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历代移民对贵阳城市发展的贡献
所属图书:《600年贵州(上册)》 出版日期:2015-06-01 文章字数:4316字

历代移民对贵阳城市发展的贡献

清朝道光年间,贵州巡抚乔用迁赴京述职,当道光皇帝向他问及贵阳的风土人情时,乔用迁答道:“是亦多侨籍,合吴楚(长江中下游地区)之优良惧族于斯土,其民华。”如果照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说贵阳多为客籍人,在这块土地上,聚集着吴楚的精华,他们聪明有才华。对照贵阳历史,乔用迁所言并非溢美之词,展开历史的长卷,亦不难发现,贵阳城市的开发、进步,得益于历代移居贵阳者的智慧和孜孜不倦的奋斗!

一、修城建阁,构筑格局

贵阳地理环境良好,西北有黔灵诸峰耸立,东面有栖霞、扶风、相宝、狮子诸山与之遥相对峙,西南蜿蜒而来的南明河贯穿全城,“富水绕其前,贵山拥其后……”据史册所载,远古时这块土地就有人居住。北宋初年,彝族先民的一支乌蛮在贵阳建立了政权。宋开宝七年(974年),他们的首领普贵朝贡于宋王朝,宋太祖赵匡胤有《敕普贵书》,其中有“惟尔贵州,远在要服”之语。赵匡胤所说的“贵州”,也就是后来所称的贵阳,此后“贵州”之名始见于政府文书。宋朝时贵阳已有土砌城墙,居民以仡佬族、苗族、布依族和彝族为主,但其数不多,其城亦小。今天贵阳市大十字一带,昔日称为“黑羊菁”,由此可见当时的荒凉状况了。

元朝至元十六年(1279年),元军占领了贵州,屯驻城中,将城名改为“顺元城”,有臣服元朝之意,其城仍是土城,仅局限于今天贵阳市城区南部。居民除原土著民族外,还有一些随元军而来的蒙古人、回族人以及汉人。江西庐陵(今九江市)道人彭如玉曾在今大十字南不远处创建普庵堂,可以说,他是来贵阳较早的有名有姓的外省汉人。

贵阳地处黔中腹地,随着中央王朝对西南边疆的开拓,其地理位置和战略地位不断提升,故入明之后被视为“滇楚锁钥,蜀粤屏障”。

古代贵州有“九门四阁”之称,从这个称谓可知贵阳的发展变化与移民的关系。元人范汇在《八番顺元宣慰司题名碑记》中记载了元军初到贵阳时的情景,其中有“入我国土,军循(巡)地,诸部(宋军)悉归顺,始置宣慰司都元府总戎以镇之,更贵州为顺元,屯驻城中”。顺元城南到南明河,北抵钟鼓楼,东临老东门,西至大西门。

随着中央官员和军队的入驻,明洪武十五年(1362年),明王朝在原顺元土城的基础上改建程番府石城。石城墙基宽二丈,墙高二丈二尺,剁口2243个,城门5座,城墙总长九里七分。明隆庆三年(1569年),顺元城易名贵阳,这是“贵阳”一词作为行政区域名称的开始。天启初年,由于贵阳府移民不断增加,城市规模日益扩大,兼之奢崇明、安邦彦反明作乱,围困贵阳达11个月。平乱之后,为了加强城外户籍的管理和防卫的需要,明天启六年(1626年)在贵阳老城北城外扩建城墙六百余丈,增威清、六广、洪边、小东门4座城门,这4门加上原来的南门、次南门、东门、西门、北门,整个贵阳城就有了9门。

贵阳的著名人文景观与移民密切相关。明清之际,贵阳建有4座名阁。它们是文昌阁(今存)、皇经阁(原省府路小学内)、玉皇阁(原城基路小学内)、灵官阁(原普陀路建国巷内)。建文昌阁,系培养地方文教,鼓励外来和本土人士勤学苦读,求取功名;皇经阁的功能,是为贮藏儒家经典之用;至于玉皇阁、灵官阁,则是奉祀中原流行的道教玉皇大帝及护法之神灵官的住所,并以抚慰移民的心灵和取代地方的原始宗教。

