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郎后裔与“改土归流”
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贵州建省。明朝贵州土司被“改土归流”的,绝少出于自愿。金大章自愿“改土归流”,不能不说是一个特殊的历史事件。
一、古夜郎国的兴衰
如同许多文明古国一样,夜郎国的诞生也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华阳国志》记载:“古代有一女子在江边洗衣服,有三节大竹筒流入足间,听到竹筒内有婴儿哭声,便拉住竹筒,将婴儿抱回养育。若干年后,其子长大成人,能文能武,聪明善良,建立了夜郎国,自立为王,以竹为姓。”在汉文献中,夜郎之名最早见于《史记》,“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此后《汉书》《后汉书》《华阳国志》等皆有记载。这里的“西南夷”,是汉朝对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总称。而民族文献关于夜郎族属的记载则有:鳖部夜郎、苗部夜郎、彝部夜郎、越部夜郎等,且每个部群又由多个民族,几个或十几个成员国组成,所属地域范围之广,涉及今天贵州全省及周边诸省等近百个县域。
“夜郎最大”的大夜郎国,究竟有多大?从汉文献、方志记载及考古资料的印证,夜郎鼎盛时期的疆域包括今贵州全省,地跨滇东、川西南、渝南、湘西、桂西北等地。司马迁在《史记》中称,那里的人们过着“椎髻,耕田,有邑聚”的农业定居生活。
汉文献中第一次出现夜郎是在战国楚顷襄王二十年(公元前279年),楚顷襄王派将军庄蹻向西南进军,从楚国的郢都(荆州纪南城)出发,溯沅水而上,到达且兰国(今贵州都匀、福泉、黄平、贵定等一带),进攻夜郎国。
春秋时,夜郎是古牂牁国国邑旁小国,到了春秋末年牂牁国衰裂,夜郎壮大为强国,取代了牂牁国的地位,成为西南地区的霸主。
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唐蒙出使南越时,了解到巴蜀通往南越的要道上有个夜郎国,有精兵10余万,境内便捷的水路可通抵南越。便上书朝廷:“窃闻夜郎所有精兵,可得十余万,浮船牂牁江,出其不意,此制越一奇也。诚以汉之强,巴蜀之饶,通夜郎道,为置吏,易甚。”
汉武帝采纳了唐蒙的建议,任其为中郎将,率兵千人,带一万民夫携大量礼物、粮草等辎重,浩浩荡荡,转由巴符关(今四川合江)南下,终于到了夜郎国见到夜郎王多同。唐蒙向多同表示友好诚意,宣扬汉朝的强盛,并希望在夜郎设置郡县,任其子为县令。多同从中看到了夜郎的希望,便同意在夜郎地区设置犍为郡,派兵协助朝廷征讨南越。
此后,夜郎派兵协同征伐南越,夜郎王多同入朝,被汉王朝封为夜郎侯,并将夜郎国划入汉朝版图。当时西南夷的百余君长,唯独夜郎和滇的君长得到了汉朝授予的王印。
多同时代的夜郎国,也许是夜郎作为西南首屈一指的大国,声名远播的缘故,所以是否因为汉王朝对夜郎心存戒忌,而借故杀了夜郎王多同,至今仍是个未解的历史谜团。
多同被杀后,汉王朝牂牁郡太守吴霸为安抚夜郎后人,报请汉王朝,封夜郎王多同第三子兴为侯,“配祀其父”。
公元前28年至公元前25年,夜郎王兴举兵攻邻国句町(云南省东南部)、漏卧(云南省东部)关。朝廷派遣太中大夫张匡持节和解,兴不领情,牂牁郡太守陈立闻讯大怒,设计诛杀了兴。此后,夜郎余部叛乱,又被牂牁太守陈立与都尉万年残酷镇压,从此夜郎国一蹶不振,逐渐走向溃灭。兴起于战国、历秦至汉存在约300年的夜郎国,退出了历史舞台,夜郎故地便进入了“后夜郎时代”。
之后,即便在中原战乱,南北长期分裂,政权更迭不休,中原王朝无力顾及边远的贵州时,夜郎族群仍隐藏于贵州重峦叠嶂的深山。在晋、唐、宋等历朝,也以夜郎酋长、寨主之名,短暂内附王朝,实质仍是自立为王。直到元朝,夜郎后裔其中的一支——金竹夜郎,又重现于史籍,以金竹寨主身份成为元朝实施土司制度后的金筑安抚司。
二、“夜郎后裔”再现“江湖”
元朝统治中国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在南方民族地区,创造推行了最早的“民族自治”——延续600余年的土司制。
据《贵阳府志》《中国土司制度》载:“金筑金氏,自谓夜郎竹王之胄也。竹王既灭,吴霸表封其三子为侯,以慰夷濮,其一为金竹侯,世守其土,久之以金为氏。”而竹与筑谐音,元金竹府知府马麟将“竹”改为“筑”,明朝文献多为“筑”。
金竹土司也许考虑到元朝统治者也是少数民族,对西南少数民族又给予特殊政策照顾,所以不再担心遭受中原的压制,于是自称“夜郎后裔”再现“江湖”。
