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明清两代贵州发展“渐比中州”
所属图书:《600年贵州(上册)》 出版日期:2015-06-01 文章字数:3419字

明清两代贵州发展“渐比中州”

贵州采用新的开发手段比内地晚了1000多年,而作为农业社会主要资源的土地又不如其他地区,“渐比中州”恰如其分地反映了这一状况。

在贵州开发史上,明朝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其主要标志是与中原接轨,按照“中原模式”开发。明清两代,交通条件起了较大变化,不但有驿道与全国相通,赤水河、乌江、阳河、清水江、都柳江、北盘江及红水河的航运发展起来,而且省城与府、厅、州、县的道路也不断开通,打开“山门”,渐成开放态势,为人口流动、物资交流、技术引进创造了必要和先决条件。在“地广人稀”“不患无地而患无人”的情况下,“移民就宽乡”成为开发贵州的主要措施。更重要的是,大批移民来自经济发达地区,以人为载体把长期积累、广泛交融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带进贵州,在更高一个层次上进行开发。

随着“中原式”开发的扩大,贵州与内地的差距逐渐缩小,无论是农业、手工业、矿业及商业贸易都有了显著进步。但贵州采用这种新的开发手段比内地毕竟晚了1000多年,而作为农业社会主要资源的土地又不如其他地区,因而经过500多年的开发并没有达到如同内地的发展水平,“渐比中州”恰如其分地反映了这一状况。

一、“中原式”的农业开发

明朝推行“移民实边”政策,通过卫所进行“集团性”移民,又通过“招来游民”将人口稠密地区的人移入贵州,广泛建立“军屯”“民屯”和“商屯”。“屯田”实际上是一种农业性的开发,大批移民将内地的农耕方式搬进贵州,在人口流动的同时实现“开发手段”的转移,给贵州注入一股新的开发力量。他们在贵州建立起若干新的农业据点,屯堡、汉寨星罗棋布,遍布广大农村。卫所、州县插入土司地区,汉寨与苗寨相互交织,形成了“诸卫错布于州县,千屯遍列于原野”的格局。清朝新来的“客民”散布广大农村,深入穷乡僻壤,在新开的“苗疆”屯田。总的趋势是“中原模式”渐居主导地位。

明清两代,中央政府结合贵州山区特点,因地制宜地发展农田水利,在“坝子”的地方利用天然河流开沟渠引水入田,有地下水的地方常开泉凿井,在水低田高的地方或筑堰提高水位或以水车进行提灌,利用山涧溪水作塘蓄水以供灌溉,还用枧槽、连筒等法进行输水,使田土得到灌溉。在水利的推动下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梯田。梯田充分利用了山间的水源和坡地,扩大了水田面积,有效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这对“山地多平地少”“旱地多水田少”的贵州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明朝在贵州推广小麦种植,“稻麦两熟”提高了复种指数和粮食生产率。《徐霞客游记》写道:“小麦青青荞麦熟,粉花翠浪,从此遂不作粤西芜态。”明末清初原产美洲的包谷传入贵州,此后,又引进了国外传入的马铃薯和番薯。随着城镇人口的增多,对蔬菜的需求日益增加,因此不断从外地引进蔬菜品种,蔬菜栽培促进了“园圃”的发展,把农业引向“精耕细作”。自明朝以来,油菜子种植逐渐扩大而成为主要油料作物,从吕宋(今菲律宾群岛中的吕宋岛)传入的烟草获利甚丰,经济作物的发展改变了农业生产结构。木材、桐油、生漆、茶叶需求量增多,促进了林业发展。

牛耕推广以后,坝区多养水牛,山区多养黄牛,饲养方式由野牧变为厩养,牛粪成为主要的农家肥。由于运输和军事上的需要,养马迅速发展,“乌蒙马”“水西马”成为贵州的重要土贡之一。养羊也逐渐兴起,黔西北多养绵羊,黔北一带养山羊。明朝推广白蜡虫养殖,亦有人工养蜂、养鱼。

自思州、思南二宣慰司改设八府以来,实行“编户齐民,按亩升科”,地主制经济逐渐取代了领主制经济,清朝雍正年间“改土归流”以后更深入到广大“苗疆”,封建领主制土崩瓦解,奴隶制和原始公有制也随之消亡。

二、手工业和矿业的新发展

明朝随军而来的有许多“匠户”,他们终生为匠,世代充役,以父子相承或师徒相授的方式传习技艺,技术各有精专。他们成批进入贵州,对手工业、建筑业、矿业的开发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起初,匠户多在官府服役,出现了若干官办场局,如金场局、银场局、水银朱砂局、宝泉局、军器局、织造局、杂造局、冶铁所等。自此,贵州有了独立的手工业。

