册亨溯源
位于南、北盘江流域的册亨县,自古以来就是布依族的聚居地,因此这里的地名多用布依语命名。
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册亨属广南西路,统名为安隆世亨普央、普蛮、普侬、普那。“普”是布依语译音,意为“人”,“央”“蛮”“侬”“那”也是布依语译音,是不同地方的布依族自称,意即在安隆册亨的地方居住着自称为普央(buxqyaangl)、普蛮(buxmaanz)、普侬(buxnongz)、普那(buxnah)的人们共同体。
册亨在明代属广西泗城府江外甲。明永乐四年(1406),泗城土官改江外甲为世亨,剥弼、罗烦、龙渣四甲和岜皓半甲,统称为江外世亨。而世亨的来历则是因原县城所在地的册阳地形而得名。册阳古地名为郎卧,后又名“西堰”,而“西堰”一词为布依语音译,“西”是布依语“西帽岭”的简称,意为高山上的平地,汉语叫帽盒山,即今者楼镇下汾的对面山坡。“堰”是布依语“泓堰”的简称,汉语叫绿荫塘,在者楼河下汾下面。“西堰”是在布依语“西帽岭”和“泓堰”这一山一水的地名中各取一字。而“西堰”与“世亨”谐音,故用汉语将“西堰”音译为“世亨”。清康熙五年(1666),设立西隆州,编为十二甲,以世亨、剥弼、龙渣、罗烦为江外四甲,因具文申报,踏勘后编制入册,故将世亨改为册亨。
清雍正五年(1727),改土归流,拨粤归黔,设置册亨州同。清雍正七年(1729),云贵总督鄂尔泰奏:“新辟苗彊,立营设官事宜,伹加‘理苗’字样”。所以,册亨州同另有“理苗州”一名。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改称理民州。
1912年,沿袭旧制称册亨州同。1913年,废府、厅、州制,1914年1月成立册亨县公署,属黔西道。1917年,黔西道改名贵西道。1923年,废道制,全省各县直属省管辖。1927年,改册亨县公署为册亨县政府。
1935年6月,贵州建立十一个行政督察区,册亨属第三区,区署驻兴仁。
1936年3月,贵州划分为八个督察区,册亨属第三区,区署驻兴仁。
1937年11月,贵阳、修文等十五县直属省政府管辖,其余六十六县划分为五个督察区,册亨属第三区,区署驻安顺。
1942年,贵筑、惠水等十四县及贵阳市直属省政府,其余六十四县划分五个督察区,册亨属第三区,区署安顺。
1943年2月,贵筑、安顺等十四县和贵阳市直属省政府,其余六十四县划分为六个督察区,册亨属第三区,区署驻兴仁。
1948年,全省划分为七个督察区,册亨属第三区,区署驻兴仁。
1949年12月,兴仁专区和平解放,成立解放委员会。1950年设立兴仁专署,驻兴仁。1950年4月,册亨和平解放,成立解放委员会。1951年5月16日成立册亨县人民政府,隶属兴仁专署,县人民政府驻地为册阳。1952年12月,兴仁专署更名为兴义专区,专署驻兴义,册亨属兴义专区。1951年5月册亨县解放,成立册亨县人民政府,县人民政府驻地册阳。1954年6月,县人民政府改称县人民委员会。
1956年4月13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册亨划归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州府驻都匀。
1957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册亨县人民委员会驻地迁至者楼镇者楼村。
1958年12月,册亨县并入安龙县,属安顺专区。
1961年8月,恢复册亨县建制,属安顺专区。
1963年4月,册亨县划归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1965年8月恢复兴义专区,册亨划归兴义专区。同年11月13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册亨县,改设册亨布依族自治县,1966年2月1日正式成立册亨布依族自治县。
1970年,兴义专区改称兴义地区。
1978年,兴义专署改称兴义行政公署。
1981年9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兴义地区,设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同时撤销册亨布依族自治县,设立册亨县。1982年5月1日,正式成立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册亨县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管辖。
1965年11月国务院关于设立册亨布依族自治县等的文件
1981年国务院关于撤销册亨布依族自治县文件
1980年,册亨县城举办庆祝册亨布依族自治县成立十五周年活动
20世纪70年代初的册亨县城
20世纪80年代的县城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