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睡千年的贵州夜郎茶马驿道
白沙古驿道位于普安县城北33千米的白沙乡白沙行政村境内,北起与晴隆交界处的叶家河,直上老鹰岩,翻卡子上,登七十二道坎,西至白沙行政村止,全长约20千米,道宽约1.6米,系5块青石板铺成镶就,掩映在茅草和刺梨花丛中,依山傍岭,逶迤蜿蜒,如走龙蛇。至今保存完好的约4.2千米,石板上稀稀朗朗残存着大小不一、深深浅浅的一个个马蹄印,见证着古道岁月的沧桑。周赧王三十八年(公元前277年),楚国将军庄蹻伐夜郎扩建为军事通道,千军万马蜂拥而过。秦时,将军常頞略通为五尺道。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唐蒙扩建为南夷道,直达夜郎中心区域,故《贵州通史》称之为“夜郎驿道”。白沙夜郎驿道,形成于商周时期的民间国际商道,开辟于秦汉时期的南方丝绸之路,兴盛于唐宋时期的茶马古道,历史文化内涵十分丰富。
夜郎驿道走茶马之“茶马”,不仅是古道上贸易的商品,更是古道上商品的泛称,包含唐宋时的茶叶、马匹,丝绸之路时的蜀布、僰僮、筰马、髦牛和商周时期的食盐、青铜兵器等商品。
一、商周民间国际商道
商周时期,人类交通虽然面临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但亦非“老死不相往来”般隔绝,在黄河流域的草原上,就存在着一条由许多不连贯的、大规模贸易路线衔接而成的草原之路,直接西域乃至欧洲,形成一条民间的国际贸易通道。
商朝帝王武丁王后坟墓的考古中发现了产自今新疆(时亦为西域)的软玉,说明公元前13世纪,中国就开始和西域乃至更远的地区有贸易往来。《穆天子传》中记载,公元前963年,周穆王率商贾向导西访西王母,说明北方民间国际通道早已形成。
西南原始部落之间,本无道路,但因人类流动,每每造成间隙相通之路。商贾逐利,用之往来,就形成货物流通之商道。故《周书》说:“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源也。”
商周时期,邑聚贵州西南的夜郎先民,初步掌握了青铜冶铸技术,逐步过渡到以农耕为主、冶铸为辅的定居生活。处于夜郎中心区域的今普安青山坝子,2009年发现了13处夜郎先民聚居的石器时代遗址,说明了商周时代夜郎先民就已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夜郎文化。春秋战国时期,普安铜鼓山夜郎遗址冶铸技术更加成熟,其生产的青铜兵器已在南方民间国际商道上供不应求。
还有盛产食盐的巴东盐泉,很早就被原始人类发现利用。精明的巴蜀商贾,经僰国(今宜仓),翻白沙古驿道入夜郎铜鼓山地区,换取精美绝伦的青铜兵器后又踏上西去伊洛瓦底江上游位于中缅边境的“滇越”国际市场,甚至更遥远的身毒(今印度)、大夏国(今阿富汗)的国际商道。夜郎先民亦驮起青铜兵器,东出白沙古驿道至今贵阳、成都一带,西走滇国和缅甸、印度一带,穿行在商周民间国际通道的崇山峻岭之间。故贵州博物馆考古队认定:广泛流行于贵州西部、云南、广西甚至东南亚各国的直内人物纹戈、一字格青铜曲刃剑就出自普安铜鼓山夜郎冶铸中心,这些青铜兵器造型和风格均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可能构成一个地域性考古文化,在商周民间国际商道形成的诸多文化元素中格外引人注目。
战国时期,中原地区已经存在着相当规模的对外经济交流。《史记·赵世家》中记录了苏厉与赵惠文王的一段对话:“代马、胡犬不东下,昆山之玉不出,此三宝者,非王有已。”商贾通过对外贸易得到三宝,以炫耀王者,从侧面说明了当时边贸之盛况。《华阳国志》记载:“永昌郡,属县八,户六万,去洛六千九百里,宁州之极西南也,有闽、濮、鸠、獠、越、裸濮、身毒之民。”“身毒之民”即印度人,是从南方丝绸之路往来经商的侨民。《史记·货殖列传》亦记载了山东铁商程郑在战国末年,被秦移民蜀地临邛后,“即铁山鼓铸,售椎结之民”。其产品销售对象包括了川西、贵州、滇东广大西南夷地区。近年从四川三星堆出土的海贝、象牙,大溪出土的海螺,茂汉和重庆涂山出土的琉璃珠,都来自印度洋北部地区的南海,充分证明巴蜀先民与南方世界有所交流。
《贵州通史》记载:“通过这条国际民间商道,川楚一带的丝绸等特产,源源运向西方,而西方的琉璃、琥珀、玛瑙、香料等各种奢侈消费品也不断输往川楚、滇、黔一带。”
二、秦汉丝绸之路
