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话说贵州
所属图书:《600年贵州(上册)》 出版日期:2015-06-01 文章字数:3962字

话说贵州

从明永乐十一年二月初二(1413年3月3日),明王朝设贵州承宣布政使司之日起,标志着贵州正式建省,从1413年3月3日到2013年3月3日,贵州建省整整600周年。

贵州,素有“生态之州、文化之州、歌舞之州、美酒之州”之美称。

贵州省,简称“黔”或“贵”,位于中国西南的东南部,介于东经103°36′—109°35′、北纬24°37′—29°13′之间,东毗湖南、南邻广西、西连云南、北接四川和重庆;全省东西长约595千米,南北长约509千米,面积约17.6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8%;共有9个地级行政区,即6个地级市,3个自治州,88个县(市、区、特区)级行政区;全省有3个民族自治州、11个民族自治县、252个民族乡,少数民族自治地区国土面积9.78万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面积的55.6%。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的省份,千百年来,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创造了多姿多彩的贵州文化。全省共有民族成分56个,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全省世居民族人口超过10万的有10个:汉族(2191.17万,占62.2%)、苗族(429.99万,占12.2%)、布依族(279.82万,占7.9%)、侗族(162.86万,占4.6%)、土家族(143.03万,占4.1%)、彝族(84.36万人,占2.4%)、仡佬族(55.9万,占1.6%)、水族(36.97万,占1.0%)、白族(18.74万,占0.53%)和回族(16.87万,占0.5%)。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全省常住人口3475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6.1%。

“贵州”一名最早出现在宋朝,明朝正式成立“贵州省”。春秋以前贵州大部分地区属于“荆楚”的黔中地区,秦朝曾在夜郎地区设郡县、置官吏,公元前28年—公元前25年郡县制在今贵州地区最后确立,宋朝开宝年间(968—976年)“贵州”开始成为行政区的名称。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贵州布政使司建立,使贵州成为当时全国13个行省之一。清雍正五年(1727年),四川统属遵义府改隶贵州,毕节以北的永宁(今叙永)划归四川,广西永丰州(后改为贞丰)、荔波及湖广平溪(今玉屏)、天柱划归贵州,大体形成了今天贵州的地域范围。

贵州文化灿烂,早在夜郎、秦汉时期,有舍人著《尔雅注》三卷,尹珍开“南域之学”传播中原文化。明初彝族女政治家奢香开设“龙场九驿”,稳定西南政局。明正德三年(1508年),王守仁谪居龙场(今贵州修文县城),成就“心即理”和“知行合一”学说。戊戌维新运动中,贵州96名应试举人参加了“公车上书”,占全部上书人数的六分之一。“五四”运动爆发后,涌现出了邓恩铭、王若飞、周逸群等早期共产主义战士。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挽救了中国共产党、中国红军和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抗日战争时期,贵州是大后方、西南大通道,为抗战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

贵州是中国古人类的发祥地和中国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早在24万年前贵州就有人类居住、活动、繁衍,现已发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80余处。专家认为,旧石器时代早期的“黔西观音洞文化”遗址同北京周口店文化、陕西西侯度文化是我国旧石器时代早期三个典型代表,对研究中国旧石器时代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贵州各地均发现有古人类活动,如晚期直立人的“桐梓人”;早期智人的“水城人”和盘县“大洞人”;晚期智人的“兴义人”,普定“穿洞人”和“白岩脚洞人”,桐梓“马鞍山人”,安龙“观音洞人”。特别是在普定县发现的“穿洞文化”遗址,提供了1.6万年前人类祖先在此生息的证据,被誉为“亚洲文明之灯”。

从文献记录来看,贵州的建置至少可追溯到春秋时期。春秋时期,贵州境内部族林立,著名的有牂牁国。战国后期,夜郎国兴起,从战国后期到西汉初年,夜郎是西南夷各部中最强大的地方割据政权。公元前135年,汉武帝派唐蒙出使夜郎,经过谈判,夜郎侯同意在其属地设郡县。公元前126年,设置了夜郎县、且兰县。公元前111年,置牂牁郡。公元前25年夜郎国灭,郡县制在夜郎地区最后确定。

东汉时,沿袭西汉建置。三国时,西南大部地区为蜀汉政权所占有。贵州地域分别属牂牁郡、朱提郡、兴古郡、江汉郡、涪陵郡。两晋南北朝,今贵州境内,除置牂牁郡外,边远地区又分属朱提、江汉等郡。隋时,在贵州置牂州牂牁郡、明阳郡。此外,今贵州东北地区分属黔安郡、沅陵郡。

唐朝,在今贵州地区推行经制州与羁縻州并行的制度。唐在贵州建置的经制州有播州、思州等,建置的羁縻州有矩州、蛮州等。从地域上看,乌江以北多系经制州,乌江以南多系羁縻州。

