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鼓文化
铜鼓,布依语称为“年”(nyianz),册亨县现今保留有数十面铜鼓,最古老的一面鼓是秦末汉初铸造的,其他是唐、宋、元、明、清时期铸造的,堪称稀世之宝。
布依族铜鼓是布依族的“重器”“神器”“礼器”“乐器”,多为家族集体共有。铜鼓由家族的“长老”“族长”“长房”保管。如秧坝镇者术村平定组黄氏铜鼓、坡妹镇岩云村纳温组韦氏铜鼓,两面鼓均从古代流传下来,由族长保管。
韦氏铜鼓由四道合范浇铸,形制矮圆,制作精致,属麻江型。通高27厘米,面径48.5厘米,腰围127厘米,重18千克。胴、腰、足三段清楚,起伏明显,鼓面出沿,胴部圆鼓突出,大于鼓面,束腰、腰足间有明显折棱,胴腰间四短扁耳,耳无孔。鼓面正中有光体,其外有十二角光芒,芒间无纹,芒外一、四、六晕饰乳钉纹,二晕饰蕨叶纹,三晕饰“卍(万)”字纹,五晕饰勾连云纹,鼓身素面无纹。据韦氏族人介绍,鼓面正中的十二角光芒,每一芒代表十二地支中之一支,且有唱词。其唱词为:“长男在子方,次男在丑方,小男在寅方,长女在卯方,次女在辰方,小女在巳方,长妇(媳)在午方,次妇(媳)在未方,小妇(媳)在申方,长孙在酉方,次孙在戌方,小孙在亥方。”
圆条平边铜鼓
黄氏铜鼓与韦氏铜鼓形制差不多,纹饰不尽相同,亦属麻江型。正中有光体,其外有十二角光芒,其间无纹,芒外饰乳钉纹,同心圆纹、条形纹、绳纹、波浪纹、三角纹、游旗纹,足沿饰复线三角纹,且有一条15厘米的裂缝。束腰,四短扁耳,耳在胴腰之间,上下两端相距甚近,成组的两耳却相距较远。胴部微凸大于鼓面,鼓面出沿。面径47厘米,通高27厘米,腰围125厘米,重15.5千克。据黄氏介绍,十二角芒代表十二地支,十二方位的大神均收入十二芒中。春节期间,12岁以下的男孩,每人要燃一炷香给铜鼓拜年,主人给男孩鞭炮,以示同乐。
动用铜鼓时,要举行庄严神秘的“请”“送”仪式。用毕,要秘密收藏,这在许多史料中都有所体现。唐代成书的《隋书·地理志》记载:“自岭以南二十余郡,共铸铜为大鼓……有鼓者,号为都老,群情推服。”《续资治通鉴》记载:“家有铜鼓,子孙秘传,号为右族”。右族,即望族,就是有声望的世家大族。《明史·刘显传》中也有“铸鼓二、三,便可僭(音鉴)号为王”等记载。
布依族视铜鼓为圣物,只用于家族庆典、祭祀或重大活动,布依族传统铜鼓谱有《铜鼓十二则》《铜鼓十四则》《铜鼓十八则》《铜鼓二十四则》。册亨布依铜鼓鼓谱是《铜鼓十二则》,鼓谱音节、音调、韵律和谐。册亨发现的手抄鼓谱,经鉴定为唐代手抄本。
《铜鼓十二则》的主要内容是驱逐猛兽与恶神、御敌入侵、喜庆丰收、欢度佳节、祭祀祈福、悼念亲人、超度亡灵等。
册亨会击铜鼓者有50余人,其中最小的10余岁,最老的80余岁,20至40岁的鼓手占一半以上。为了传承和研究布依铜鼓,黔西南州还成立了“黔西南州布依学会布依铜鼓研究会”。
鼓面
鼓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