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风云激荡的建省六百年
所属图书:《600年贵州(上册)》 出版日期:2015-06-01 文章字数:4425字

风云激荡的建省六百年

一、明朝时期:组建贵州省

贵州在元朝分属湖广、四川、云南三个行省,没有独立的身份。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为扫荡云南元军的残余势力,朱元璋派傅友德统率30万大军分兵两路远征云南。平滇之后,为巩固云南边防及稳定西南政局,朱元璋经过深思熟虑,便下令在通往“滇之喉”的地区屯兵20万,沿驿道一线设立卫所,实行军事管制,并在今天的贵阳设立最高军事机构——都指挥使司。之后,明统治者基于统治的需要,于永乐十一年(1413年)在贵阳正式设置贵州承宣布政使司,即省级行政机构。以蒋廷瓚为首任布政使,旋置按察使司,以成务为按察使。这样,贵州终于配备全了“行政、军事、司法”三司的省级统治机构,成为明王朝的第十三个行省。贵州的“建省”,是时代的需要,是贵州历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中央王朝对贵州的高度重视,亦标志着贵州新时代的到来。

建省之后,明王朝针对“土流并治,军政分管”的现状,不断实行“改土归流”,陆续增设府、州、县,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思想各个方面把土司纳入国家统一管理,成为中央王朝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统治的重要工具。

在明朝历代派驻贵州的官员中,大多恪守明初朱元璋“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的基本国策,并将“移风善俗,礼为之本;敷训导民,教之为先”,“广教化,变土俗,使之同于中国”作为治黔的最高指示。他们设学官、建文庙、办书院,大力提倡儒学,以此“作养人才”。一些开明的土司也将自己的子弟送入国子监,以此适应时代的变化。据史籍所记,从明初至崇祯三年(1630年),贵州共建官学47处,各府、州、县、卫、司“偏(遍)立学校作养人才”。

建省之后,明王朝基于贵州地广人稀、劳动力严重不足的严峻现实,推行“移民实边”“移民就宽乡”的政策,招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吴楚优良之族”移居黔中。这些外来移民在黔中大地上手足胼胝,披荆斩棘,用辛勤的劳动重建家园,将自己的人生寄托在这块热土中。他们修卫所,建屯堡,修筑驿道、大道,改善交通状况;修民舍,建官署,在各地修建“中原式”的建筑;兴学育才,传播中原文化,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传授手工工艺,发展商业贸易。随着城市商业和市场经济的繁荣,贵州社会经济出现了新面貌。

明朝后期,贵州经历了两次针对土司反叛的战争:一是万历十八年(1590年)播州(今贵州遵义)宣慰使杨应龙叛乱,波及川黔两省,明王朝为了平乱,征调陕西、甘肃、浙江、湖广、云南五省之兵奔赴四川、贵州,加上川黔原有的军队,明军总数达20万。明军分八路围剿杨应龙,最终取得胜利。这场战争历时10年之久,给四川和贵州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二是天启元年(1621年)的“奢安之乱”,系永宁(辖叙永、筠连、古蔺等县地)宣抚使奢崇明联合贵州水西(辖鸭池河以西地区)宣慰同知安邦彦反明,围困贵阳城10月之久。后在湖广、广西、四川三路官军的驰援下,贵阳得以死里逃生。值得一提的是,“奢安之乱”是明朝全国三大战事之一。曾经拥有10万户的贵阳城,在这场举世瞩目的浩劫中,最后仅存2000户(一说200人)。

明王朝是在农民起义及满清入侵的急风暴雨中覆灭的。随着清王朝入主中原,南方相继出现了明王室建立的弘光、隆武、绍兴、永历政权,史称“南明政权”。清顺治九年(1652年),大西军孙可望部迎桂王朱由榔居安隆所(今贵州安龙),建立“永历政权”。“永历政权”在贵州安龙“驻跸”4年,与大西军联合抗清。在此期间,贵州人在“永历政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使贵州成为明王室最后反清复明的基地。

二、清朝时期:完善贵州疆域

清雍正五年(1727年),清朝将四川省所属遵义府及其所属各县改隶贵州省,将毕节以北的永宁全境划归四川省;将广西红水河、南盘江以北之地置永丰州,与广西的荔波及湖广的平溪、天柱一并划归贵州管辖,贵州疆域基本形成。清末,贵州建置设有12府、2直隶厅、13州、13厅、43县。

清朝一统天下后,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均有显著的发展和进步,《贵州通史》对此准确地指出:

以上论断通过历史来看就更清楚了。清初,清王朝为了加强对全国的控制,先后在贵州进行了水西改流、平定吴三桂之乱和改土归流。此期间,为追击南明残余势力及平定三藩,大批军人、官员及移民纷纷涌入贵州,他们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湖湘文化、川蜀文化,带来了先进的手工业、耕织技术和经商方式,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在“康乾盛世”大环境下,贵州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农业、手工业、矿业、水陆交通及商业均出现新气象。文化教育也有较大的进步,自康熙、雍正年间,中央政府在贵州实行“改土归流”后,通过血与火、刀与剑的“剿抚”,清王朝的势力得以进入“王化未及”的“千里苗疆”,这为贵州第二次文化勃兴创造了机遇。

自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陷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深渊中。贵州亦不能幸免,社会矛盾激化,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咸同各族人民大起义,以及10多次“反洋教”斗争。咸丰初年,贵州各族人民相继起义,风起云涌,声势浩大。这次大起义规模之大,范围之广,时间之长,破坏之巨,为前所未有。在20余年的腥风血雨中,贵州“全省几无完土”“无一县瓦全”,经济遭到沉重打击,城镇遭到严重破坏,人民惨遭浩劫。一场争取生存权利、反抗专制暴政的正义行动演变成历史悲剧,的确令人叹惋与深思。至于后者,是由于文化观念上的冲突导致了行为上的冲突,最终演变成外交冲突。这种结局,亦令人唏嘘不已。