宋朝,今贵州地域分别隶于夔州路、荆湖北路、潼川路、广南西路、剑南西路、剑南东路等,而主要属夔州路。

“贵州”名称,始于宋朝。公元974年,土著首领普贵以控制的矩州归顺,朝廷在敕书中有“惟尔贵州,远在要荒”一语,这是以贵州之名称此地区的最早记载。

元朝,在今贵州地区遍行土司制度。在今贵州境内的建置主要有八番顺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播州宣慰司、思州宣慰司、新添葛蛮安抚司、乌撒乌蒙宣慰司、亦溪不薛宣慰司、普定路、普安路等,分别隶属于湖广、四川、云南3行省。

明朝,是贵州历史发展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设置贵州布政使司,以“贵州”为省名,贵州正式成为省一级的行政单位。废思州宣慰司与思南宣慰司,保留水东土司与水西土司,同属贵州布政使司管辖。明末,贵州布政使司领贵州宣慰司及贵阳、安顺、平越3军民府并都匀、黎平、思州、思南、铜仁、镇远、石阡7府。

清朝前期,贵州的行政建置有较大的变化。雍正五年(1727年),将四川所属遵义府及其所属各县改隶贵州,同时,将毕节以北的永宁全境划归四川,将广西红水河、南盘江以北之地置永丰州,与广西的荔波、湖广的平溪和天柱一并划归贵州管辖。至此,贵州的疆域基本形成。清末,贵州设有12府、2直隶厅、13州、13厅、43县。

民国二年(1913年),贵州地方政区进行了一次调整,以前的府、厅、州一律改为县。全省设3道观察使。1920年废道。1937年,贵州置6个行政督察专员区,分管各县。1941年置贵阳市。至1948年,贵州设1个直辖区、6个行政督察区,下辖78个县(市)。

1949年11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贵阳,12月26日成立了贵州省人民政府。当时全省设1个直辖市、8个专区、1个专区辖市,共置79县。1956年,撤销贵定、镇远、都匀3专区,设置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黔东南自治州”)和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黔南自治州”)。1967年,设置六盘水地区。1978年12月,撤销六盘水地区,设置六盘水市,为省辖市。1981年9月,撤销兴义地区,设置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黔西南自治州”)。1997年,撤销遵义地区,设立地级遵义市。2000年,撤销安顺地区,设立地级安顺市。2009年12月31日,全省设4个地级市、3个自治州、2个地区;9个县级市、56个县、11个自治县、10个市辖区、2个特区。2011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贵州铜仁、毕节撤地设市,全省设6个地级市、3个自治州,下辖88个县(市、区、特区)。2014年1月6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设立贵州贵安新区。

贵州是一个山川秀丽、气候宜人、资源丰富、人民勤劳、少数民族聚集、发展潜力很大的省份。

贵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境内有乌蒙山、大娄山、苗岭山、武陵山四大山脉,山地和丘陵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92.5%,喀斯特(出露)面积为10.9万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61.9%,是喀斯特地学的天然百科全书。贵州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大部分地区温和湿润,气候垂直变化明显,素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贵州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全省平均日照时数为1200—1600小时,年均气温为14—18℃,大部分地区降水量为1100—1300毫米,气候十分舒适宜人。

贵州资源丰富,全省能源资源以水能和煤炭为主,具有“水火互济”的优势,长于10千米或流域面积大于20平方千米的河流有984条,煤炭保有储量500多亿吨,是“西电东送”的重点省份。矿产资源分布相对集中,全省已发现矿产(含亚矿种)128种,其中76种探明了资源储量,与能源的配位组合良好,具有十分优越的开发条件。全省有野生植物3800多种,野生动物1000多种,是全国重要的动植物种源地和中药材四大产区之一。境内自然风光优美,民族文化灿烂,奇山秀水、瀑布峡谷、溶洞石林等构成了迷人的“天然公园”。

2013年,经国家统计局审定,贵州省地区生产总值8006.79亿元,比2009年翻了一番以上,跃上新台阶,提前2年实现了“十二五”规划预期目标。第一产业增加值首次突破1000亿元大关,达到1029.05亿元,增长5.8%;第二产业增加值3243.70亿元,增长14.1%;第三产业增加值3734.04亿元,增长12.6%。2013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5%,保持了高于全国、高于西部、高于以往时期的发展速度,经济增速从2010年排名全国18位连续攀升到2011年的第3位、2012年的第2位,2013年跃居全国第1位,这也是改革开放以来贵州年度经济增速首次位居全国第1位,自2010年四季度以来连续13个季度保持12%以上的高速增长,2013年连续四个季度位居全国第1位。农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5.8%、13.6%、14.0%、25.9%、29.0%,均稳居全国第2位;建筑业增加值现价增长21.0%,居全国第1位。

600年贵州(上册)