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丁宝桢的贵州治盐之道
所属图书:《600年贵州(上册)》 出版日期:2015-06-01 文章字数:2992字

丁宝桢的贵州治盐之道

盐对于不产盐的贵州来说至关重要,晚清政局之下的盐荒影响着黔民日常生计和社会稳定。黔人丁宝桢督川期间,尤为重视家乡盐政,采取一系列措施整顿盐政,稳定川盐入黔,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和保证了民众的基本生活需求,对贵州历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贵州自古不产盐,黔民所需盐除了黎平、古州两府邻近广西可购盐之外,“其余贵阳、安顺、平越、都匀、思南、石阵、大定、遵义各府州,元明以来均食川盐。镇远、思州、铜仁三府,原食淮盐,到清乾隆中叶,也改食川盐。销黔川盐,最初由川北各场和川南各场分别配运,后因川北各场产不敷销,所有运黔川盐,概由犍富二厂供应”。康雍以降,贵州盐政实行专商引岸运销制度,这项政策始于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户部颁发盐引,确定专商运销。清雍正九年(1731年),四川巡抚宪德全面制定了专商场岸运销方案,其原则是:计口授盐,招商领引办运,分场定岸定额销售。自此以后,专商引岸运销定为盐政制度。贵州所引之盐尤以永、仁、涪、綦四岸为重。晚清内外忧患的政局影响了川盐入黔和盐业的正常发展,严重影响了黔民的日常生活,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黔人丁宝桢督川期间,尤为重视家乡盐政,采取一系列措施整顿盐政。下面,我们将具体追溯丁宝桢在此时期内的一系列措施,以及他整顿贵州盐政对发展贵州经济所起的积极作用。

一、丁宝桢与晚清贵州盐荒

丁宝桢(1820—1886年),字稚璜,贵州平远(今织今)人。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迁往平远州进修。清咸丰三年(1853年)中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土。清同治六年(1867年)抚鲁;清光绪二年(1876年)督川。平生素有爱国爱乡之志,曾以诛杀骄纵不法的大太监安德海名震朝野。督川期间,四川的川盐专商引岸运销制度已趋于瓦解,原因在于财政不支、州县勒索、官员腐败等多方面因素。四川总督徐泽醇即已指出:“川省盐务之弊,甲于各省,不惟吏胥暗中侵蚀,即各处关隘设立官员,明为稽察,暗则私放,只知自饱囊橐,私盐则贪贿纵放,引盐复多勒索陋规,其间种种名目,不一而足。”

黔盐的主要来源地是四川,乾嘉之前,川黔盐商不断往来于两省,“运榷黔滇,运樯万艘,出没于穷濆定渘之内”。加上咸丰以降贵州苗民起义、太平天国起义等,边商相继歇业,淡出川黔盐业走廊,出现了川盐滞销,“以致引积滞至八万七千张,截积欠一百三十六万六千余两”。与此同时,粤商乘机走私盐巴,恶意抬高物价,贵州府县几乎家家设置关卡收税,盐价陡升,边商破业,“商民疲困月深……遂各歇业不前,黔省盐务中势已绝”。

二、丁氏盐政四对策

1.黔地盐务官运

黔人丁宝桢在四川总督任上,十分重视川黔的商贸及盐业冲击下社会的稳定,他于清光绪三年(1877年)奏请光绪帝“先行筹办黔边盐务改由官运商销,酌以章程,并请指拨各款”。丁宝桢建议采取川盐官运制度,改变康雍以降的专商引岸运销制度,以整顿盐务、打击走私商和稳定物价,“黔省办公经费有着,亦不至动形掣肘”。

2.疏浚河道

为保证盐贸畅通,丁宝桢下令疏浚河道,便利商贸交通。“窃查川盐入黔,河分四岸转运,一由纳溪泝至永宁小河,二百余里,为永岸运黔要道;一由合江泝至贵州茅台村小河,五百余里,为仁岸运黔要道;一由江津江口泝至贵州松坎小河,六百余里,为期綦岸运黔要道;一由涪陵泝至贵州龚滩小河,八百余里,为涪岸运黔要道。此四小河发源滇、黔,分流川江,皆窄狭崩崖,激湍乱石,节节有滩。自去年开办官运以来,盐船经过,每至险处,触石即漏,必须提载加纤,万分艰难,非议修淘难期畅利。现据绅首商民等公察,自愿集资捐款,因势利导,酌加修治,以利舟楫,惮可畅行,盐船无虞失事,而沿河穷民更可以工代贩,于边地商民大有裨益。俟此工告竣,如果经费有余,可妥设岁修河道及四岸陆行险路,以便行旅,而期久远。”