明清以来,随着大批移民的涌入,佛教、道教也深入到滇黔两省,以至佛寺、道观遍及贵州全省。据史册所载,仅贵阳一地就有佛寺200余座,大兴国寺为全省各寺之冠,黔灵山弘福寺与栖霞岭东山寺为东西相对的两大寺。而南岳山、仙人洞,均为香火鼎盛的道教福地。这些佛寺、道观的主持人多为外来僧人及道士,如大兴国寺的南宗、弘福寺的赤松、阳明祠的慧仙、扶风寺的性莲、法云寺的悟度以及东华道人等,均系学养俱优的高人。

贵阳著名景观有秀甲黔中的甲秀楼,崇祀明代哲人王阳明的阳明祠,荷花繁丽的名园梦草池(原中共贵阳市委内)等,这些景观的建成,也与入黔官员和移民的倡导、参与、赞助分不开,如明江东之修建的甲秀楼,清庆保、张輶、丁宝桢修建的阳明祠……

贵阳城曾经牌坊林立,蔚为大观,其中大多是石牌坊,也有一些是木牌坊。石牌坊外型高大,气势雄伟,上面精雕细刻着花鸟虫鱼、飞禽走兽以及名人楹联。这些牌坊大多建在主要街道上,少数建在城边与近郊。据《贵阳府志》所载,明嘉靖年间,贵阳城内有牌坊80多座,万历年间有50多座。到了清朝后期,漫步城中,几步就是一座牌坊,出南门,仅油榨街就有牌坊20多座,排列成行,成为城市的一道风景线。这些牌坊大多是移民及其后裔出资修建,石坊上的铭文记载着他们的事功和奋斗历程,如功德坊、进士坊、贞节坊等。

二、建立会馆,繁荣经济

贵阳从一个封闭落后的边陲土城发展成为商业繁荣、文教昌明的新兴城市,这与外来移民的开发、建设是分不开的,开发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城内的各省会馆的兴起。

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贵州建省,由长江中下游地区进入贵州的军队、官员、商人、工匠、农民、乐师以及从事医疗、占卜的人日益增多,且大多聚居在贵阳。这些外省的移民在开发贵阳的过程中,为了维护自身的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往往成立以省籍为界别的会馆。据记载,清康熙初年贵阳有会馆11家,它们是湖南会馆、湖北会馆、江西会馆(今太平路云岩二中内)、江南会馆(九华宫,今城区东)、云南会馆(今和平路上)、三峡会馆(今富水路段)、浙江会馆(今中山东路上)、福建会馆(今六硐桥旁)、两广会馆(原贵阳三中内)、北五省会馆(今富水路段)。

我们看看这些会馆与哪些行业有关:江西人控制了贵阳的油类、笔墨、瓷器等行业;湖南人则垄断了纱布、木器行业;四川人掌握了饭店、理发、砖瓦、草鞋行业;山西人开钱庄;陕西人建当铺;广东人占据了照相、钟表修理行业;京、苏、川、广四帮在杂货业中均有斩获。俗话说,经济是社会最为活跃的因素。随着商业机会的增多,不少外省移民又涌入贵阳,致使贵阳城区不断扩大。我们从各省会馆会产的增多,可知其对贵州经济发展的贡献,也知道他们逐渐扎根于贵阳。正因为移民变成本地住户,他们开始热心公益事业,为此而兴办学堂、建寺庙、修戏院、建乐善堂修桥补路、赈济灾民……

《贵阳市志》所载:到了道光年间,“贵阳城市的格局形成。城市街道由城中心呈辐射状,向外延伸、发展,大十字、小十字、北门月城附近逐渐兴旺起来,商店、学校、寺庙越来越多”。城中有街道123条,其中内城街道80条,外城街道34条,近城街道9条,工商业的变化明显。鸦片战争至清末,贵阳七十二行俱全。南京街油店、米店、客桟多;大十字附近及其南大街上,纱布店、绸缎店、百货店、盐店比比皆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经济凸显。城市的开发和经济的发展,吸引了众多的外省人,他们大批进入贵阳,给贵阳的城市建设注入了活力,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三、把握机遇,乘运而起

