居大山洞穴,清贫度日,没有祭奠物品,感觉无脸见人,左右为难之下,全家人选择了蒙面前去吊丧。到了财主家后,由于没什么东西祭奠亡灵,为表孝敬,一家人便帮忙舂碓、推磨及绕棺等。丧礼一结束,一家人就急忙赶回山洞。自此以后,在当地的丧葬仪式中,就一直演绎来源于这个传说故事的“哑面”戏。
“哑面”不仅具有传统民族戏剧的特点,还承载着丰富的布依族文化内涵。“哑面”的表演展示出一幅生动的原始初民生活图景,演绎了古时族群内个体成员间的交流与冲突,用族群世代普遍认同的方式感召族人,这对于人类学、民俗学、戏剧艺术学科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
“哑面”绕棺
在表演中,首先要请“先人”。在引导者锣声的引领下,“先人”行酒礼,转场祈祷,祈求神灵保佑亡灵早日升天,投胎转世。途中,遇“卜鲁”(叫花子)跟随,并多次调戏妹妹,又多次被哥哥分开。接着是绕棺,分三次进行,每绕棺一次转三圈,并表演一次推磨和舂碓。演出中,“卜鲁”始终挑逗妹妹,与妹妹抱在一起,哥哥发现就打。第三次绕棺时,妹妹扮成大肚子孕妇,绕棺完毕时,又扮成怀抱娃娃的妇女。最后,要送“先人”,在引导者的引领下,所有演员走到村外僻静处,将表演者穿的棕服、面具等全部烧掉,意为送走“先人”之灵,彻底断绝与所装扮“先人”的关系,以此驱邪以保平安。
长久以来,板万布依族一直在用“哑面”这种特殊的方式,祭祀“先人”,告慰亡灵,以质朴的装扮和生动的肢体语言,讲述先民们在那久远的年代的生产生活情景。
出场
焚烧道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