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神秘梵净山——中国第五大佛教名山
所属图书:《600年贵州(上册)》 出版日期:2015-06-01 文章字数:4538字

神秘梵净山——中国第五大佛教名山

梵净山,是武陵山脉主峰。位于贵州省东部,邻近重庆、湖南二省市东西界,横亘于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大斜坡地带的江口、松桃、印江3县的10个乡镇之间,最高峰海拔2572米,总面积4.19万公顷。1986年列入国家自然保护区,并加入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计划”保护网,素有“峨眉之秀,黄山之奇,华山之险,泰山之威”的秀丽风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浑然一体。特别是以佛教文化为主体的梵净山历史悠久,“众天下名岳之宗”,最早开发于16世纪明万历年间,修建梵刹庙宇,开凿朝山便道,48大脚庵4大皇庵,是我国唯一的弥勒道场,成为驰名全国的五大佛教朝圣名山之一。打好梵净山佛教文化旅游这张牌,对于打造贵州“天然公园省”意义重大。

一、佛教文化旅游的兴起

佛教传入贵州历史悠久,早在明朝前就传入梵净山,教派为临济正宗。据梵净山清嘉庆七年(1802年)五月重修路碑载:“梵净山自万历戊午开创二百余年,架木为桥不堪行走,至今树木全无,难于而行,僧住山脚,捐资募众重修砌补……”梵净山开山建寺至少始于明万历戊午年间(1618年),又据48大脚庵之一的坝梅寺(承恩堂)碑载:坝梅寺临济正宗第一世为妙玄,第二世李颖,其后主失载,到31世蜀双挂破山,明转法,临济正宗35世开山和尚接位。临济正宗37世密空和尚于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去世,应龙和尚接38世,后由临济正宗39世承恩堂万丈和尚严兴主持寺院事宜,继后又有余松青等6人接替。寺僧主要有园庭、园惠等,其徒明惠、明通等。历经数代高僧经营佛教名山,使梵净山佛教文化名播天下。

梵净山佛教信仰形式分两类:一是出家。到各大寺庙内供奉神佛,男称和尚,女称尼姑,分住48大脚庵,总称为僧。二是梵净山周围农户在家供奉神佛的居士。入庙僧人皆剃发受戒,终身不婚嫁,不吃荤腥,早晚烧香敬神,按时诵经念佛,在当家和尚的安排下,按其分工下山或外出化缘,记收功德或接待香客,加油点灯和打扫卫生。每年农历六月十九日前后,朝山拜佛的信男信女,时来时往,热闹非凡,若城市然。佛教文化旅游香客中有来自云南、江西、湖州、常州、苏州、湖南、四川、安徽、江浙和省内各地及海外客人等,每年不下二万人次,曾有信士李远春,发心持斋,连续朝山15年。“梵净山属四海名山,九州巨镇……盖自开辟迄今,海内信奉而奔趋,不啻若云而若水,王公大人之钦谒,恒见月盛日隆,久已灵驰于两京,倾动于十三布政,劳旌于抚按,频顾于道府”(梵净山重修金顶序),足见梵净山佛教文化明万历以前在海内外的知名度。

二、佛教文化旅游的景观

武陵山脉主峰在梵净山,人称武陵仙境。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济》中称其为三悟山,《汉书·地理志》称三山谷,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说它“一名辰山,在麻阳西八百三十里”。《名胜志》称其为九龙山。远眺金顶,恰似农家蒸米饭用的甑子,谐音叫饭甑山。梵净山历代所修寺庙甚多,大小寺庙数百座,其中48大脚庵和4大皇庵最为著名,仅坝梅寺(承恩堂)寺产就遍及周围30多里。这些构成了梵净山深厚悠久的佛教文化。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8个方面。

一是古庙遗址。释迦殿、弥勒殿在金顶上,始建于明朝,左为释迦殿,右为弥勒殿,中为金刀峡,天桥横跨峡上以沟通两殿。庙后各有一巨石,一名晒经台,一名说法台。这组建筑的特点是地处梵净山绝顶,下临1000多米的深谷,举目四眺,百里风云尽收眼底,甚为壮观。承恩寺(俗名上茶殿)在金顶左侧,正殿3间,门额阴镌“敕赐承恩寺”5字,两侧配殿8间,仅存部分残墙,全部建筑面积占地1250平方米。镇国寺(俗名下茶殿)在承恩寺下方,始建于明,新中国成立后倾塌。金顶古庙较多,遗址尚有回香坪、老金顶、圆通殿等多处,可惜尚存文字资料少。

