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凡胜景
洛凡在距册亨县城东27千米的北盘江西岸,这里有光怪陆离的大小溶洞群,其中最为神奇的当数燕子洞和郭家洞。还有宋代罗甸国从今望谟罗王迁都到洛凡改为罗蕃国的遗址。洛凡是一个有丰富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旅游胜地,是黔西南州十八景之一。
燕子洞洞口高40多米,宽10多米,洞位于悬崖峭壁之上,灌木稀疏,藤蔓网挂。洞内有上千只燕子和蝙蝠常年栖息,因而得名。白天,洞口漫天飞燕,穿梭飞翔。当夜幕降临时,成群的燕子飞回洞内,洞内的蝙蝠飞出洞口,场景相当壮观。燕子和蝙蝠各觅其食,互相照顾,和睦相处。白天燕子出去捕食,蝙蝠在家守候,若有外敌侵扰,蝙蝠就发出警报,示意燕子提防,或成群示威;夜间,燕子也如此回报蝙蝠。
燕子洞
燕子洞下游的洛凡河是大田河通过溶洞伏流而出后形成的,现在已形成龙滩电站库区的湖泊,可以在湖中荡桨摇楫。岸上有几株古榕树,枝繁叶茂,盘根错节,是游人小憩的好去处。岸边还有“农家乐”可供游客欣赏美景和品尝盘江鱼。
距洛凡寨约500米的大路边山脚下有一大溶洞,很早以前有郭姓人家在洞口居住,因而得名郭家洞。洞口崖壁上有土红色绘画四组,经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认为其属于岩画范畴,它不是近代涂画,估计距今有1000多年的历史。
郭家洞洞口高30米,宽23米,洞口处是一片平缓而宽阔的广场,广场中屹立着一根钟乳石柱,犹如一位穿甲佩剑的将军守门。洞内有一个宽阔的洞厅,地上是软绵绵的飞鸟粪便。往洞深处看是漆黑一团,举着火把前行,又是一光怪陆离的洞厅。地面是田塍千亩,阡陌纵横,有从地上生出的石柱,有在洞顶倒挂的钟乳石笋。再往前行,走过一个通道,又是一个大洞厅,洞边有一个大平台,平台中间有一个状似大肚罗汉的钟乳石,慈眉善目。两边也有状似人形的钟乳石,有的像佩剑的卫士,有的像威严的金刚。洞宇半空中有一个大楼台抬,头望去,可见形态各异的钟乳石,有的似憨态可掬的小猴,有的像舒展衣袖的仙女,还有的像亭亭玉立的西施,这个洞厅可说是钟乳石的仓库。
离开洞厅往前走,渐渐听见流水声,越走声音越大,原来前面有暗河在石头夹缝中奔泻而下到燕子洞口,河水冲击着崖壁发出巨响,浪花飞溅,滂沱大雾,玉碎琼飞,寒气森森。往上游走一段路,河面渐渐平缓,河水清澈见底,左岸是沙滩,右岸是石壁。河宽约50米,洞高约10米,洞顶还滴着水,水滴到地面岩石上形成大小不一的洞孔,真是滴水穿石。再走约300米,一堵岩壁挡住去路,从岩壁缝中望去,只见河道幽深,阴森恐怖。通路到此为止,只好举着火把原路返回。
据史书记载,唐武宗会昌二年(842),朝廷封云南卢鹿族(彝族)济火后裔阿佩为罗殿国王(考济火,汉时封为罗甸王)。建都在罗王亭(今望谟乐旺镇)。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因罗王河水灾,王子罗以崇迁都到罗蕃(今洛凡),改名罗蕃国。宋徽宗时期复称罗殿国,到南宋初年(1165),邕州(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一带)守将王氏和黄氏以武力占领,罗殿国迁到罗斛(今罗甸),改称罗甸国。后被马平(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城县)龙氏所灭。罗蕃(殿)国从公元1073年到公元1165年在洛凡建都的近百年中,由衰到盛,再由盛而衰。都城在燕子洞顶上的平地,占地30多亩,现遗址前有栅门,门两边有残砖碎瓦,在草丛中有一块长方形的石碑平卧,由于日久风化,字迹难辨。遗址地势险峻,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向东眺望,燕子洞前的山川尽收眼底。
洛凡溶洞是自然造化之物,古城遗址见证此地的历史盛衰。常有垂钓者、摄影者、喜好访古寻迹者到此赏游。
洛凡河上的小孩
洛凡河上的布依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