汉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汉使张骞带随从100多人和匈奴向导甘父从陇西(郡治在今甘肃临洮南)出发,走河西走廊沿商周北方民间国际商道出使西域,开辟了至今誉满中外的北方丝绸之路。
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张骞使大夏来,言留居大夏时,已见“蜀布、邛竹杖”,使问所从来,曰:“从东南身毒国,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遂向武帝建议:“大夏在汉西南,慕中国,患匈奴隔道,诚通蜀、身毒国,道便近,有利无害。”汉武帝从蜀郡和犍为郡先后使者十余起,分数路经冉陇、筰都、邛国等地向西南进发。经夜郎入滇国,并得知从滇国西行一千余里,有一个“乘象国”,名叫“滇越”。蜀地商贾与滇越贸易由来已久,而张骞在大夏见到的蜀布,就是通过“滇越”市场运往身毒国,然后转到大夏乃至欧洲各国。
这条蜀—身毒道,即商周时期南方的民间国际商道,也就是今天人们所称的古代“南方丝绸之路”。汉朝官方探寻虽被阻于今滇西的越嶲、昆明等部,但作为民间商业通道早已形成。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后,蜀王子安阳王率3万部属就是沿这条南方丝绸之路经夜郎、滇国入越南北部红河地区,建立瓯骆国,越南历史上称之为“蜀朝”。
为了加强中央对西南夷的统治,秦始皇命将军常頞开通自今四川宜宾经贵州通滇东曲靖的五尺道。《贵州通史》说:“当时蜀贾即通过这条道路,经常到夜郎地区贩取僰僮到内地出售,并将蜀地所产铁器及其他土产,贩经夜郎中心(即今普安)一带,甚至通过夜郎沿北盘江水道贩运到番禺(今广州)销售,使今普安成为夜郎联系蜀、粤商业贸易的中转站。”如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使唐蒙在番禺吃到的四川枸酱,就是通过这条路线贩运过去的。乃至唐蒙奉命通道夜郎,在当地设立郡县并被任为都尉后,又征发巴蜀士卒修筑夜郎驿道,自僰道指牂牁江,即自宜宾经今普安夜郎中心至云南的“南夷道”(又叫南驰道)。《贵州通史》考证:“赫章可乐西接云南彝良、昭通,应即秦代所修五尺道线路;南通威宁、水城、晴隆、普安,应即汉代唐蒙所筑南驰道路线。”五尺道及在五尺道基础上扩建的南夷道,均在原商周民间国际商道上扩建,更加便利了西南地区与西域各国的贸易关系。
《史记》《汉书》中的“西南夷传”均记载:“巴蜀民或窍出商贾,取其筰马、僰僮、髦牛,以此巴蜀殷富。”所谓“筰”,即今四川雅安一带,其西即今甘孜、阿坝两藏族自治州,盛产马匹、髦牛;僰僮,即指当时夜郎、滇国、邛都等地的濮人奴隶。巴蜀商贾前往夜郎等地贩卖奴隶的同时,自然将巴蜀食盐、铁器、枸酱、蜀布等产品销往夜郎,而又将夜郎青铜兵器西入滇国辗转经“滇越”国际市场,或直接入缅甸、印度等地换取“西域”货物,以获来回之利。这条商周时期形成的民间国际商道,秦汉时期又辟为著名的“南方丝绸之路”。位于夜郎中心的今普安一带成为东西商品的转运中心,普安的白沙夜郎驿道则成为南方丝绸之路联系川、黔、滇的必由之路。
南方丝绸之路,把川西的蜀国、以普安为中心的夜郎国、以大理为都城的南诏国等西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都串联在丝绸之路的要道上,并循丝绸之路走向形成市镇网络,而又以此为主干道向四周扩散,形成相对发达的区域经济。
1960年以来,不断有历史学家提出中国丝绸最早出现在巴蜀的看法,论述了中国西南通印度、阿富汗的“蜀布之路”,年代远远早于北方丝绸之路。
三、唐宋茶马古道
兴起于唐宋时期的茶马古道,其实就是以秦汉时期的南方丝绸之路为主干道的国际贸易通道。因一直以马匹为主要交通工具,且唐宋时马匹与茶叶都成为主要贸易商品,故名“茶马古道”。
中国茶饮,始于秦汉,盛行于唐宋。唐宋时期,上至王公贵族,下至黎民百姓,蔚然成风。据资料显示,时下四川,每人每天喝茶水四升,犹不解渴,需求量特大,茶叶供不应求,极其抢手。
中国的茶叶出口,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当时中国商人在蒙古边境通过以茶易物的方式向土耳其输出茶叶。隋唐时期,随着边贸市场的发展壮大,加之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国以茶马互市的方式,经回纥及西域等地向西亚、北亚和阿拉伯国家输送,中途辗转西伯利亚,最终抵达俄国及欧洲各国。