二是碑石和摩崖。“敕赐重建梵净山金顶序”碑位于金顶东北500米处的老金顶脚,海拔2270米,建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碑为古排楼式,碑帽已脱落,而镶碑石坊及鼓形护脚、敦厚的台基仍旧完好。额镌“敕赐”二字,故俗称敕赐碑,碑左右腾龙拱护上罩云朵,碑文四周缀以卷叶花边,一看即具帝王皇家风范。碑文楷字,1349字,其中序文833字,附载516字,题为“敕赐重建梵净山金顶序”,为明户部郎中李芝彦撰,碑文对梵净山的地形地貌、名胜风光、历史沿革等都有记述,称其为“天下众名岳之宗”,而且“自开避迄今,海内信奉而奔趋,不啻若云而若水;王公大人之钦谒,恒见月盛而日新。久已亘灵驰于两京,倾动于十三布政,劳旌于抚按,频顾于道府”等,是目前梵净山发现的时代最早、内容最完整的文物,是梵净山的镇山之宝,1982年2月被列为省级保护文物。茶殿碑,1979年10月5日发现于金顶左侧古茶殿遗址内,素面无上款,无横额,以发现地命名,现存原处,保存完好。系清同治光绪年间梵净山隆参和尚的记载碑,对山水风光、名胜物产、寺庙兴废和红号等起义均有记述,尤以对光绪年间以刘满为首的清军哥老会起义余部进驻梵净山记载最详,对清末政治、社会、经济有重要史料价值。金顶摩崖,于1982年5月被文物工作者发现,共13则,除金刀峡和观音洞各1则外,其余均镌刻在金顶中部的一大石壁上。阴刻,刊刻时间上溯清康熙五十八年(1720年),下迄民国九年(1920年),大部分为记事之作(对联1副,诗1首)。禁砍山林碑,共2块,分别刻记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十二月护理贵州巡抚麟庆、贵州布政使司按察使李文耕署名的通告。1985年9月被列为省级保护文物。

三是桥。天桥是架于金刀峡之上的石拱桥,凌空千尺,极为壮观,桥面宽1.86米,长5.41米,拱跨5米,始建年代应当与释迦、弥勒殿同。二天桥在金顶腰,高3.9米,宽3米,清雍正九年(1731年)曾加以修理。这两座桥迄今保存完好。

四是洞穴。观音洞在金顶半山凹处,外方砌石墙,有岩浆泉水涌出,属上金顶的半山朝拜之处。九皇洞在金顶北约1千米,为一天然石洞,面积100多平方米,传说为九皇娘修炼之处,洞门为块石砌成,洞内有皇娘梳妆井和磨簪石等遗迹可见。

五是奇峰经石。金顶高约90米,海拔2493米,“突兀陡绝,其高千仞”,中部神鬼削裂缝,名金刀峡,将金顶一分为二,上有天桥相接,登金顶九脉八流历历可数,“群峰发脉,众水朝宗”。金顶周围万卷书、蘑菇石、老鹰岩、金盆洗手栩栩如生,老金顶千姿百态角峰相逐,百丈深渊的牛尾河谷太子石一峰挺立,堪称一绝。

六是云海波涛。从金顶远望,白云无际,浓密处如堆积的新絮,稀疏时像薄洗的轻纱,风起云涌如汹涌澎湃的万顷波涛;时隐时现的山峰,恰似大海中的小岛。云波扑面而来,四周白茫茫一片,使人飘飘若仙。清人诗云:“转眼风云相会处,凭空移步作神仙。”

七是佛光幻影。每逢雨后初晴的上午9时前或下午4时后,在与太阳相对的云雾中出现五彩光环,中嵌人影,人动影动,神佛显灵,对云顶礼膜拜。清人果勇侯杨芳诗云:“光中之影,即己身也。”在火光照耀的夜晚,浓雾中还会出现比人高大数十倍的投影,即幻影。

八是山花红叶。梵净山红花绿叶四季不败,珙桐、杜鹃、玉兰等在茫茫林海中亭亭玉立,一年四季轮番开放,游人如置身于花的海洋,心醉神迷。深秋季节,枫叶栎叶次第变红,“霜叶红于二月花”。

三、佛教文化的衰兴

衰兴的原因,间接方面一是朝代的更迭,二是地缘关系;直接原因是毁于兵火。就后者而言,其惨遭破坏的大事件有四次:

