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苗语与苗语方言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几千年来,由于苗族处于长时间、远距离的大迁徙过程中,且加上统治阶级的蓄意分割和强迫同化以及自然条件的影响,苗族散居于各地,彼此间失去了联系。苗族语言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各自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差异,形成了许多方言和土语。
苗语分为三大方言,七个次方言,十八种土语。三大方言即东部方言(亦称湘西方言)、中部方言(亦称黔东方言)和西部方言(亦称川黔滇方言)。中部方言主要通行于贵州省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融水苗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以及湖南省的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会同县等地,贵州省安顺市、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部分地区也通行这个方言。中部方言大致分为三个土语,北部土语包括贵州省的凯里市、黄平县、雷山县、台江县、施秉县、都匀市等地,东部土语包括贵州省的锦屏县、黎平县、剑河县等和湖南省的通道侗族自治县、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会同县等地,南部土语包括贵州省的从江县、榕江县、丹寨县等地。东部方言主要通行湖南省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贵州省的松桃苗族自治县,湖北省的恩施市、宣恩县、来凤县、咸丰县和重庆市的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等地。东部方言其内部又分为两个土语,即东部土语和西部土语 [1] 。西部方言内部差别比较大,可以分川黔滇、滇东北、贵阳、惠水、麻山、洛北河、重安江七个次方言。除重安江、洛北河、滇东北三个次方言不再分土语外,川黔滇次方言里又分第一土语和第二土语,贵阳次方言又分北部土语、南部土语和西南部土语,惠水次方言里又分东部土语、中部土语、北部土语和西南部土语,麻山次方言里又分中部土语、南部土语、西部土语和北部土语。
西部方言第一土语主要通行于四川省的古蔺县、叙永县、兴文县、珙县县、筠连县、高县县、长宁县、木里藏族自治县、盐边县等地,贵州省的金沙县、赤水市、仁怀市、遵义县、息烽县、七星关区、纳雍县、黔西县、大方县、织金县、普定县、普安县、兴义市、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西秀区、钟山区、水城县、六枝特区等地,云南省的镇雄县、威信县、彝良县、师宗县、文山市、砚山县、丘北县、马关县、广南县、西畴县、麻栗坡县、富宁县、蒙自市、屏边苗族自治县、开远市、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个旧市、弥勒市、元阳县、隆阳区、昌宁县、古城区、华坪县等地。国外的苗族也操这一土语。第二土语主要通行于贵州省的纳雍县、赫章县、水城县、普定县、织金县、六枝特区、兴仁县等地。
滇东北次方言主要通行于云南省的彝良县、大关县、昭阳区、永善县、巧家县、武定县、禄丰县、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楚雄市、呈贡区、安宁市、麒麟区、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宣威市、沾益区等地,贵州省的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赫章县、织金县、普定县、望谟县、水城县等地。
贵阳次方言的北部土语通行于贵州省的贵阳市郊区及开阳县、息烽县、修文县、贵定县等地的部分地区,西南部土语通行于贵州省的贵阳市郊区及平坝县的部分地区和长顺县的广顺镇等地,南部土语通行于贵州省的西秀区和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部分地区。
惠水次方言分为四个土语,即北部土语、西南部土语、中部土语和东部土语,北部土语通行于贵州省花溪区的高坡苗族乡,龙里县的羊场镇、草场乡,贵定县的云雾镇等地。西南部土语通行于贵州省惠水县的雅水镇、三都镇、斗底乡、断杉镇,长顺县的摆塘乡等地。中部土语通行于贵州省惠水县、长顺县和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的部分地区。东部土语通行于平坝、惠水等县区的部分地区。
麻山次方言分为中部土语、北部土语、西部土语和南部土语。中部土语主要通行于贵州省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的宗地镇、水塘镇、大营乡,望谟县的打易镇,罗甸县的逢亭镇、边阳镇等地。北部土语通行于贵州省长顺县的代化镇、罗甸县的边阳镇、惠水县的打引乡等地。西部土语通行于贵州省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的猴场镇、四大寨乡等地。南部土语通行于贵州省望谟县的乐旺镇等地。
洛北河次方言通行于贵州省的福泉市、贵定县、龙里县、开阳县以及凯里市大风洞镇的老君寨、炉山镇的部分村寨、龙场镇的小泡木等地。
重安江次方言通行于贵州省黄平县的枫塘、重新及凯里市的龙场镇等地。
当然,由于资料的缺失,有些苗语的归属问题尚需进一步的研究。随着新的苗语点的发现,苗语的方言问题值得进一步的深入探讨。
苗语方言、次方言和土语尽管存在一些差异,但相通的部分仍占60%以上。就苗语的方言、次方言和土语的划分,可以表示如下:
[1] 这是20世纪50年代的分法。杨再彪《苗语东部方言土语比较》认为,东部方言应划分为6个土语,即第一土语、第二土语、第三土语、第四土语、第五土语、第六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