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板万古寨
所属图书:《册亨风物志》 出版日期:2016-11-01 文章字数:1648字

板万古寨

板万,布依语叫“Buxwad(波湾)”。相传这一带的布依族村民从不同的地方迁徙而来,刚开始生活十分艰苦,常闹饥荒,饥饿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大家为此经常在一起冥思苦想怎样渡过难关,最后有人提议大家集中力量,一起上山采野菜野果、挖树根,回来后统一分发。但采来的野菜和野果老人和小孩难以下咽,于是便把不能生吃的食物和粗粮一起放到锅里煮熟,共同分食。“Buxwad(波湾)”意即“用野菜与粗粮搅拌过日子的人”,板万因此得名。

据《摩经》记载和当地村民自述,板万村的李、黄、岑、何、梁、陆等姓氏,分别从陇西、江夏、河南、豫章等地迁徙而来,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其民族迁徙的历史虽尚待考证,但可以肯定地说,大部分板万人皆为原著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了深厚的布依文化底蕴。到目前为止,板万是册亨县唯一被列入国家级保护名录的传统村落。

板万村位于册亨县西南部的丫他镇南部,距县城47千米,与丫他镇政府所在地相距28千米。这里海拔高差大,山势雄奇险峻。全村土地面积19.18平方千米,有人口400余户1800余人。整个村寨的布依族民居保存较为完好,全村共有200余栋布依族吊脚楼,在“上板万”最为集中,共有119栋,这就是人们说的板万古寨。

板万古寨

板万古寨坐落在“卜山公”(山名,布依语译音)的怀抱中,其民居大都为瓦木土墙结构的吊脚楼。地处较为平缓的斜坡地带,灰色的瓦面和黄色土墙掩映在绿树丛中,与背后的石灰岩绝壁相呼应,形成一幅自然的风景画。板万民居属于典型的“干栏式”建筑,所有房屋巧妙地利用斜坡依山而建,采取撑低补高的方式,以悬空的形式获取外部空间,柱与柱之间以榫头衔接,形成下、中、上三层的吊脚楼。板万吊脚楼地基分两部分,靠山部分由土或岩石构成。外部为悬空部分,上面铺木板,木板下面的地楼用于饲养牛马等牲口。木板延伸出去的院窝一般为竹子或木棒搭建的“晒台”,用于晾晒粮食或空闲时间乘凉、观光等。通往每户的道路一般从房后经过,因此人们一般都是从后门进入。神龛一般安在进门靠山墙面的高处即堂屋的上一层楼上,也有安在堂屋正中后墙上的。板万民居体现了布依族人的生存智慧和生活情趣,系南盘江畔有代表性的布依族民居建筑。这样的民居,坐落在金丝榔、古榕树、枫香树等古树林中,显得格外幽静而神秘。

走进板万,若是在一个晴朗的夜晚,你会隐约听到古老的箫筒、牛骨胡、葫芦琴、月琴、鼓、包包锣、小马锣、钗等乐器所演奏的天籁般的乐曲,这就是最原生态的布依族八音古乐了。八音古乐是布依族一种古老的音乐,因用上述八种乐器演奏而得名。它最初是一种用于婚庆、祝寿、建房等喜庆场合的乐曲,后来逐步发展为以丝竹乐器伴奏的曲艺形式。

板万布依戏队是一支古老的戏班,其伴奏的乐队,通常也是八音乐队。这里的布依戏保存完好,从戏服到乐器等都比较古朴,受现代文化的影响较少。每年春节过后,这里的布依族同胞就开始搭台演唱布依戏,演出村民们喜闻乐见的戏目,如《一女嫁多夫》《穷姑爷》《薛仁贵东征》《好媳妇》等,所演出的传统剧目、移植剧目以及根据实际生活创作的现代剧目一应俱全。这里的布依戏一演就是三五天,观众和戏班都乐此不疲。板万还有一种戴着面具表演的“傩戏”,这里叫哑面戏,是用肢体语言来表演、讲述故事情节的最原始的戏剧,它的故事起源于板万古寨,演出场景也是古寨的原生态场景,如山洞、山路、树林等,其道具非常古朴,人物表演滑稽、夸张,观众可参与逗乐,类似于西方的“情景剧”。

板万不仅有古老的民居、音乐以及用布依语演出的戏剧,更有那些泛黄的、不知哪朝哪代流传下来,也不知转抄过多少次的民间摩书。这是布依族“摩公”集体创作、改编和传承,并在仪式中以供吟唱的具有宗教性质的文献,用来超度亡灵,消灾除病,祈求神灵,记载历史人文等,是布依族的诗歌典范。板万的这些摩书,是一代代的板万人,用虔诚的信仰甚至生命保存下来的“传家宝”。

板万,这个弥漫着历史文化气息的古老神秘的布依族寨子,其实还有许多新奇的东西等待着有心人去探索和寻找。

板万居民

哑面戏

古道

古井

古建筑

册亨风物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