清朝手工业又有进一步发展,专业户往往成行成市,例如贵阳就有油榨街、铜匠街、铁匠街、皮匠湾,广东街成了“丝线一条街”,还有家荫堂、熊文光堂、大盛堂、花近楼、文蔚堂、资善堂等许多刻坊。“七十二行”大体齐备,出现了各种行会,如木匠、泥水匠、石匠的“鲁班会”,铜匠、铁匠的“老君会”,酿酒买酒的“杜康会”,纺织缝纫的“轩辕会”,染匠的“梅葛会”,屠户的“张爷会”,厨师的“詹玉会”,理发匠的“罗祖会”,等等。农村中也出现了以某种手工业称著的村寨,如打铁寨、瓦窑寨、沙锅寨、煤窑寨、纸厂寨等。

明清两代,贵州的矿冶有较大的发展,开发的矿产增多,尤以汞矿和铅锌的开采、冶炼最为突出。明朝在铜仁、思南二府设有板场、木悠、大万山等处朱砂银局,务川“有砂坑之利”。清朝又在开州(今开阳)的热水、白马洞一带开发汞矿,朱砂水银生产为全国之冠,是贵州的主要贡品之一。清朝贵州的铅、锌在全国居于重要地位,最大的产地在威宁州和水城厅,有妈姑、新发、福集、万福等厂,贵州的铅和云南的铜供全国铸造货币。煤矿多为民间开采,清末小煤窑遍及贵州各地。铁矿虽然不丰,但因制造生产工具、农具及生活需要而广泛开发,明朝播州即有“炼铁营生”的铁户86家,清朝许多地方都有炼铁厂和铁锅厂。

到了清朝,手工技艺精益求精,出现了一些地方名优产品。遵义丝绸在清乾隆以后大盛,所产“府绸”“水绸”声名远播,“竟与吴绫蜀锦条价中州”“秦晋之商,闽粤之贾”争相而来,捆载而去,清末有织户700多家及同昌行、协记号、方春凡等多家字号、作坊。贵州所产的纸远销云南,《滇海虞衡志》载:“纸,大理出,而禄劝亦出,然不及黔来之多且佳,故省城用黔纸。”茅台酒在清朝声名鹊起,清乾隆年间出现了“家唯储酒卖,船只载盐多”的盛况,清朝中叶茅台酒“黔省称第一”,谓之“茅台烧”或“茅台春”,以“回沙茅酒”最为名贵,兴起了“成义烧房”和“荣和烧房”。晚清大定漆器负有盛名,生产皮胎漆器数十种,城中店铺、作坊数十百家,有“漆半城”之誉,以“宝光斋”漆器最为有名。玉屏箫闻名遐迩,“平箫玉笛”成为贡品,以郑氏箫笛最精。安顺铁业兴旺,从业者百余家,以菜刀、剪刀、皮刀最为著名,合称“三刀”。思州石砚用“金星石”打磨而成,工艺精湛,造型典雅,是我国著名石砚之一。

三、城镇兴起,贸易扩大

自贵州建省以来,府、州、县逐渐增多,除省城外,清朝贵州已有府城12座,州县城及厅治所50余座,原先的屯堡多发展为散处各地的小集镇。这些大大小小的城镇,起初只是军事城堡或政治中心,以后则成为工商业集中的地方或城乡贸易的集镇,并成为文化教育传播的中心。

明清两代,在贵州建起了一批“中原式”的城镇,它包括若干单体和群体工程,高大的城垣有城门、城楼、垛口,还有月城、护城河、水关,城内有官署、仓库、学校、寺观、钟鼓楼及街市、官邸、民居、店铺、作坊、牌坊,城外有递铺、关隘、津梁。省城贵阳经三次扩建而成内城、外城的格局,有“九门四阁”,内城有街道80余条,外城有街道34条,还有近城街道9条。

城镇兴起后,人口相对集中,对物资的需求增大,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城中和城郊的集市逐渐形成“百日场”,乡间则因交换量不大实行定期轮流赶场,于是有了以十二生肖命名的城镇,如牛场、马场、猪场、羊场之类。

贵阳是“万马归槽”之地,自建省以来商业日益发展,城中建有许多坊市。镇远为“湘黔锁钥”“滇黔孔道”,是一个“水陆码头”,滇黔土货在此由水路起运,逆江而上的物资在这里集散,商业为“黔省之冠”。安顺为“黔之腹,滇之喉”,食盐运销、土产集散、广货经销都在这里,商号林立,“商业胜于贵阳”。黔北重镇遵义,北通重庆,南通贵阳,清朝因丝绸贸易而成商业城市。食盐运销是明清时期商业的大宗,川盐主要是靠水运入黔。在食盐运销的刺激下兴起了“黔北四大镇”,即打鼓新场(今金沙)、湄潭永兴、仁怀茅台、遵义团溪。木材和土特产外运也多通过水路,清水江上的锦屏、台江施洞口、麻江下司和重安江兴盛一时,都柳江上的古州(今榕江)、三合(今三都)也因木材外运而兴起,此外还有乌江上的思南、阳河上的黄平旧州、南盘江上的贞丰等。清朝来了许多经商的“客民”,各大商帮均在贵州谋求商业发展,在各地建立起许多会馆,分布最广的是江西会馆(万寿宫),其次是四川会馆、两湖会馆、秦晋会馆、两广会馆、江南会馆、福建会馆(天后宫),各大商帮共同开发贵州市场。

600年贵州(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