其一,杨应龙事件。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十二月,杨应龙残部败退梵净山,占据寺庙。贵州巡抚郭子章出兵征讨,战争直接蔓延到梵净山区,官兵为了不让杨应龙有立足之地,见到寺庙即行破坏,寺僧各自逃离求生。事件平息后,寺庙所剩无几。直到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才逐渐恢复。

其二,号军起义。清朝末年,清政府改行“折征”,逼迫农民将粮谷折成银钱交纳。清咸丰四年(1845年),上五洞举人徐廷杰(江口人)等对“折征”抗交,次年组织发动起义,以梵净山三角庄为根据地,后义军败退梵净山,以各大小寺庙、脚庵为阵营,坚持斗争长达10年之久。义军失败时,寺庙已在战争烽火中陆续被毁。

其三,刘满进山。清光绪元年(1875年),清军在古州(榕江)一带集训,以“反清复明”为号召秘密在清军中发展哥老会,起义失败后由黑地大王刘满率一股残部从岑巩进入梵净山。清光绪五年(1879年)贵州巡抚岑毓英率部亲自出征,隆参和尚为岑导引山路围攻,次年平复,梵净山仅存寺庙和修复庙宇再次惨遭破坏。

其四,政治运动影响。20世纪50年代的反封建迷信和6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中,朝山拜佛活动停止,多数僧尼离开寺庙,从事农业生产或其他职业。山上寺庙无人经营,先后垮塌,庙宇多被改建成学堂、食堂、仓库或被拆除烧毁,寺内佛像荡然无存。

四、佛教文化恢复开放现状

由于历史、社会等原因,梵净山佛教文化的研究与开发较为落后,把佛教文化与旅游看成一项产业,还是近些年的事。对于梵净山本身,引起重视还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事。1978年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才建立自然保护区,1983年开始投入资金修建科学考察便道和简易食宿站,旅游的大门才由此启开。1986年梵净山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世纪70年代以来,前往梵净山旅游的人数无从统计,1985年据统计仅3500人,1988年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江口黑湾河小区规划,为佛教和旅游业的恢复开放进一步奠定了基础。1990年梵净山佛教朝圣、旅游观光人数猛增到32500人,比1988年翻了一番,外国游客达200余人。2004年,以梵净山佛教文化旅游为重点的铜仁地区接待国内外旅客68.82万人次,较上年增长41%;旅游总收入17680万元,较上年增长79.3%。已充分体现出梵净山佛教文化旅游的优势。

对梵净山佛教文化和旅游资源的开发,中共铜仁市委领导十分重视,充分利用梵净山的区位优势、交通等条件,挖掘潜力,制定发展战略规划。铜仁九龙洞、太平河流域、石阡温泉群3个省级风景名胜区粗具规模,印江书法博物馆、乌江博物馆、铜仁东山傩戏博物馆颇具特色,松桃及印江民俗文化村、石阡省级文化城、思南府城古迹、铜仁周逸群故居、思南旷继勋故居等与梵净山佛教文化旅游景点融为一体。旅游业,一项新兴产业在黔东大地兴起,这是铜仁继烤烟、畜牧业之后的第三根支柱。就梵净山佛教文化和旅游资源的开发而言,东线从铜仁至江口的油路改造和江口至黑湾河油路已铺设,黑湾河至梵净山的公路已修通,黑湾河对外开放小区建设日臻完善。西线上梵净山的公路、山门建设等早已完成,硬件设施逐步完善。在梵净山佛教开放和旅游上,建立了旅游支队、服务公司、个体和集体食宿点,增设景点、亭廊、碑林,恢复了部分庙宇,自1992年梵净山佛教恢复开放后,镇国寺、大佛寺、观音寺和金顶庙宇香火兴旺,僧人修道念经,朝圣的海内外香客络绎不绝,为提高梵净山佛教文化的知名度和促进佛教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尽管梵净山的佛教文化正在迅速发展,但其规模与知名度与其他开发较早的名山相比仍相距甚远,有如要建幢摩天大楼而刚刚在地基上铲一撮土一样,任重而道远。1992年上半年,安徽黄山接待人数179万人次(其中入境人数11.27万人次),梵净山仅7万人次(全年16万人次)。如此悬殊的数字表明,梵净山仍是一颗只在云雾深处闪烁的明珠。

600年贵州(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