辛亥革命至军阀统治时期,贵阳经济和城市变化速度加快。文通书局印刷厂、永丰造纸厂、贵阳电厂、城市公路先后诞生,标志着贵阳进入了新时代。抗战军兴,狼烟四起,作为抗战后方重镇的贵阳,经济获得较大的发展。沦陷区各省110家工商企业迁筑,西南公路运输管理局机关搬到贵阳;大夏大学、湘雅医学院、浙江大学、之江大学工学院等教育机构也相继迁到贵阳。贵阳成了外省人汇聚之地。这时期贵阳人口猛增,他们带来了资金、技术,带动了贵阳的经济变化。

1939年6月1日,在贵州省主席吴鼎昌的积极推动下,贵州企业公司宣布成立,该公司基于“开发贵州资源,发展经济,安定后方,促进西南经济建设,支持抗战”之考量,整合入驻贵阳的金融机构和内迁工矿企业及迁黔大专院校的资源,在贵州掀起了一场产业革命,先后成立贵州电气、煤矿、水泥、火柴、烟草、油脂、玻璃、化工、面粉、丝织、陶瓷、制糖、运输、银行、木业、盐井、垦殖、内河航运、中国国货19家股份有限公司,成为西南具有实力的经济实体。

作为省会城市贵阳,抗战期间,贵阳机制卷烟和日用化学工业获得发展,橡胶工业兴起,机器制造业萌发,而通往省政府的光明路成了银行业集中的金融中心。城墙陆续拆除了,街道也拓宽了,市内出现了公共汽车,城市开始供应自来水,大十字附近店铺鳞次栉比,市面呈现繁荣的景象。

四、继往开来,沧桑巨变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贵阳人民经过半个世纪的奋斗,把贵阳建成了具有较为完整的工业生产体系的城市。其间,在1958年的“大跃进”与1964年的“三线建设”期间,外省人进入贵阳形成移民高潮。这些来自北京、辽宁、山东、山西及上海的管理干部、技术骨干和建设者们,以无比的热情投入到贵阳铝厂的创建与生产中。“大跃进”期间,贵阳铝镁设计研究院成立,其工程技术人员主要来自沈阳有色冶金设计院。“三线建设”时期,贵阳建成三砂、六砂、新天精密仪器厂和一批“永”字号的电子仪表厂,技术骨干和主体职工大多是从全国各省内迁而来的。1965年,原贵州橡胶厂易名贵州轮胎厂,其一部分生产设备来自上海大中华橡胶厂,该厂抽调部分技术骨干支援贵州轮胎厂。在贵阳西北郊的金关,该厂修建了数十栋住宅,形成上海职工的“黔沪新村”。

改革开放之后,“十万川军进筑城”,在贵阳掀起了一场城市建设的新高潮。随着外来打工者的增多,城市的交通及住房远远跟不上形势的发展。为了解决城市发展的“瓶颈”难题,经过调研,贵阳市政府作出了建设“金阳新区”的战略决策。金阳新区位于贵阳市西北面,东临长坡岭国家级森林公园,南接三桥马王庙,西靠百花山脉,毗邻著名风景区百花湖,北接白云区。新区四周,浅丘起伏,绿林苍翠;区内有金华湖、观山湖,波光潋滟,景色宜人。凭高视下,行政机构、会展中心、商业街、住宅区以及学校、医院一一映入眼帘。回眸沉思,不得不感叹改革开放后城市的沧桑巨变!

贵阳是一个以移民为主的城市,是一个活力四射、开放性强的地方。由于移民的关系,贵州人很少有偏见,包容性强。他们勤劳勇敢,聪明能干,思维敏捷,敢为人先;他们生于斯,长于斯,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提升自己,成熟进步;他们关心国家命运,民族存亡,抗御外侮,虽死不悔。在这里,曾爆发反对西方传教士的“青岩教案”,是鸦片战争以来全国“反洋教”的先声;在清末拯救危亡的“公车上书”中,贵州举人人数名列全国第二位,其中贵阳有46人;辛亥革命爆发后,贵州继湖北、湖南、陕西、江西、云南之后,建立了“大汉贵州军政府”,是全国最早宣告独立的省(区)之一。如今的贵阳,是一个享誉全国的“林城”:生机盎然的环城林带,苍翠欲滴,沁人心脾;环城公路,四通八达;漫步城中,商铺林立,行人如织;大街高楼如云,车水马龙,无不充满生机,令人神往。今天现代化新型城市的贵阳,其经济发展和文教勃兴,无不得之于历代先民们的不息奋斗及辛勤劳动……

600年贵州(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