南方有嘉木,处于茶马古道上的贵州普安和云南普洱,千百年来一直演绎着茶文化的精彩与厚重。
1980年,在普安与晴隆交界处云头大山笋家箐(普安江西坡境内)发现了一块新生代第三纪四球茶籽化石。1987年,经中国科学院南方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鉴定,化石形成年代在2400万年前,为迄今世界发现最早的茶籽化石。2011年,普安江西坡镇、新店乡、青山镇、雪浦乡共发现野生四球古茶树群落2万余株,面积上千亩。经中国茶叶研究所、云南茶科所、贵州茶科所、贵州省绿茶品牌发展促进会专家组鉴定,此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古老最大的四球古茶树,也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古老最大的四球茶野生古茶树居群。同年10月21日,中国茶叶协会向普安颁发了全国唯一一个“中国古茶树之乡”的牌匾。普安遂成为世界之茶的发源地。
云南的普洱,不但是世界商品茶叶的源头,还是世界茶文化的中心,聚居的26个民族分别供奉着26种茶神,祭祀着一棵棵千年古茶树,称为“茶树之母”的古茶树已有1800年历史,一片片绿油油的茶田,汇聚成望不到边际的“茶海”,成为茶马古道上商品茶的生产基地。
四川则兼而有之,既是世界上种茶基地又是茶饮的发源地。秦汉以前,只有四川一带饮茶和生产茶叶。到唐朝已形成盛产茶叶的局面,并从唐朝开始,蜀州、绵州、邛州一带的茶叶流入西藏地区,开始了藏民饮茶的历史,出现了通往藏区的茶马之道。
长期生活在世界屋脊上的藏民,创造了喝酥油茶的高原生活习惯。因为他们摄入了过多的脂肪,主食糌粑又过于燥热,所以亟需能分解脂肪、防止燥热的茶叶。藏区不产蔬菜、水果和茶叶,但产良马。于是,具有互补性的“茶马互市”应运而生。马匹成为茶马古道上另一主打商品,源于两宋时期。
两宋时期,王朝长期与北方的辽国、金国、元国、西夏国征战,亟需马匹组建骑兵与之抗衡。除内地设监饲养繁殖并在沿边一带向民户派养外,更设立若干榷场,以茶马互市形式向边境牧民收购。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在四川四路设“提兴司马司”,并在陕、甘、川多地设“卖茶场”和“买马场”,及至宋室南迁,偏安江南,北方先后为金、蒙所据,“两马”来源几乎断绝,遂转向西南地区购马。地处滇西的南诏国(今大理一带)产马众多,质量优良。然北宋开国以来,历代统治者与南诏对峙(因“北有劲敌”,才“不暇远略”)。于是,地处今滇、黔、桂一带的自杞(今盘县、普安、兴义一带)、罗殿(今安顺一带)、特磨道(今广西广南一带)遂成为南宋王朝向大理购马的中介。
《兴义府志》(校注本)据《中国历史地图集》考证:普安县,宋元时为于矢部地,曾建自杞地方民族政权,宋朝(特别是南宋)是宋室向大理采购马匹的重要贩运处。
历史上的茶马古道,是一个庞大的交通网络,以川藏道、滇藏道、青藏道三条大道为主线,辅以众多的支线、附线构成道路系统。地跨川、黔、滇、青、藏诸省,向外延伸至南亚、西亚、印度和东南亚,远达欧洲。
茶马古道,是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上一条异常古老的商业贸易通道,是人类历史上海拔最高、通行跨度最大的高原文明古道,是迄今中国西部文化原生态保留最好、最多姿多彩的一条民族文化走廊,是世界上自然风光最为壮观、历史文化最为璀璨的旅游绝品路线,是汉藏和各族人民大团结的象征和纽带,蕴藏着开发不尽的文化遗产。
岁月悠悠,古道漫漫。作为商周民间国际商道、秦汉南方丝绸之路、唐宋茶马古道的白沙夜郎古驿道,如今已残石断板,冷月凄风,马帮的铃声日渐稀落,商贾的金银亦已散尽,灿烂的文化却在历史长河中奔腾不息,并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日愈彰显其不可估量的意义和价值。
2013年5月3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在国家文物局网站公布,全国共有1943处入选,贵州有32处入选,黔西南自治州有7处入选。其中,普安有2处:铜鼓山遗址和白沙夜郎古驿道与云南、四川共同申报的茶马古道入选。白沙夜郎古驿道,遂成为普安的一张历史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