19世纪后期,为了救敝起衰,重振国势,中国出现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等重大变革,贵州人与时俱进,敢为人先,为国家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值得一提的有两件大事:

(1)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次年4月17日,清政府与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消息传出,震惊了中国朝野。面对帝国主义的鲸吞蚕食,目睹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康有为、梁启超趁着入京应试之机,联合18省的1300余名举人,于5月1日在松筠堂集会。大家一致通过康有为上书清廷的建议,向朝廷提出了“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等要求,准备于次日呈递都察院。清廷得知消息后,慌忙在10日上午正式盖上“御印”,致使条约生效。消息传出,举子群情激奋,大为失望,不少人为之退出请愿活动,以致“公车上书”的名录仅603人。在“公车上书”的603人中,贵州占了96人,名列第二。

(2)光绪十一年(1885年),贵州巡抚潘霨基于国家创建海军、制造铁船、铁路急需煤铁之考量,上疏清廷,明确提出:“黔省矿产甚多,煤铁尤甚。如能开采合法,运销各省,可免购于外洋。”光绪帝对其奏折有如下批谕:“即着该署抚详细体察,认真开办,无得徒托空言。”就这样,青溪铁厂就在贵州镇远诞生了。潘霨在办厂期间遇到了不少困难,如机器设备的运输、青溪一带缺煤、资金不足及刚建好的厂房被洪水冲垮等问题。令人遗憾的是,由于经济及政治等原因,青溪铁厂最终夭折。然而青溪铁厂是从西方引进技术人才,在国内用招股办法并拟引外资举办的近代工业,是贵州人企盼现代化的一次尝试和实践。虽然它中途夭折,却为之后贵州钢铁工业提供了经验。

三、民国时期:混乱中艰难发展

民国初年至军阀统治时期,贵州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如文通书局印刷厂、永丰造纸厂、贵阳电厂、城市公路等现代化图景纷纷进入人们的视野。抗战军兴,狼烟四起,作为抗战后方重镇的贵州,赢来了大好时机,贵州经济获得较大的发展。沦陷区各省数百家工商企业迁黔,西南公路运输管理局机关搬到贵阳,大夏大学、湘雅医学院、浙江大学、之江大学工学院等教育机构也相继迁到贵州,他们带来了资金、技术,也带动了贵州经济社会的变化。

1939年6月1日,在贵州省主席吴鼎昌的积极推动下,贵州企业公司宣布成立。该公司基于“开发贵州资源,发展经济,安定后方,促进西南经济建设,支持抗战”之考量,整合入驻贵阳的金融机构和内迁工矿企业及迁黔大专院校的资源,在贵州掀起了一场产业革命,先后成立贵州电气、煤矿、水泥、火柴、烟草、油脂、玻璃、化工、面粉、丝织、陶瓷、制糖、运输、银行、木业、盐井、垦殖、内河航运、中国国货19家股份有限公司,成为西南具有实力的经济实体。

就省会城市贵阳来说,抗战期间,贵阳机制卷烟和日用化学工业获得发展,橡胶工业兴起,机器制造业萌发,而通往省政府的光明路成了银行业集中的金融中心。贵阳的城墙陆续拆除了,街道也拓宽了,市内出现了公共汽车,城市开始供应自来水,大十字附近店铺鳞次栉比,市面呈现繁荣的景象。

贵州人心系国家,敢为人先,在护国运动、护法之役中有令人瞩目的作为。抗战军兴,狼烟四起,60万贵州“草鞋兵”背负着民族的希望,奔赴救国杀敌的战场,在台儿庄、忻口战役,在南京、武汉、长沙保卫战,在滇缅的诸次战役中,以他们的血肉之躯与对国家的高度责任感,抗击凶悍的侵华日军,书写了黔人抗战的光辉历史。

四、新中国时期:贵州的历史跨越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半个世纪的奋斗,特别是改革开放后,贵州基本摆脱了贫穷的面貌,有了较为完整的工业化生产体系。据有关资料记载:2009年9月,贵州电力装机容量已突破2400万千瓦,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8000多倍。工业产值由1978年的37.11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4206.37亿元,增长112.35倍。

2013年,经国家统计局审定,贵州省地区生产总值8006.79亿元,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5%,比2009年翻了一番以上,跃上新台阶,提前2年实现了“十二五”规划预期目标。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5%,保持了高于全国、高于西部、高于以往时期的发展速度,经济增速从2010年排名全国第18位连续攀升,2013年跃居全国第1位,这也是改革开放以来贵州年度经济增速首次位居全国第1位。如此惊人的数字,得之于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得之于贵州人民的艰苦奋斗。

今天,举目四望,黔中大地上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纵横交错,水路、铁路四通八达,飞机翱翔在蓝天,直达世界各地;巡游黔境,满眼是青山绿水、田畴村庄、居民小区、学校工厂,置身其中,恍若仙境……

通过历史的回顾,不难看出,贵州是一个活力四射、开放性强的移民省份。尽管过去山门紧闭,贫穷落后,然而贵州人从不气馁,从不沮丧,凭借自己“坚忍不拔,雄直清刚,聪明睿智,敢为人先”的人格特质,在风云变幻的600年中不断地提升自己,不断完善自己,以更好地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作出贡献……

600年贵州(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