3.打击走私商,稳定盐价

清光绪三年(1877年)十二月,举办黔边岸官运时,同时将境连黔边的叙永、永宁、泸州、纳溪、合江、江津、秦江、南川、涪州、酉阳、秀山、黔江、彭水等州县计引,并归官运,以杜计商私贩入黔。规定各地关卡“概不准分厘重征,需索留难”“粤盐频年滞销,税课缺额,正在招商设法整顿。行盐之际,引地实为饷课攸关”。丁宝桢使贵州巡抚林肇元和广西巡抚庆裕交涉,划清粤商销售范围,避免商人间的恶性竞争,促进了商业的贸易稳定。

4.改革盐法

丁宝桢从旧有盐法改革上下手,奏请朝廷改革:“今欲重整盐岸,非设局试办官运不可为力,欲办官运,非扫除从前积弊亦不能见效。该司道酌拟章程十五条,大要以官运商销,力裁浮费,疏通引岸,以及禁止一切私索为扼要之图。所议极为周详,果能认真举行,则黔岸自可渐复,边引不致积欠,裕课便民,莫善于此。”丁宝桢还筹拟章程十五条:“曰裁减浮费,曰清厘积引,曰酌核代销,曰局运商销,曰兼办计岸,曰引归局配,曰展限奏销,曰严定交盘,曰慎重出纳,曰认真黔厘,曰实给船价,曰删减引底,曰添置办票,曰酌留津贴,曰酌给奖叙。”这些建议获得了朝廷的认可,予以实施。

三、丁氏盐政之影响

丁宝桢的政策使得贵州盐业整顿收到良效。打击了走私商,促进了航运业发展,边岸贸易复兴。丁宝桢指出:“贵州抚臣通饬局卡,凡遇行黔盐厘,一律免收,其报部关税,悉照部则上纳,不许重征。并严禁各地方官设局私派,以通商路,乃为有济。且以目前形势而论,川省户稠人众,黔省土旷人稀,但使边盐畅行,黔中人民逐渐复业,口岸引地不下数十万,而移家就食,置买田地,招来开垦,相因而至。残破之区或可藉此转为富庶,于黔省大有裨益。”商人积极性增加,“所有商人从前一切无名使费,悉以删裁,而口岸又为划清,销路不相搀杂,其自买盐以至销盐,凡以前厂侵欺之弊,行运沉溺之险,船户偷漏之苦,私枭抢劫之害,全行扫除,商人无丝毫受累,而每引一张,该商坐获二十余两之利。”丁氏盐政促进了贵州的经济发展,增加了财政收入。

清光绪三年(1877年)七月自开办官运以来,至十一月底时,盐运业就已初见成效,达到了“成本渐敷”的目的。“按黔边额引一万零七百七十道,近边计引三千八百六十三道,共一万四千六百三十三道。截至清光绪四年(1878年)四月底,已行销一万零八百三十四道,仅剩引三千七百九十余道。其销售量蔚为可观,殊属少见。据确切计算,整个官运行销不足半年,而销售额却占了全年的四分之三,除成本五十万两不计外”“实已收税羡截厘各款银三十八万有奇”,较之以往销引已属加倍。沿途衰败的城镇也随商机逐步复兴、繁荣起来,为一向捉襟见肘的贵州财政添入活水,减轻了国家和民众的压力。

河道的疏浚使得陆运距离缩短,航运能力和安全系数提高,也减轻了纤夫和背工的劳动压力,提高了人力效率,促进了交通和商贸的发展,清廷顽固派最后也不得不承认丁宝桢的功绩。丁宝桢创办“该局有益课税,似尚可凭,滇黔引岸之悬,现在甫经著有成效,未可遽行更改名等语。既著丁宝桢得官运局销售事宜悉心区画,慎始图终。封疆大吏整顿地方公事,固不可动于浮言,亦不可操之过急,务令裕课恤商便民,均无窒碍,方办不负责任。”

丁宝桢无愧是晚清时代清廉有为的官员,正如时人刘愚认为,丁宝桢是“四川数十百年第一位好总督,累犯众怒而独持正议,三年于兹矣,愚与丁公无一面,非私涣也。实痛夫公忠体国,力除识弊;任劳任怨如丁公者,而不见谅于天下,恐伤志士之心,短英雄之气;且使庸懦者流贫位固宠,大饱私囊,致地方败坏,吏治不振,犹得以保全善名以去。”

600年贵州(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