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旧城册阳
所属图书:《册亨风物志》 出版日期:2016-11-01 文章字数:1894字

旧城册阳

册阳,古时布依语称为“郎卧”,又名“西堰”,汉语译音为“世亨”。

册亨州同城图

清雍正五年(1727),设立册亨州同,第一任州同许锡昌到任后,开始选点建设册亨州同城。许锡昌召集当地土司及寨老,共同商定州同城驻地。当时有仙鹤坪、南俄(冗渡)、郎卧(册阳)、楼浩(者楼)等多个地点可供选择。经过实地查勘,认为册阳和者楼是建立州同城较为理想之地。而后又对这两地进行对比分析后认为,虽然者楼原是世亨四甲半的巡检驻地,土地平坦肥沃、水源丰富,但地势低洼、易攻难守,为兵家驻守所忌。而册阳地处青龙山之首,九头山之尾,北面石山险峻,南面土山肥沃,地势险要,居高临下、易守难攻,为兵家必争之地。经众人决议,将册阳作为册亨州同城,随后开始修筑土城墙。乾隆二十四年(1759)修建石墙,并在南、北、西三面建有城门,因东面地势较高,未设东门。在城北、城东和城中修筑三个驻军堡垒,同时修建州同署、守备署、仓库、兵营等场所。在州同署门前修筑有一条长200余米的东西向街道,在城中修筑一条长约60米的东西向中心街道,还在城中南北方向修筑数条石梯巷道。1941年修筑完工的安龙至八渡公路自西北向东南穿册阳城而过。

在设立册亨州同前,册阳居住有几户人家,住户下方是梯田。当时森林茂密,水源较为丰富,有一股泉水从西北面的山洞中流出灌溉梯田。清雍正六年(1728)在册阳建设州同城后,在城中筑有一水井,供城内居民饮用,因在水井上方建有龙王庙,故取名为龙井。后来扩建州同城,大部分森林被砍伐,龙井水逐渐枯竭。随后,又相继筑有马槽井、水井湾井、豆芽湾井、场坝井等水井,以供城内居民生活用水。至民国时期,因册阳周围森林植被屡遭损毁,城内各水井相继枯竭,居民用水极为困难。

清咸丰年间,由于流官和建设者不断涌入,册阳居民由建城初期的数十户发展到一千余户,城区市场较为繁荣。由于大部分居民来自全国各地,因而在此期间,相继建立了各省同乡会馆,如四川会馆、湖南会馆、江西会馆、两广会馆等。之后,由于战乱和缺水等原因,各同乡会馆先后解散,其人员大部分相继离去,城内居民住户随之锐减,至1951年5月册亨解放时,册阳城内居民住户不足三百户。20世纪50年代,随着全县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册阳的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已不具备县城应有的功能。1957年,经国务院批准,册亨县城由册阳迁至者楼村。1961年8月至1983年,册阳成为区公所驻地。1984年册阳成为乡人民政府驻地,1992年以后成为村委会驻地。

册阳在1728年至1958年这230年的时间里,一直是册亨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作为一县之城,曾经有过繁荣辉煌的历史。在这里,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经典的诗文,成为今天宝贵的文化遗产。

册阳城南有一座山,名叫西帽岭,又名帽盒山、南屏山,此山雄伟险峻,是册阳南部的一道天然屏障。清代册亨布依族诗人麟瑞氏将其列为“册亨八景”之一,并赋词一首:

册阳城内相继建有武庙、社稷坛、文昌庙、城隍庙、黑神庙、龙王庙、火神庙、观音庙、马王庙、曾公祠、昭宗祠、文庙等祠庙。其中,武庙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又称关帝庙,大门上刻有对联一副:“毋求生以害仁,关家父子,岳家父子。宁见危而授命,汉室一人,宋室一人。”庙内殿门上亦刻有对联一副:“英雄几见称夫子,豪杰如斯乃圣人。”殿中有泥塑关羽坐像。文庙建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大门上有木刻对联一副:德佩天地,道冠古今。因历史原因,上述各庙宇先后被毁,现今已无存。

清道光年间,册亨布依族贡生陆阳春为赞册阳青云洞作诗一首:“洞对千峰翠,云飞一片青。有山皆拱立,无石不玲珑。壁观天然美,池涵倒映星。迢迢梯接引,高处好谈经。”

册亨布依族诗人麟瑞氏为赞册阳龙井作诗一首:“册阳美井一泓清,水不在深龙以名。浑浑源泉世弗竭,四时盈盈一通城。”

册亨布依族诗人陆升开为册阳北门开采丹砂矿作诗一首:“原来珍宝产山中,册属丹砂出近宫。只在城内便采取,鉴于土上现玲珑。珠光深似霞光射,丽日何须日光烘。雨后溜渠铺逦迤,往来掘拾引儿童。”

清光绪年间,有册亨无名氏为州同大门撰写对联一副:“守数百里山河铁面冰心酬盛泽,抚万千家黎庶耕耘锄雨庆丰年。”

旧城册阳至今仍留存的主要文化遗迹有东郊春厂坡古墓群、城东北海子坡回族墓群、旧城垣遗址、刘道摩崖及其石刻群、城北石壁“开发黔南”石刻、城内“怀柔”石刻等。

20世纪90年代册阳全貌

古井

古城垣

古驿道

“柔远”石刻

“德化册民”石刻

“刘道”摩崖及石刻

册亨风物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