据《元史·本纪》载: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金竹寨主埽闾等以所部百二十五寨内附。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改金竹寨为金竹府(今贵阳花溪金竹镇)。次年置金竹府长官。夜郎王后裔埽闾归顺元王朝后,先被封为金竹府知府。至元三十年(1293年),金竹府知府马麟入朝进贡,朝廷委蛮夷官世代承袭,马麟回来后改金竹为金筑。朝廷后来又将金筑府升为金筑安抚使司。
明初,明太祖朱元璋承袭元朝的土司制。洪武五年(1372年),元朝的金筑安抚使密定来南京朝贡马匹,朱元璋下诏赐给密定文绮三匹,设置金筑长官司,官阶六品,归四川行省统管,任命密定为长官司,准予世袭。洪武十年(1377年),升金筑长官司为金筑安抚司,仍以密定为金筑安抚使,准予世袭。
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下诏书慰劳密定:西南各部虽归顺朝廷,密定首先带头献马500匹,资助大军西征云南,你的忠诚值得嘉奖,所以派遣特使前往你处宣谕对你的嘉奖令。等到大军凯旋之时,一定重重奖赏你的功劳。
中国古代,马往往是财富的象征,马匹的数量更是部队作战能力的保障。当时的金筑安抚司辖境不过今一县之地,一次能够献马500匹实属难得。
金筑安抚司为何能提供如此多的马匹?2012年,笔者曾多次前往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黔南自治州)长顺县实地考察,在贵阳市花溪区桐木岭以及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以下简称“紫云自治县”)东部(上述两地在明朝为金筑安抚司辖境),均发现金筑安抚司明朝时的养马场,足以证明金筑安抚司当时的经济实力和对马匹的控制能力。另外,在长顺县付家院古岩画群还发现有许多牧马、饲马的岩画,无疑为这一地区早已掌握饲养马匹的能力提供佐证。
审时度势,密定以族群安危为己任,竭力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战争远离家园,而这份贵重的礼物隐含着对方回报的需要。果不其然,明太祖朱元璋下诏书,赞扬有加。
明正统三年(1438年),朝廷将金筑安抚司划归贵州布政使司直辖。正统五年(1440年),金筑安抚使金镛到北京进贡马匹。据《广顺州志》记载,金镛由于武功高强,勇猛强悍,领兵杀贼有功,授“服色土知州”。而当时金筑安抚使不过一个知县,却被朝廷准着知州服,可见明廷对金镛战功的肯定与褒奖。明朝共有4位金筑安抚使被朝廷授予服色土知州,分别为金镛、金大章、金灿、金汤立,而授予后3位时已成立广顺州。
三、“改土归流”与“黔腹忠良第一家”
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贵州建省。明朝贵州土司被“改土归流”的,绝少出于自愿,金大章自愿“改土归流”,不能不说是一个特殊的历史事件。
据《明史·贵州土司列传考证》载,万历四十年(1612年),吏部代朝廷回复贵州巡抚胡桂芳的奏请:对金大章恳请改土归流准许。授予其土知州职衔、官服,子孙世袭,但不许过问事务,该州隶属贵阳府。为表彰金筑安抚司,望众土司广为仿效,万历皇帝亲赐州名“广顺”。
另据《金氏家谱》:“胡桂芳旌以对联云:‘国初乔木无双谱,黔腹忠良第一家。’(赞誉金大章自愿改土归流的行为举世无双,为贵州第一忠良)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金大章病故,葬于广顺美女山下。”
就在金大章自愿“改土归流”后不久,明天启元年(1621年),四川永宁宣抚使奢崇明、贵州水西宣慰司同知安邦彦发起了一场持续十几年,波及川、黔、云、桂四省,死伤百余万人的大规模叛乱,史称“奢安之乱”。1622年2月,奢、安联军进攻贵阳府,城中坚守10个月之久,粮尽援绝,兵民相食。据《明史》记载:“城中户十万,围困三百日,仅存者千余人。”这是中国古代最为惨烈的围城战之一。金筑安抚司没有卷入叛乱,置身事外。从族群发展的角度考虑,金大章的远见卓识,既保全了自己,又保全了所代表的族群。
如今,广顺夜郎后人把金大章“改土归流”视为族群的骄傲。金筑历代土司为促进民族团结和文化融合,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留下了大量历史文化遗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